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時間:2023-09-02 22:36:14 曉麗 余光中 我要投稿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通用17篇)

  余光中自稱“右手為詩,左手著文” ,意謂散文造詣不如詩。不過很多人認為,余光中散文的價值實應在其詩之上。下面分享了余光中散文讀后感,歡迎閱讀!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通用17篇)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

  朋友赤松子推薦了余光中的散文。說起余光中就想起他那首詩鄉(xiāng)愁,那枚小小的郵票一直在訴說著深深淺淺的鄉(xiāng)愁,在海峽的那端一直漂到大陸這端。

  這本于2008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發(fā)行的《余光中散文選》共選了他的40篇散文,包括《死亡,你不要驕傲》,《猛虎和薔薇》,《鬼雨》,《食花的怪客》以及寫朋友與家人的散文等。

  看完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居然是他的幽默。他在《書齋.書災》的文中說道“物以類聚,我的朋友大半也是書呆子”,一下子把自己打入“書呆子”行列。然后說到他的家里滿是書,書架案頭椅子窗臺床上之類到處都是。最關鍵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而且要用時找不到。但凡愛好點文學的,家里肯定書多混亂成災,例外的應該也有吧?反正我不是。雖然書不算多,也堆得到處時,想起要用,知道曾經(jīng)買過那本書,就是找不到。那個恨,無以訴說。還有余先生說到,“書是看不完的,尤其是自己的藏書”。說的真對,好多書買來就束之高閣,原來這不是我一個人沒看完自己的書。想起我的那本《尤利西斯》,要哭的心情也有了,曾經(jīng)幾次下決心去看完,終因難懂翻了幾頁屢次宣告失敗。

  幽默的寫法無處不在,他把電話鈴說成“催魂鈴”,把未來的女婿想成“四個假想敵”,還有把自己家說成“日不落家”,因為四個女兒分居北美歐洲,還有加上他自己在亞洲,從時差上看這邊日落,那頭日出,真是好一個“日不落家”呀!

  看書最有感覺的是共鳴。這樣在看時往往會心一笑。比如說到《朋友四型》。按他的說法,朋友可以分為以下四型,第一型高級而有趣,第二型高級而無趣,第三型低級而有趣,第四型低級而無趣。四型中是兩頭少中間多。高級而有趣,這種朋友是理想型,可遇不可求!神賜我一個也好!呵呵,自動對照一下,自己是哪一型。

  還有他的《牛蛙記》寫到他跟牛蛙的叫聲的斗爭,讓我想起了我與蚊子的斗爭。余先生要寫作要睡覺,那個牛蛙卻咕嚕咕嚕的叫起來,“一哼一頓,在山間低震而隱隱有回聲。象巨人病中的呻吟”,這個正在萬籟俱寂之中突兀響起,令他發(fā)狂。這令我對余光中先生又多了幾分好感,原來他也免不了凡人之擾。

  最讓人動容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深情,他寫的《鬼雨》中是記敘他那出生僅三天就夭亡的幼子,這一個撕心裂肺的痛苦在他的筆下卻借助自然的“鬼雨”,將喪兒之痛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以致于我眼淚也被引出來了。他的筆法獨特,在于未直抒胸懷,卻讓悲切之情蘊含在字里行間深入肺腑。他先寫了愛子的噩耗,次寫了課堂上講解莎翁的詩句,再寫到冷雨中簡單的葬禮,最后以一封信深入縱論生死,抒發(fā)內(nèi)心的哀痛。真的是無以言說的痛,直抵心頭。

  他的深情不單單給予子女,愛人,還有他的老師,當然最深情的是他對祖國的`深情。在他的筆下鄉(xiāng)愁是永恒的主題。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后土!痹凇督鹆曜拥芙汀愤@篇散文中,他回憶了自己在南京的童年生活,而在半個世紀后回到故地重游,多少青蔥的記憶涌上心頭,50年滄桑巨變,幾經(jīng)風波,城市改換新顏,不變的是“孺慕耿耿鄉(xiāng)愁切切”的心情。白發(fā)客憶少年時,此情此景一如昨天。但是他卻文末說,“我教過的學生遍布了臺灣香港,甚至還包括金發(fā)碧瞳,但是幾時啊,我不禁自問,你才把桃李的青苗栽在江南,總在關外?”說了很多,到最后才把一顆心的企盼說出來,余先生是多么想填平那一道淺淺的海峽呀!

