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廢墟》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2.明確廢墟的含義,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3.欣賞和評價散文優(yōu)美而充滿哲理的語言
4.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
能力目標:1.掌握賞讀散文的基本方法: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2.能查閱、篩選所需材料
情感目標:正視廢墟,正視歷史,明確肩上的責任,增強建設美好未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廢墟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歷史文化價值、悲劇文化價值、現(xiàn)代文化價值
2.通過對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領會散文的“神”與“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學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寫作的背景
2.速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體會文章的抒情基調(diào)
3.理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4.教師總結: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設計】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所以,在課堂上對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簡單的交待,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對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來欣賞文章文章較長,可采用速讀的方法,學生能初步說明文章的抒情基調(diào)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環(huán)節(jié)里,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得出結論最后教師對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綜述
【學法設計】
1.課前指導學生查閱余秋雨的相關信息,為課堂學習提供一定的基礎
2.從“廢墟”說起,介紹余秋雨其人及其在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
3.學生速讀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調(diào)
4.通過討論,學生歸納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5.教師總結: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讓學生得到一個整體印象
【教法設計】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多媒體展示
【過程設計】
一、作者簡介及本文寫作背景
要點設計: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方法設計:多媒體展示,教師講授法
思路設計:老師將一些廢墟圖片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此導入新課的學習,并由此介紹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由教師講授,和學生以前的了解,為正文的學習提供幫助
導入:
提到廢墟,人們都能從記憶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條古巷,或一截城墻,或一處石窟,新疆樓蘭古城遺址,北京的圓明園等等它們或顯赫于繁華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對許多人來說,瀏覽,也只是觀光而已,并沒對它有什么更深的見解讀了余秋雨的《廢墟》,相信我們會對廢墟有更深的思索,會以另一種眼光去看待過去留下的種種痕跡
要讀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須對這位作家有一個宏觀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進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書,他的散文更是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新領域
余秋雨(1946~ ),當代文藝理論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后歷任該校講師、教授,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從80年代初開始,陸續(xù)出版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等90年代后開始“文化大散文”創(chuàng)作,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作者為什么寫作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慶齡為首的1583人聯(lián)名發(fā)出了《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反對聲隨即響起,當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fā)讀者來信《研究探討無妨,整修大可不必》圓明園復建爭辯就此拉開帷幕主張保留廢墟者有之,主張修繕者有之,主張重建者也有之一時間,沸沸揚揚,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參議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廢墟派”專家分布多個學科領域“整修派”則多為清史專家和圓明園專業(yè)研究者,他們認為,部分地重現(xiàn)這座萬園之園的勝景,比斷壁殘垣的遺址更能體現(xiàn)圓明園的價值他們一致認為:應該復原園內(nèi)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國務院批準將圓明園規(guī)劃為遺址公園;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公布,確定要修復圓明園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國的爭論聲中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對爭議的一孔之見
二、整體感知課文
要點設計:速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基調(diào)
方法設計:閱讀實踐、歸納概括
思路設計:先讓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再布置閱讀思考題:作者對廢墟懷有怎樣的感情?文章的基調(diào)是什么?然后請學生回答
學生速讀(五分鐘),提問
學生回答:作者對廢墟既怨恨又喜愛,佐證為文章開篇的第一句話:“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它的側重點在“寄情廢墟”,這句話同時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調(diào)
三、理清文脈
要點設計:理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方法設計:朗讀法、討論法、歸納概括法
思路設計: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依次找出各個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以此總結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文章內(nèi)容較長,所以安排分組完成)然后教師總結歸納
明確文章內(nèi)容:
第一部分:總寫“寄情廢墟”的原因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 “廢墟是歸宿”,“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
討論交流:作者對廢墟的態(tài)度為什么既寄情,又詛咒?
