《送丁琰序》閱讀答案及譯文
送丁琰序
(宋)曾鞏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huán)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yán)刺察之科,以繩治之;蝼砘蛄T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yuǎn),治天下卒無術(shù)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xiāng),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zhì),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dú)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xiāng)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dú)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蘇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庇种湟厝,邑人無不樂道之者。今為令于淮陰,上之人知其材而舉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與也。獨(dú)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樂道其所嘗論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為吏者也。
。ū疚挠袆h節(jié))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答案】B
【解析】誣,這里是“欺騙”的意思。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A.則皆可為材且良 /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B.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人愚也,則愚矣 /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拒而莫之與也/ 恐年歲之不吾與
【答案】B
【解析】
A、表并列關(guān)系;將要,副詞
B、也:表句中停頓,補(bǔ)充音節(jié)的語氣助詞。
C、就;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D、代詞,他們;助詞,取獨(dú)
18.下列對原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這篇贈序的重點(diǎn)不是寫丁琰的才干,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xiàn)實(shí),進(jìn)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yǎng)足夠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作者認(rèn)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jī)制,學(xué)校又嚴(yán)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贊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并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fā)出“得人”的感嘆,體現(xiàn)了愛才若渴之心。
【答案】C
【解析】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錯,由原文“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可知原因是:如今,學(xué)校、師友、賞罰的方法不是效法、傳承古代。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分)
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答案】
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評分標(biāo)準(zhǔn)】斷對一處不給分,斷對兩處、三處給1分,斷對四處給2分,斷對五處給3分。斷錯一處不扣分,斷錯兩處、三處扣1分,斷錯四處扣2分,斷對五處給3分。扣完為止。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牌湄M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妻芍囟桓? (3分)
【答案】
、拍睦飼兴亚笊腺M(fèi)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yán)密卻弊端無窮,(導(dǎo)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茷槭裁矗ㄇ闆r)如此嚴(yán)重卻不改變呢?
【參考譯文】
太守和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離得最近又特別重要,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經(jīng)評價當(dāng)今的`太守和縣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處傳揚(yáng)的,不過幾人。這幾個人,不僅僅是當(dāng)個太守或縣令就到頂了。除去這幾個人,存在著千里連成一個州郡卻沒有一個賢良太守的現(xiàn)象,也存在著百里形成一個縣卻沒有一個賢良縣令的現(xiàn)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時常憂慮這種現(xiàn)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對太守和縣令進(jìn)行嚴(yán)格的考核與監(jiān)察,用來約束懲治他們(不賢官吏)。各個郡守縣令由于犯下不恪盡職守的罪過,有的被降職,有的被罷免,一個接一個地被外放。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下達(dá)詔書,選定朝臣,讓他們分別薦舉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擔(dān)任太守或縣令。每回舉薦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來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質(zhì)行為)確能勝任的人.也一直沒有見到過。舉薦已經(jīng)是這個樣子了,憑借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情況,暗暗估計那些人真該被舉薦的,也一直沒有見到過。我還擔(dān)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聞與所見(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賢明而又享有名聲且地位、所聞所見也特別廣博的人請教。從他那里詢問那些人真該被舉薦的,可也一直沒有見到過。這難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騙,還是上天壓根就沒在當(dāng)今降生下人才來呢?
假使天下大臣擔(dān)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來防備這種弊端。法律條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難道今天離開古代時日已遠(yuǎn),治理天下最終沒有方法嗎?古人有學(xué)校,有師友的交往,有相關(guān)部門的考評,因而獎勵懲罰從鄉(xiāng)里開始,施教的詳盡到這樣(細(xì)致)。士人有圣人的學(xué)說,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賢人多。賢人多,那么從公卿大夫(這樣的大官)到管理牛羊倉廩(這些雜務(wù))的小官人選都適宜,難道僅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務(wù))的長官嗎?他們?yōu)楣偈┱y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處事嚴(yán)明,他們招致天下的人才,難道不多嗎?哪里會有搜求上費(fèi)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yán)密卻弊端無窮,(導(dǎo)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
如今,學(xué)校、師友、賞罰的方法不是傳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廣(圣人之道)并且在鄉(xiāng)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無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過教育使他賢能的,最后誰來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賢人少。賢人少,那么從公卿大夫(這樣的大官)到管理牛羊倉廩(這些雜務(wù))的小官人選經(jīng)常不足,難道僅僅是太守縣令(人選不足)嗎?因此對(人才)的索求沒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細(xì)密,然而不足以作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頭都是出于這吧。唉!為什么(情況)如此嚴(yán)重卻不改變呢?
蘇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縣令,縣令說:丁君輔佐我(才這樣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沒有不樂意稱道丁琰的。我既擔(dān)心如今的士人,又經(jīng)常思慕古人,每每聽到良吏的傳聞,就重視而加以保護(hù)。像丁君在他的城中受百姓信任。我在旁近的城邑沒見到(這樣的良吏),所以重視特別深,F(xiàn)在(丁琰)到淮陰做縣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薦舉用他。對于縣令(這一職位而言),得到人才了。使丁君像以往那樣推廣這顆愛民勤政的心,能在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嗎?
索求我寫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給他們寫。唯獨(dú)丁琰去赴官登程,沒有求我寫文章,但是我樂于寫出自己曾經(jīng)的觀點(diǎn)來送給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勵他,并且勉勵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送丁琰序》閱讀答案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曾鞏《送丁琰序》閱讀答案11-29
曾鞏《送丁琰序》閱讀題及答案01-14
曾鞏《送丁琰序》閱讀附答案12-16
文言文《送丁琰序》閱讀答案01-02
曾鞏《送丁琰序》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2-10
《送丁琰序》原文翻譯03-14
曾鞏《送丁琰序》原文及翻譯11-12
《送蔡元振序》閱讀答案及翻譯03-02
韓愈《送孟東野序》閱讀答案及賞析08-09
《送蔡元振序》閱讀答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