  余光中先生的筆下,文字簡潔暢快,明白易懂,但有時筆法曲折抽象,有篇文章寫得我竟然看不懂。把散文寫得象偵探小說一樣讓我猜測,這是我料想不到的。比如《食花的怪客》,講述一個大學教授在上課的時候,正在講“牧神”這個古典田園詩的時候闖入一個怪客,這個高瘦而結(jié)實的男子吸引了他學生的目光,然后都被他帶動了,最后連上課都要搬到室外去上,在春天里,看到杜鵑花,他就隨口嚼了起來,連青草也可以。這個行為嚴重挑戰(zhàn)了教授的權(quán)威,但是教授卻無能為力。最后教授隱約看到穆申長著頭上長著兩個角,而腳竟然是羊蹄子。這就顯得很荒謬。在行文快結(jié)束時又說明教授在他四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沒有親情,從來不知道母親姐妹妻子女兒是怎么一回事。經(jīng)參閱作品簡評,稍微明白點兒。原來食花的怪客“穆申”就是“牧神”,是一種暗示性意象,是“望鄉(xiāng)”的化身。就是在說作者自小離開了祖國母親,背鄉(xiāng)離井,好生凄苦。這種超現(xiàn)實主義意象的運用,增加了作品的內(nèi)涵與深度,是作者多元化寫作的一種嘗試。

  讀余光中先生的文章,有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一種深深的中國文化的底蘊,這是非常享受的事。這可能源于他從小的古典文學的浸潤。同時因為他是個詩人,對文字非常敏感,文字華美。他的散文看起來有一種從容的氣質(zhì),幽默的品質(zhì),再加上文字的簡潔,正如朋友說的確值得一看。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2

  這本散文集是余光中自選集,前大半部是游記,后半部是知性散文和小品文。就我而言,我更喜歡余光中的知性散文,以中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或一些古今舊事娓娓道來,即詼諧且識性較強,慢慢的讀來能在這樣的散文里找到與自己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能在心靈上引起共鳴,借著余光中的博聞和廣見,也可以接間的在他的書中認識更多的“新友”。

  或許,作者在國外居住的時間較長吧,從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余光中的趣味很廣,且敘事大多都用在國外各名家的生平事件上和引用他們的名言名句上。這也許是一些文人的'通病吧,自以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文里雕刻上些國外的一些大家的名言,文里文外再引用這些國外大家的一些名句裝飾于自己的文里,這樣就會覺得高人一等,或自視學識博廣以資博識深厚吧。當然,我并非眼界淺窄到非要把中外文化分個一清二楚,非要搞個國界文化分明,楚河漢界,中是中,西是西,中國人就得用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才算是正統(tǒng),用了西方的文化和前人的思想就是媚外,就是崇洋,就不地道。但是我總覺得如果一本文集里大部分都是引用西方前哲們的思想如何如何,那么,我想此文不旦失去了美感,也失去了自己思想的厚重力量,讓人含在觜里如嚼雞肋,味淡且難以飽腹棄之還又覺不忍,畢竟書都是花自己的血汗錢所購來的。

  余中光的游記初見一兩篇時會覺得他對景物的比擬很新鮮,很有特點,對天地萬物的識見讓人有種非常人性的生命存在,在他的筆觸下天地萬物的悲喜歡歌都是那么情趣盎然,那么風花雪月,萬種風情。但大半部分若都是一樣的情味,一樣的喻擬,讀久了也會讓人感覺平平仄仄,千篇一律,陳陳相似的味道,再往后讀下去也就覺得愈來愈乏味了。

  這或許一成為職業(yè)寫作人,因?qū)懚鴮,因書而書,天天筆耕不輟,文流難免也有斷流不續(xù)時吧。從文中還發(fā)現(xiàn)很多語句讀著別扭、拗口,如這一句,我讀了幾遍還是不順:“車在勢蟠龍蛇黛黑糾纏著皎白的山道上盤旋上升……”不知此處的“勢”是錯別字還是另有他意?明明是雪天,如上句……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3

  這本書已經(jīng)買來一個多月了。買這本書其實是受了《聽聽那冷雨》的蠱惑。然而,這樣的蠱惑,估計只要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大抵都是抵擋不住的。

  現(xiàn)在回想起來,20 7年所閱讀的散文中,我所受影響最深的,除了余秋雨,就非余中光莫屬。讀余秋雨所寫的《一個王朝的背影》,我是一邊感慨,一邊被吸引得直往下讀,那種感覺是第一次從寫景散文中得到的。相比余秋雨散文,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卻讓我不禁拿著書本在房間里踱步,邊踱步還要邊朗讀起來,那聲音是興奮的,如同念一首情詩一般,整個情緒激蕩著念完,仍意猶未盡。這哪是散文,明明是詩,是音律。