教師歸納:我“詛咒廢墟”是因為,廢墟中有屈辱有血淚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詛咒它然而我又“寄情廢墟”,因為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史是用廢墟作為奠基的,廢墟完成了它的經(jīng)歷,它老了,它死了,但作為一種存在,它的意義不同一般的滄桑美,它的歷程給人以啟迪,它悲劇給人以心的震撼,它讓現(xiàn)代人沉靜、反思他的滄桑美轉化為滄桑的力量,撐起現(xiàn)代的構建廢墟充滿了力與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廢墟”,而這種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現(xiàn)的主旨
第二部分:廢墟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應當有選擇地保存和修繕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將會傷痕斑斑”
“并非所有的修繕都屬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不管是修繕還是重建,對廢墟來說,要義在于保存”
討論交流:為什么“沒有廢墟的大地”反而會“太擠了”?
教師歸納:現(xiàn)代化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質文明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却蟮厣细邩橇至ⅲ欢@些高樓更佇立在人們心里人們在忙碌中荒蕪了精神家園,成為無根之人而廢墟的豐富而凝重的特質會使浮躁的現(xiàn)代人靜心,廢墟的前車之鑒令現(xiàn)代人反思因此,如果沒有廢墟,擁擠的不僅是大地,更是人們的心田
第三部分:寫廢墟具有悲劇文化價值,應當正視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
“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
“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逐”
教師歸納:廢墟文化即悲劇文化,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悲劇,總想逃避,驅逐廢墟,掩蓋悲劇,殊不知“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只有“坦然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才會更沉著、理智,因此,容納廢墟,才能正視歷史,創(chuàng)造未來
(放映圓明園廢墟圖片)
第四部分:廢墟具有現(xiàn)代文化價值,應該容納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自信”
“廢墟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xiàn)代構建”
討論交流:為什么說“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
教師歸納:如何對待廢墟所代表的的歷史,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取向和文明程度的象征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容納廢墟,正視廢墟所擁有的“歷史文化”、“悲劇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價值”
總之,文章以“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開篇,道出了寫作本文原因它既是本文的“文眼”,又是全文的總綱,是作者多方評述廢墟的基本出發(fā)點文章的四個部分,既獨立又有聯(lián)系,以“寄情廢墟”為中心,從歷史的真實性、悲劇的意義和現(xiàn)代文明的需要等幾個方面對廢墟進行審視評述作者的思想縱橫馳騁,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跳躍性,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是一種跳躍性的橫式結構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面對廢墟,作者的情感是復雜的:“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詛咒”是因為“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昔日的光榮成嘲弄,創(chuàng)業(yè)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夜臨了,什么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云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但是短暫的“詛咒”之后,作者看到的則是更多的“廢墟”下所蘊含歷史文化底蘊
“我又寄情廢墟”,這份情感同樣也是復雜的,無情的批判中卻又包含了深邃的希望“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滿懷深情地贊美了“廢墟”此時的“廢墟”已不是“滿目瘡痍”,“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 但作者在盡情贊美中又不忘批判,“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廢墟二字,在中文中讓人心驚肉跳”作者以犀利的筆鋒剖析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廢墟不值得羞愧,廢墟不必要遮蓋,我們太擅長遮蓋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接著一針見血指出“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逐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自信”因此,“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xiàn)代構建”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挾帶著廢墟走向現(xiàn)代”這是對廢墟入木三分的剖析,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揭示,痛快淋漓,然而在讓人痛苦難看之際,卻又不忘給你指明出路,這就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味道吧。
【應用設計】
1.思考:何謂“廢墟”?它有著怎樣的文化內(nèi)涵?