  《聽聽那冷雨》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余光中的窗戶。在這篇散文中,他帶領讀者用感官體味雨的所有美妙。文中,他神馳意往、任思緒飛揚:雨絲綿綿可喻情絲綿綿,冷雨凄楚可喻思鄉(xiāng)之切、思而不見之凄然。緊扣著"雨",他潑墨而下,一唱三嘆,令讀者無不痛快淋漓,感情激蕩。全文讀來,富有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如寫雨時的"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清清爽爽新新","輕輕重重輕輕",等等,這些疊詞的運用,嫻熟地將古典語言與現(xiàn)代白話文結(jié)合起來,讓人讀來感情充沛,余味無窮。

  讀完《聽聽那冷雨》,我多次去書店尋余光中散文集,然而,多次找到詩集,散文集卻杳無音訊。最后還是在網(wǎng)上購物,才購得這本《余光中散文》。帶著好奇,帶著渴求,我走近了他的文字。

  今日讀《余光中散文》,我先復讀了當中的《聽聽那冷雨》,感受其美妙的音律。之后所讀多篇寫景散文,不及《聽聽那冷雨》朗朗上口,但新的發(fā)現(xiàn)卻仍是不少的。

  余光中是位涉獵廣泛的作家,常自稱:"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多妻主義者。"梁實秋也曾這么評價:"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自序中,余光中寫道:"在一切文學的`類別之中,最難作假,最逃不過讀者明眼的,該是散文。"一篇好的散文,都有作者的影子。他對世事的看法,他的心情,他的思想,或多或少會融入文字當中。所以,余光中認為:能夠抒情、講道理的散文家最常見,所以"入情入理"的散文比較易得;能夠表意、狀物的就少一點;能夠兼擅敘事、寫景的更少。而從他的這本分為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小品文三輯的散文集來看,他卻必是兼擅敘事和寫景的大家了。

  他的所思所想,在筆下細膩而深邃。在前往南太基的渡輪上,三小時的航程里,余光中寫道:"海岸與海岸之間,你伸向過去和未來。把身體遺在現(xiàn)在,說,陸地不存在,時間靜止,空間泯滅,讓我從容整理自己的靈魂。因為這只是過渡,逝者已逝,來者猶未來,你是無牽無掛的自己。一切都純粹而且透明。空間湮滅。時間休止。"他的這些想法,我們何嘗沒有過,但是又何嘗總結(jié)了出來,更多的,我們只是陷入混混沌沌的思緒和茫然的孤獨罷了。

  閱讀文章的時候,我總喜歡備一個摘抄本。然而,讀余中光散文,我發(fā)現(xiàn)這種摘抄幾乎要整篇累牘地抄下去了。文中的精彩句子實在太多!想象力的空前強大,比喻句的格外生動,感情的獨到細膩,讓人不贊驚嘆連連。"正午的太陽以四十余度的斜角在南方的藍空滾著銅環(huán),而金黃色的光波溢進玻璃窗來,撫我新剃過的臉。""藍黝黝的渾淪中,天的茫茫面對海的茫茫,海的茫茫面對的仍是天的茫茫,分辨不清,究竟是天欲掬海,或是海欲溺天。"如此生動形象的描寫,不由人不沉浸其中了。

  這一天的閱讀,心情很是愉悅。品讀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心靜才不算辜負。而以這樣平靜的心,去接受這樣的文字洗禮,其中的美好收獲,也才是不負時光的罷。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4

  我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于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么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閑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于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里,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于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于產(chǎn)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y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里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回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取!钡鳛楦赣H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并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于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什么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xiāng)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并且借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仿佛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閑,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只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xiàn)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zhuǎn)了轉(zhuǎn)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于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仿佛置身于其中,并且敬佩于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時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習為目標。

  為什么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于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在《文章與前額并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后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于文學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仿佛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么現(xiàn)在我沉迷于此,震撼于此,實在敬佩于此,眼前仿佛尤有余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zhí)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蔽覍⒎钪疄檎胬怼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5

  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即《左手的繆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邊正攤開的,卻是1980年4月臺灣時報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此書在大陸難以尋找,即使各大圖書館,亦不大好找。我1993年暑假去深圳,訪該市圖書館,專門找到港臺原版的書架,可憐兮兮的就那么幾本書,很讓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沒有讓人羨慕的

  深厚的文化積淀,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舊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格矣!港臺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yè)是寫詩:“這只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墒莾H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边@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chuàng)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典故:“當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新鮮,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chǎn),并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別扭’與‘笨拙’之意!报D―僅了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余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該有四只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專事批評和翻譯!蹲笫值目娝肌方Y(jié)集出版時,余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史專家注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介紹梵谷、安格爾,贊揚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等,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xiàn),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凄涼的中國文壇,閃現(xiàn)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白話散文之源流關系,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影響見于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cè)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zhì),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zhì)。本來,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余氏散文語言的彈性和變化別致的句式及結(jié)構(gòu)。讀錢鍾書的散文,我們常常驚嘆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而讀余光中的散文,我們仿佛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有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當時作者最討厭的是:“流行在文壇上的散文,不是擠眉弄眼,向繆思調(diào)情,便是嚼舌磨牙,一味貧嘴,不到1CC的思想竟兌上10加侖的.文字!蹦敲矗嗍系降滓岢裁礃拥纳⑽哪?

  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應該有木簫的甜味,釜形大銅鼓的騷響,有旋轉(zhuǎn)自如像虹一樣的光譜,而明滅閃爍于字里行間的,應該有一種奇幻的光,當他的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縱觀當代兩岸散文之發(fā)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上,能達此境界者,鮮矣;而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拓荒者。

  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陸某些青年散文家們,一上手便是純感性的路子,變成一種新的風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結(jié)構(gòu),總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蹤跡”、徐志摩的“康橋”,然而,發(fā)表了幾十篇后,翻來覆去便難以為繼了。大陸許多散文家的散文,總是單純的抒情,沒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自覺的哲學追求,很難找到林清玄和董橋這樣的雄厚實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個嶄新的制高點上。如果缺乏深厚的國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國或數(shù)國外語的借鑒,缺乏知性作脊梁的感性,盡管開筆可能驚人,但到了某一層次,沒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難得上攀一分之微。

  余光中的散文觀,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對于五四新文學運動一開始所倡導的“美文”,當時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陸之后的《美文》派們更為清醒:

  現(xiàn)代主義在美與真之間,寧取后者,F(xiàn)代的大作家,無論是艾略特或奧登,漢明威或福克納,皆寧可把令人不悅的真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愿捏造一些粉飾的美,做作的雅,偽裝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堅持:“現(xiàn)代作家們有勇氣面對殘缺與丑惡,他們相信真實的丑比虛偽的美要耐看的多。”

  我總覺得,余光中的價值,大概不僅僅得從文學范疇去尋找其意義,還應更放開眼界。如果說,殷海光先生在臺灣哲學與思想界的意義在于:自命為五四后期的人物――正像許多后期人物一樣,沒有機會享受到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寂寞、凄涼和橫逆的經(jīng)歷;而余光中則是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精神,并在寂寞、凄涼和橫逆中把文學的本體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覺表現(xiàn)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認為,余氏的散文比其詩好。我也認為余氏的詩,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臺灣已享有第一支筆的美譽。

  當初《左手的繆思》,乃歪打正著啊!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6

  在我讀了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喂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只,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棄它的!钡臅r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栗”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fā)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于人,也屬于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欲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于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7

  余先生的作品須慢慢品味。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養(yǎng)分,只有細細咀嚼、盡情想象才能吸收,吸收之后還會引來許多聯(lián)想——它不提醒,人卻自發(fā)聯(lián)想。經(jīng)過咀嚼、想象、聯(lián)想這樣的過程,速度自然快不起來。不必心急,即使身為現(xiàn)代人,我們讀慣了新聞、時評或者網(wǎng)絡文學,練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領,即使我們的意圖僅僅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讀幾本書,也不要心急。對于余先生的作品,如果一目十行,必然要漏掉許許多多的趣味和許許多多豐富的內(nèi)涵,那真是讀了等于沒有讀;如果貪多求快,卻囫圇吞棗讀完一本也不如精讀一篇所吸收的.東西多。其實不只余先生的作品如此,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皆是如此。一加一大于二雖然在數(shù)學里不成立,卻在文學中隨處可見。

  因此,詩歌和散文最能怡情冶性。靜下心來讀幾段,不,讀幾段就會靜下心來,而后平心靜氣地享受生活,興致勃勃地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諸多樂趣。從這個角度來看,詩歌和散文竟有了養(yǎng)生的效用。養(yǎng)生必先養(yǎng)心,每日讀兩篇怡情冶性的文學作品,順順心,靜靜氣,便是為養(yǎng)生積下了大功德。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8

  我很喜歡余光中的散文。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總會從文里感覺到一股淡淡的藍,這種被淡淡的藍靄氤氳包裹的氣息,又總能牽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里世界,隨著他的文路去觸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霽月、他的深深思鄉(xiāng)情愁…

  每篇散文里作者無論走在哪里,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顆熾熱的思鄉(xiāng)情懷總在系戀著祖國,思戀著故鄉(xiāng),無論夜里醒來的床前明月,還是夢里陽關的大道,無不是作者行途中執(zhí)著的燈盞,引領作者的心回歸故里田園,投入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覺得余光中的文字貴而不浮,絢麗而不虛幻,溫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氣磅礴,不愧稱之為文化大家。正如楊克所說:“余光中是中國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著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有一種中國的文化底蘊,比較華美!