2.課外查閱文中提到的廢墟遺址,整理出來,下節(jié)課上交流(圓明園、古羅馬角斗場、龐貝古城、柬埔寨吳哥窟、瑪雅文明遺址、馬王堆漢代老太、黃鶴樓、滕王閣、阿房宮)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
1. 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
2. 品味語言
3. 把握文章的主旨
4. 總結寫作特點
【思路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能理清文章的脈絡,但要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還需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和關鍵句進行細細品味,建議通過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達成知識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方法設計】
1. 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講授課文中提到的廢墟的有關歷史知識
2.反復吟誦重要語段,思考討論,品味文章的語言
3.思考討論,深刻領會文章的主旨
【過程設計】
一、由檢查作業(yè)導入
要點設計:檢查作業(yè)、交流課外查閱資料、導入新課的學習
方法設計:交流、多媒體展示
思路設計:教師先檢查作業(yè),重點在指出廢墟具有文化價值,然后檢驗學生課外查閱資料情況,鍛煉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和表達能力,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表述可適當補充要點,以多媒體播放的形式鞏固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掌握,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習的興趣最后,教師導入課文的學習
(由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導入)何謂“廢墟”?廢墟通常是指古老的、破損的東西,在本文作者認為廢墟是包含著一定文化內(nèi)涵的古代遺址廢墟具有文化價值
說說你所查閱的著名廢墟及其所具有的價值(學生交流,不要求全面完整)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較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提到的廢墟的相關歷史資料:
1. 圓明園廢墟:
它是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園)的總稱,今只存遺址,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原為康熙帝四子胤稹的藩邸賜園胤稹繼位,即雍正帝,又將園擴建增修,至乾隆9年(1744)基本建成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毀于兵燹(xiǎn),園中珍貴文物慘遭洗劫,一代名園化為廢墟
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圓組成,總面積達350公頃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
圓明園三園鳥瞰圖
三園分別有垣墻相隔;前為萬春園,后面并列的兩園,左為圓明園,右為長春園 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庭區(qū),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余地區(qū)則分布著40個景區(qū)
【圓明園全景效果圖】
【現(xiàn)狀】 1983年國家決定將其建成遺址公園,經(jīng)多年逐步修整,于1988年6月正式開放福海等局部范圍,占全園3/5的面積2003年,圓明園開始對九州景區(qū)進行整修,目前,九州景區(qū)的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復,各景點遺址清理完畢,經(jīng)過科學發(fā)掘,在原址復建和重修橋梁10余座景區(qū)各島之間既獨立成景,又通過橋梁聯(lián)結為一個整體,已可窺見當年的概貌2008年7月29日,整修的后圓明園遺址公園九州景區(qū)首次對游客試開放至此,圓明園已有4/5的面積與游客見面目前九州景區(qū)前、后湖及曲院風荷的水環(huán)境已恢復當年盛況,游客可泛舟其上,觀賞美麗的湖光山色
(1)大水法廢墟:
【大水法及遠瀛觀復原效果圖】
九州清晏 2004年,圓明園遺址公園對九州清晏景區(qū)進行全面整修
正大光明殿 圓明園正殿
1860年,英法侵略軍搶掠燒毀圓明園等西郊諸園時的指揮部即設于此
海晏堂 是圓明園中最大規(guī)模的歐式建筑
此建筑群的精華——十二生肖銅雕以水報時,聞名世界
【名稱】 萬花陣
【文物現(xiàn)狀】 1860年遭英法聯(lián)軍劫毀,現(xiàn)存的萬花陣是1989年重建而成的
【簡介】 萬花陣,是仿照歐洲的迷宮而建的花園,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是圓明園內(nèi)一座大規(guī)模的歐式迷宮它的主要特點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磚墻,分隔成若干道迷陣因而稱作"萬花陣"方陣南北長89米,東西寬59米,陣墻總長1600余米,墻高約1.2米它由陣墻、中心圓亭、碧花樓和后花園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樂場所盛時,每當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陣中心的圓亭里,宮女們手持黃色彩綢扎成的蓮花燈,尋徑飛跑,先到者便可領到皇帝的賞物所以也叫黃花陣或黃花燈雖然從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徑距離不過30余米,但因為此陣易進難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處,四望蓮花燈東流西奔,引為樂事
2. 古羅馬的角斗場:公元前80年左右,古羅馬創(chuàng)建了用兩個半圓形劇場相對而合成的圓形劇場以供這種活動之用羅馬大角斗場是所有圓形劇場中的最大者,位于羅馬市中心東南可容納觀眾5萬余人1900多年來,大角斗場還曾先后作為基地、客棧和酒店使用過
3. 龐貝古城:古羅馬中小城鎮(zhèn),位于意大利南部維蘇威火山西南腳下10公里處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大爆發(fā)被火山灰掩埋從1748年起考古發(fā)掘持續(xù)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4. 吳哥窟:即吳哥寺,柬埔寨的印度教毗濕奴神的神廟為吳哥古跡中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風格的集中代表“吳哥寺”梵語意為“城市似的廟宇”位于暹粒省暹粒市吳哥王城以南約1.6公里處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所建,后來成為他的陵墓15世紀上半葉吳哥都城廢棄,寺院荒蕪19世紀中葉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跡
5. 瑪雅文化遺址: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由印第安族瑪雅人創(chuàng)造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馬拉和伯利茲,并及于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qū)這一文明約從公元前 2500年開始形成,至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后為西班牙殖民者毀滅