  如果借用楊克的話來對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簡評結(jié)筆,也正是抒出我對余先生的景仰之情……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9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初次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chǎn)品!钡@樣的副產(chǎn)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芍^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0

  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即《左手的繆思》,初版于1963年,而我手邊正攤開的,卻是1980年4月臺灣時報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此書在大陸難以尋覓,即便各大圖書館,亦不大好找。我1993年寒假去深圳,訪該市圖書館,專門找到港臺原版的書架,可憐兮兮的就那么幾本書,很讓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沒有讓人艷羨的

  深厚的文明積淀,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新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歷矣!港臺名家的一切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yè)是寫詩:“這只右手始終燃香,向詩的繆思?墒莾H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边@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chuàng)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臺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典故:“當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新穎,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chǎn),并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說,臺語有‘副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里,‘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順當’與‘笨拙’之意。”――僅了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余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梁所云,余光中應該有四只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只手專事批評和翻譯。《左手的繆思》結(jié)集出版時,余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說,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史專家留意的是,余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引見梵谷、安格爾,投訴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等,都是讓人贊不絕口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xiàn),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凄涼的中國文壇,閃現(xiàn)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文言散文之源流關系,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草木人事莫不無情,激越飄逸,影響見于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說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cè)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zhì),余光中之散文,有著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zhì)。原本,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余氏散白話語的彈性和變化別致的句式及結(jié)構(gòu)。讀錢鍾書的散文,咱們常常驚嘆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而讀余光中的散文,咱們仿佛看到了其仍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仿佛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識的無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1

  第一次了解到《我的四個假想敵》這篇散文時,好像有點改變了我對散文的印象。以前,我對散文的感覺是無病呻吟,無聊散漫這種,不過讀了這篇散文,才發(fā)現(xiàn)原來散文之中也不乏貼近生活、形散而神不散的佳作。

  這篇文章中,將女兒的男友或者追求者比喻成自己的敵人,由此可以看出父親對女兒的不舍與依戀。作為一個女兒,我想切實地體會一下父親的感受,懷著這樣的心態(tài)拜讀了這篇文章。讀的過程中,才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都是父親的不安與不滿。讓人感受到的是一個愛女心切的父親,而不是平時所了解的那個心系家國天下的詩人作家。從而也讓我體會到了天下所有父親的憂慮和無奈。

  作者在文中提到說“做母親的往往位居要沖,自然而然成了女兒的親密顧問,甚至親密戰(zhàn)友,作戰(zhàn)的對象不是男友,卻是父親!睆倪@句話中,我感受到了作為父親的遺憾和無可奈何。在我們年少無知的時候,父親是我們最好的玩伴,天天給我們“當牛做馬”,玩的不亦樂乎。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有了許多小秘密,一些女孩之間的秘密。這些私密是不能對父親說的,只能給同為女性的母親傾訴。久而久之,女兒與母親的關系近了,與此同時,與父親的心開始變得遙遠了。

  又如“冥冥之中,有四個“少男”正偷偷襲來,雖然躡手躡足,屏聲止息,我卻感到背后有四雙眼睛,像所有的壞男孩那樣,目光灼灼,心存不軌,只等時機一到,便會站到亮處,裝出偽善的笑容,叫我岳父!边@句話,傳遞給我們的便是父親的不安與恐懼。作為天一樣的父親,已經(jīng)習慣了為子女遮風擋雨,突然有一天,翼下的雛兒不再需要自己的庇護,這樣的失落是讓人難以承受的。更何況,在父親看了,不遠處還有一些“天敵”在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家孩子,這樣的擔心是每一個父母都有的。試問天下父母有誰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入“虎口”呢?由此,作者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