6. 馬王堆的漢代老太:出土于馬王堆漢墓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東郊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fā)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fā)掘了2號、3號墓1號墓發(fā)現(xiàn)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尸體,墓內(nèi)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應是利倉的妻子
7. 黃鶴樓:黃鶴樓,原址在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始建于公元223年傳說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過此,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其最后的一次被毀是1884年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
8.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為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lián)P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始建于唐代,后幾經(jīng)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
9. 阿房宮:秦始皇始修建的宮殿,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秦始皇35年(前212),在周都豐、鎬之地,亦即秦的上林苑內(nèi),建新宮城──阿房宮阿房前殿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臺遺存,東西1200米,南北450米現(xiàn)存臺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處約7~8米后被農(nóng)民起義軍燒毀,當時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
二、吟誦語句,品味語言
要點設計:吟誦、品味語言
方法設計:思考討論、講授歸納
思路設計:教師先交代文章總體的語言風格,然后針對文章的重、難點設計出系列問題,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完成對內(nèi)容的理解
我們在閱讀課文時,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語言既充滿感情,又富有哲理對歷史的情有獨鐘,使余秋雨的散文在抒情性上帶有濃重的理性思辨色彩,表達了對古代文化的理性思考,這種風格使讀者在獲得情感上的感染的同時,還有更多的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思考
請同學們誦讀并品味下面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思、態(tài)度:
1. “這眼淚的成分非常復雜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你分析還應有什么成分?
歸納:還應有的是熱愛、惋惜、贊嘆、欣賞
2. 為什么說“廢墟是一個殘疾了的悲劇英雄”,作者由廢墟想到悲劇的依據(jù)是什么?
歸納: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可見,悲劇的特性是曾經(jīng)的美好和現(xiàn)實的毀滅,這就與廢墟如出一轍,廢墟也代表著曾經(jīng)的榮耀與現(xiàn)實的蒼涼“英雄”正是民心所向的敬仰者,他曾經(jīng)接受過掌聲與喝彩,然而他殘疾了,黯然地退居人后,獨自舔舐傷口用它來比喻廢墟,真是貼切入髓,匠心獨具
3. 指出“看到過秋天的飄飄黃葉嗎?母親怕它們冷,收入懷抱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一句的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
歸納:比喻的修辭把歷史比作秋天,把廢墟比作黃葉,把大地比作母親,生動形象,便于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像:廢墟,因為它的自然,因為它曾有過的歷史,因為它最后的皈依,形成了一種形式美
4. “唯有屈原不想大團圓,杜甫不想大團圓,……白先勇不想大團圓”指出這個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
歸納:用一連串結構類似的句子來表示強調(diào)和一層層的深入,表明“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補充介紹孔尚任和白先勇)
5. 現(xiàn)代是寬容,現(xiàn)代是氣度,現(xiàn)代是遼闊,現(xiàn)代是浩瀚
歸納:闡述了“現(xiàn)代”的內(nèi)涵,突出“現(xiàn)代”的一切特征,語勢強勁,表明“現(xiàn)代”應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化,這樣才能發(fā)展
教師總結“本文的語言特點”: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來自生動的場面描寫,也不是來自溫情脈脈的抒情,而是這種用抒情的筆法,進行理性思考的議論
首先在于擬人手法的運用,賦予筆下的物以生命文章第二小節(jié)中動詞的運用非常經(jīng)典,如“廢墟吞沒”、“瓦礫散落”、“石柱站立”、“幻想殞滅”、“明月苦笑”等,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廢墟的荒蕪,側面寫出了作者“詛咒”的原因
其次是借助類比的手法,在無聲無息中達到抒情的效果“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接著以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引發(fā)黃葉與大地的關系,得出“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人們說,黃葉的意義在于哺育春天,我說,黃葉本身也是美”接著作者又以“雪峰”、“登月”、“人生”的偉大和希臘悲劇等類比得出“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的結論
再次是善于引入中國歷史,借助史實來達到抒情的效果“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最終都有一個大團圓,以博得情緒的安慰,心理的滿足”接著指出“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魯迅”、 “白先勇”等人不想大團圓,從而包含深情地贊美“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
理與情的融合統(tǒng)一余秋雨用一種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過抒情散文來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歷史憂患意識的民族意識,并對讀者起到浸潤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語言敘述艱澀的哲理問題,把智性的議論和詩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使深奧的理論包含著情感色彩,情與理統(tǒng)一了起來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三、交流討論,把握主旨
要點設計:討論關鍵問題,概括文章主旨
方法設計:點撥法、教授法
思路設計:在交流討論中完成文章主旨的概括,教師做適當?shù)狞c撥和講授,引導學生完成任務
(一)交流討論
問題1:第二部分中,“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是人類的大明智”表明作者的什么態(tài)度?