  再如,“四個女兒也自有不乖的時候,在惱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個假想敵趕快出現(xiàn),把她們統(tǒng)統(tǒng)帶走。但是那一天真要來到時,我一定又會懊悔不已。”這句話把父親面對女兒的矛盾心理完全地,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給了讀者。當女兒調(diào)皮搗蛋,讓人苦惱時,希望她們趕緊嫁出去;然而當女兒真正嫁人時,父親又是萬分不舍的。這樣的心態(tài)跟我們自己的父母是一樣的。每次放假回家,父親總是嫌我太過吵鬧,讓我趕快回學校。可是當我真正要離家歸校時,他又總是用那滿含不舍的眼神送我上車。我只是到外地求學而已,父親都是如此不舍,要是我真正要出嫁的話,不知父親到底會用怎樣的心態(tài)送我上“轎”。

  這篇作品中還有很多話語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或者讓我心生感悟?墒窃谶@兒不便一一贅述,以免給人繁富雜亂的感覺。

  總之,這篇散文用幽默的語言,機智的敘述將自己的恐懼、無奈完完本本地呈現(xiàn)給了讀者。更是用一些熟語、典故將全文的結(jié)構(gòu)串聯(lián)起來,使其更加圓潤連貫,耐人尋味。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2

  今天無意間讀到了余先生的一篇美文《我的四個假想敵》,一改我對先生的印象。在文中,先生的語言詼諧幽默,讓人忍禁不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女兒的深沉的愛。

  余先生看著四個女兒相繼成長會少女,心中又喜又怕。為女兒的成長高興,為她們即將離開自己而傷感。這恐怕是每一個父親的心聲吧。

  “冥冥之中,有四個少男正偷襲來,雖然躡手躡腳,屏聲止息,只等時機一到,便會站在亮處,裝出偽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當然不答應他。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我想一個果樹,天長地久在這里站立了多年,風霜雨雪,樣樣有份,換來果實累累,不勝負荷。而你,偶爾過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來摘果子,活該蟠地樹根拌你一腳”

  讀到此處不覺笑出聲來,此時的先生像個孩子般說著天真的話,看來岳父和女婿真的是“情敵”哦,呵呵在發(fā)笑之余我們讀出了父親得情懷。雖然余先生語言至此,但他只是抒發(fā)一下感慨,他會相信女兒能很好的生活。他還是會做一個開明的父親,偽作輕松。

  恰好昨天看了一部電影《大學游記》講述的也是一個類似余先生的父親。余先生只是有四個假想敵而已,而Jamn則把所有可能的情景都看作危險,他想和女兒像小時候一樣親密,希望女兒永遠在自己設置的安全線內(nèi)生活。他是太愛女兒了,以至于害怕她離開自己的視線?烧缢哪赣H所說:“你知道嗎?當你去當兵時,我也害怕、擔心。我時時都在承受煎熬,我希望你就在我身邊。但我知道我必須讓你離開,我必須相信你可以獨立生活的好。我必須相信你,雖然我的內(nèi)心是那么的'不安!(意思大致是,記不得原句了)說這些時,老奶奶眼里含著淚水,這是一個母親的心聲。

  另外,jamn雖為人夫、人父,再前行的路上仍需要母親的支持。一個內(nèi)容簡單的電影引起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感動……在生命終結(jié)之前,每個人都是一個學習者,學習如何生活,這與年齡無關,因為生命是一次沒有返程的旅行。

  寫著寫著發(fā)現(xiàn)離題目已經(jīng)很遠了,姑且就這樣吧。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3

  讀余光中先生的詩,總是十分驚訝,一個人竟能完成如此的風格突變,從溫柔婉轉(zhuǎn)的浪漫,到肝腸寸斷的鄉(xiāng)愁?僧斘壹毱酚喙庵邢壬娜松(jīng)歷后再讀他的詩時,我發(fā)現(xiàn)這不是風格突變,而是浪子回頭。余光中少時隨母親四處流亡,逃避戰(zhàn)亂,這使得他得以與底層人民接觸,當時先生年紀較小,尚未開始寫詩。當他年齡稍長,日漸成熟之時,縱然他也思念故鄉(xiāng),然而美好的青春使他無法面對故鄉(xiāng)的過去,而他也無法看清故鄉(xiāng)的未來。這時,美好的愛情成了他的烏托邦,以安慰他受傷的心靈,他不愿唱出時間的悲傷。然而,即便在此時,余光中先生也深愛著自己的祖國,正如《舟子的悲歌》中所說:“昨夜,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边@就是一顆鄉(xiāng)愁的種子,而不久的留學便讓它生根,發(fā)芽。所謂:“你不能夠真真了解中國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你已不在中國。”一來到異國他鄉(xiāng),余光中先生便感受到了鄉(xiāng)愁的第一部分,孤獨。

  “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里,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溫度!边@或許是剛到異地的不適,日子一久,便說不定淡忘。但這仍不失為一個“回頭浪子”,不是風格上的改變,而是漂泊海外之時,能回頭望一望自己的祖國。眾所周知,余光中教授是英文教授,他在英語環(huán)境中應能很快適應,加上時光推移,他對故鄉(xiāng)或許便不再那么掛念了吧。然而,日子愈久,他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卻愈加深厚?v然他桌上的中文書以只剩下三成,縱然他在中國只到過九個省,在美國卻曾踏過二十八個州,他仍然是那么孤獨。面對都市的繁榮與喧囂,他默默地獨行在那片不屬于他的土地上;面對周圍海嘯一般的人潮,他孤身一人逆潮而泳;面對四周與中國文化不相干的一切,他獨自書寫著鄉(xiāng)愁這封世上最長的信。然而若只是孤獨,不過在日暮黃昏或夜深人靜之際,獨自東望神傷而已,卻不必為“洋策士”登上長城而憤怒,那是因為先生的鄉(xiāng)愁,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對故鄉(xiāng)的責任與歸屬!霸谥袊,你僅是七萬萬之一的中國,天災,你可以怨中國的天,人禍,你可以罵中國的人。軍閥、漢奸、政客、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你可以一個挨一個的罵下去,直罵到你的老師、父親、母親。當你不在中國,你便成為全部的中國!钡拇_,在中國,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無論那里的方言你是否聽得懂,你仍會感覺到:“這也是中國!睂χ車囊磺校惚闼坪跤辛嗽u頭論足的權(quán)利,批評或褒獎。因為,你是中國人,中國屬于你正如你屬于中國。而當你遠走他鄉(xiāng)之時。那一切,被你贊賞、批評甚至曾不屑的一切才會慢慢地清晰。無論你走到哪兒,那曾經(jīng)的一切都是你永遠的歸宿。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說:“一片大陸,算不算,你的國?一個島,算不算,你的家?”而答案,在茫茫的風里,沒有人來問,只有你自己,默默聆聽——聆聽黃河的歌唱,聆聽長江的鼻音,聆聽你紅海的呼嘯,聆聽所有人血的'合唱。而正因為有這血濃于水的關系,余光中先生無法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家國興亡的責任。他不允許一雙陌生而魯莽的腳,踏在自己一直想撫摸跪拜的長城上,這是中國的尊嚴,也是他的尊嚴。

  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受盡屈辱,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余光中先生自感無法推諉,他說道:“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這樣的的歷史使命感,賦予了先生的作品更深厚的內(nèi)涵。而這些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對中國未來的期望——“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滾滾向東,民族的意志永遠向前,向著熱騰騰的太陽,跟你一樣。”從面的這首《歡呼哈雷》中不難看出,余光中先生已然將目光投向了自己死后,投向了永恒。鄉(xiāng)愁,可以是一個人的思念,也可以是一群人的傳統(tǒng),更可以是自古至今所有人永恒的情懷。

  這也就是為何先生的詩能感動無數(shù)游子,能影響中國的文學史。他意識到,自己不過與其他許多人一樣,是一條思鄉(xiāng)的小魚,滔滔的中國文化大河不會因一條魚的離去而改變,“正如從古到今,人來人往,馬嘶馬蹶,月缺月圓,萬里長城長在那里。李陵出去,蘇武回來,孟姜女哭,季辛吉笑,萬里長城長在那里!倍ㄓ幸庾R到這一點,鄉(xiāng)愁才顯得深沉而莊重,它脫去了時間的淺薄,在永恒的長河中沉淀,而也未有不變的永恒,才能寄托余光中先生無限的鄉(xiāng)愁。而此時,對祖國深情的回眸一望,便不再是初來乍到的不適,而是紅如海棠,白如雪花的鄉(xiāng)愁了。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4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shù)的路,跨過了無數(shù)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nèi)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nèi),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shù)人往往會糾結(jié)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jié)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jié)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可能現(xiàn)在實現(xiàn)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5

  和父親親密無間是20年前的事情了,記憶中和父親可以親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電視劇中聽到“白馬王子”一詞,爬上父親的腿去問他這是什么意思,不記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歡的男孩”之類的話吧,他是從來都給我以正確而真實的解釋的。