明確:對于廢墟來說,要義在于保存因為廢墟是過去的歷史的證明,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問題2:第三部分里,說“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如何理解?
明確:
問題3:談談廢墟與現(xiàn)代文明的關系
明確:廢墟不會阻礙社會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廢墟的留存,正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分析:“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xiàn)代的構建”,廢墟使現(xiàn)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第幾臺階,從而更理智地審視歷史,邁向未來對待廢墟,是存?是留?不同的答案,顯示著現(xiàn)代人不同的氣度因此,廢墟的留存,象征著現(xiàn)代人的文明,我們應該帶著廢墟走向現(xiàn)代,而不是丟棄歷史,盲目前進
問題4:作者是怎樣揭示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的?
明確:作者通過對廢墟多角度的評述來揭示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歷史文化價值――廢墟是古代的使節(jié)和祖輩輝煌的壯舉,是歷史的傳承;悲劇文化價值――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只有讓人們看到悲壯,看到崇高,才能激發(fā)人們?nèi)^斗;現(xiàn)代文化價值――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它會給人以自信,激勵人們走向現(xiàn)代
(二)歸納主旨
主旨:揭示出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啟發(fā)人們正視廢墟,從它所昭示的民族悲劇中奮起,以廢墟為起點,邁向美好的未來文章圍繞著怎樣認識和對待廢墟這個話題,提出了保留、容納廢墟的主張
四、回顧全文,總結寫作特點
要點設計:概括總結寫作特點
方法設計:歸納總結
思路設計:教師可提醒學生總結寫作特點的切入點,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個最顯著的特點:
一是選材上:集中體現(xiàn)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
“神”:對廢墟的存留進行評述,揭示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形”:歷史文化價值、悲劇文化價值、現(xiàn)代文化價值,古今中外著名廢墟
二是表達上:抒情與評述相結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運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極強的評述語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運用了聯(lián)想、想像、排比、比喻、擬人等手法,結合長短句,生動形象
三是結構上:采用橫式結構,具有極強的跳躍性
四個部分分別揭示廢墟的文化內(nèi)涵,既獨立又有聯(lián)系,多角度表現(xiàn)主題
各部分:從世界著名文化遺址到中國文物古跡;“真正悲劇”的評述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
五、概述余秋雨散文特點,作為結語
余秋雨的散文獨特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散文的一代新風這種藝術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主題和題材的擴展超越;第二,對小說藝術形態(tài)的借鑒;第三,對原有散文文體模式的突破及創(chuàng)新讀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覺就是,篇幅宏大;另外,在寫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為主,而是以議論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已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他以嶄新的范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創(chuàng)造了新的散文審美形態(tài),使散文的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fā)到到整體精神的張揚因此,余秋雨散文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也得到許多評論家的好評
【應用設計】
1.談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
2.自主閱讀《文化苦旅》,領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貫主題:總結中外文明興衰榮辱的規(guī)律,探索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之路(推薦《陽關雪》、《十萬進士》、《一個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廢墟》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余秋雨《廢墟》原文欣賞11-11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經(jīng)典美麗情話07-19
關于余秋雨的話10-26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
我眼中的余秋雨08-13
余秋雨最經(jīng)典的作品07-08
余秋雨經(jīng)典語錄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