  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生氣了,一連謳了好幾天的.氣,最終好象還是他來找我說話的。忘記是什么原因了,但現(xiàn)在想來,我原來從小就這么倔強,再想想當時的父親,該是何等的失落--從來都是聽他指揮的女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脾氣了,而這脾氣是從與他對抗開始的。從那以后,再沒有抱過他、坐在他腿上,更別說象別的女兒一樣大方地親吻自己的父親。其實,并非是那一次矛盾結(jié)下的惡果,還是與我自身性情有關,或許追究下來還是和他的基因有關,畢竟我也是得他遺傳。我和他一樣,都是感情越深越深埋,從來也不愿輕易表達的人。于是,這20多年來,我和父親的感情竟象互相傾心卻沒有把握的情人的一樣,只在心中燒著,一旦見面了,都是平淡之極的面顏相對,不知該怎么親昵。

  所以,我一度以為他是冷血的,因為他極少笑,對孩子對妻子都是如此,我甚至曾經(jīng)以為他從來不愛母親。只是后來聽見母親說她與父親之間的趣事,才知道原來他竟然還有和母親“打情罵俏”的時候呢,只是這種臉孔待一轉(zhuǎn)身面對我們的時候就又變了。后來,我翻看我成長的照片,驚奇的發(fā)現(xiàn)我竟是從小就不會笑的,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那些照片中,一眼就能從同學中認出自己,因為只有我是一張“法官”的臉,極其不符合當時的年紀。這一點倒是長大了改善起來。于是,我知道了,我和他是一樣的,臉上是不會笑的,一切的情感都在心中,都在與自己相處的時空里。

  看完余光中先生的這篇文章,覺得他真是寫盡了一個為人父的心思,我假象這也是我父親的所想,其實這就是他的所想吧。他也是一直如此珍視我,不愿我出閣又擔心我沒有歸宿的啊。現(xiàn)在對我來說,嫁與不嫁遠沒有父親是否在乎我那么重要了。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6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喂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只,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栗”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fā)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于人,也屬于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欲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于人手!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 17

  從小吟詠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長大,相望著的那一方的土地,滿溢著我們的思念,更回蕩著憂愁。同一片月光下的我們何時才能舉杯共邀明月,言歡共飲長江水。然而,在四川省及周邊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在哀痛與悲傷面前,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唇齒相依,手足相連”的血脈親情,那是一種發(fā)自心靈的統(tǒng)一。

  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骨肉親情,在大災難面前,愈加強烈。從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災情-災區(qū)以及受災民眾,成為臺灣社會的焦點。臺灣同胞們都紅著淚眼互問:“我們可以為災區(qū)做點什么?”臺胞們的捐贈救災行動蔚然成風,催生出一幅幅感人畫面。大量人力物力涌向中國,為中國的每顆受傷的心,滴血的翅膀帶來一份慰藉與撫慰。來自臺胞們急切的捐款的電話系著這一頭,在那一頭,成千上萬的那一頭也在急切地等待著,系著這頭,系著那頭,而電話服務的這一頭,恨著自己為什么就只有兩只手!此刻臺商都動員起來,很多臺商捐了又捐,在這一刻他們決不計較著生命的豪華奢侈的投資,在生命的'禮遇面前,所有世人同逝者默哀,向生命的尊嚴致敬。平凡人的愛心,則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匯聚而來,在陰霾里化作縷縷溫暖的陽光,輕撫著大陸同胞的心坎。

  20多位臺灣的飛行員,舍小家顧大家,紛紛主動請纓上陣,一個堅定的信念是鷹的誓言,要馳騁昨天的廢墟;匦臍饬,記錄下你一次次最美的弧線。紅十字會的愛心團隊也在第一時間來到這片滿目瘡痍的黃土地上,青銅的光輝下,在奔跑,再爭奪,這片黃土地上每個人生的權(quán)力。放飛著一只鴿子的心,帶上溫暖與祝福,去尋找那一顆顆恐懼又膽小的心,一路陪著天使來到天堂,在純凈與美麗中尋找快樂。從不放棄過自己的諾言,從不背棄過自己的信念-將愛傳播下去。在地獄邊上,中國的戰(zhàn)士不孤獨。在浸染著陰霾與紅色的世界里,有無數(shù)條黃色的絲帶瀟灑的飄揚,有著那一條條不屈的錚錚鐵骨漢子,一根根不彎的凜冽的脊梁。同一個信念,同一個誓言:希望必將與中國同在。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相關文章:

余光中短篇散文02-24

讀余光中散文有感02-10

余光中散文的語言情趣06-14

余光中的散文詩鄉(xiāng)愁08-20

余光中散文賞析:尋李白12-06

余光中散文(通用20篇)07-21

余光中短篇散文7篇02-24

余光中散文讀書心得04-11

余光中的散文新作《山東甘旅》01-11

關于等你在雨中余光中散文原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