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余秋雨《廢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2.明確廢墟的含義,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
3.欣賞和評價散文優(yōu)美而充滿哲理的語言 ;
4.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
能力目標:1.掌握賞讀散文的基本方法: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品味語言-把握主旨; 2.能查閱、篩選所需材料
情感目標:正視廢墟,正視歷史,明確肩上的責任,增強建設美好未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廢墟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歷史文化價值、悲劇文化價值、現(xiàn)代文化價值
2.通過對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領會散文的“神”與“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學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寫作的背景
2.速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體會文章的抒情基調(diào) 3.理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4.教師總結(jié):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設計】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著深刻的內(nèi)涵,所以,在課堂上對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簡單的交待,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對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來欣賞文章文章較長,可采用速讀的方法,學生能初步說明文章的抒情基調(diào)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環(huán)節(jié)里,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得出結(jié)論最后教師對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綜述
【學法設計】
1.課前指導學生查閱余秋雨的相關信息,為課堂學習提供一定的基礎
2.從“廢墟”說起,介紹余秋雨其人及其在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
3.學生速讀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調(diào)
4.通過討論,學生歸納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
5.教師總結(jié):全文抒情中蘊涵的深邃哲理,讓學生得到一個整體印象
【教法設計】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多媒體展示
【過程設計】
一、作者簡介及本文寫作背景
要點設計: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方法設計:多媒體展示,教師講授法
思路設計:老師將一些廢墟圖片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以此導入新課的學習,并由此介紹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由教師講授,和學生以前的了解,為正文的學習提供幫助 導入:
提到廢墟,人們都能從記憶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條古巷,或一截城墻,或一處石窟,新疆樓蘭古城遺址,北京的圓明園等等它們或顯赫于繁華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亂冢之間,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對許多人來說,瀏覽,也只是觀光而已,并沒對它有什么更深的見解讀了余秋雨的《廢墟》,相信我們會對廢墟有更深的思索,會以另一種眼光去看待過去留下的種種痕跡 要讀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須對這位作家有一個宏觀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進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書,他的散文更是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新領域
余秋雨(1946~ ),當代文藝理論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后歷任該校講師、教授,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從80年代初開始,陸續(xù)出版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chuàng)造工程》等90年代后開始“文化大散文”創(chuàng)作,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 作者為什么寫作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慶齡為首的1583人聯(lián)名發(fā)出了《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反對聲隨即響起,當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fā)讀者來信《研究探討無妨,整修大可不必》圓明園復建爭辯就此拉開帷幕主張保留廢墟者有之,主張修繕者有之,主張重建者也有之一時間,沸沸揚揚,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參議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廢墟派”專家分布多個學科領域“整修派”則多為清史專家和圓明園專業(yè)研究者,他們認為,部分地重現(xiàn)這座萬園之園的勝景,比斷壁殘垣的遺址更能體現(xiàn)圓明園的價值他們一致認為:應該復原園內(nèi)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國務院批準將圓明園規(guī)劃為遺址公園;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公布,確定要修復圓明園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國的爭論聲中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對爭議的一孔之見
二、整體感知課文
要點設計:速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基調(diào) 方法設計:閱讀實踐、歸納概括
思路設計:先讓速讀整體感知文章,再布置閱讀思考題:作者對廢墟懷有怎樣的感情?文章的基調(diào)是什么?然后請學生回答 學生速讀(五分鐘),提問
學生回答:作者對廢墟既怨恨又喜愛,佐證為文章開篇的第一句話:“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它的側(cè)重點在“寄情廢墟”,這句話同時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調(diào)三、理清文脈
要點設計:理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方法設計:朗讀法、討論法、歸納概括法
思路設計: 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依次找出各個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以此總結(jié)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文章內(nèi)容較長,所以安排分組完成)然后教師總結(jié)歸納 明確文章內(nèi)容:
第一部分:總寫“寄情廢墟”的原因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 “廢墟是歸宿”,“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zhuǎn)化為皈附大地的美”“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 討論交流:作者對廢墟的態(tài)度為什么既寄情,又詛咒?
教師歸納:我“詛咒廢墟”是因為,廢墟中有屈辱有血淚有衰亡有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作者詛咒它然而我又“寄情廢墟”,因為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史是用廢墟作為奠基的,廢墟完成了它的經(jīng)歷,它老了,它死了,但作為一種存在,它的意義不同一般的滄桑美,它的歷程給人以啟迪,它悲劇給人以心的震撼,它讓現(xiàn)代人沉靜、反思他的滄桑美轉(zhuǎn)化為滄桑的力量,撐起現(xiàn)代的構建廢墟充滿了力與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廢墟”,而這種情感正是文章所表現(xiàn)的主旨
第二部分:廢墟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應當有選擇地保存和修繕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qū)䝼郯甙?rdquo;
“并非所有的修繕都屬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不管是修繕還是重建,對廢墟來說,要義在于保存” 討論交流:為什么“沒有廢墟的大地”反而會“太擠了”?
教師歸納:現(xiàn)代化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却蟮厣细邩橇至,然而這些高樓更佇立在人們心里人們在忙碌中荒蕪了精神家園,成為無根之人而廢墟的豐富而凝重的特質(zhì)會使浮躁的現(xiàn)代人靜心,廢墟的前車之鑒令現(xiàn)代人反思因此,如果沒有廢墟,擁擠的不僅是大地,更是人們的心田 第三部分:寫廢墟具有悲劇文化價值,應當正視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
“廢墟不值得羞愧,廢墟不必要遮蓋,我們太擅長遮蓋” “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 “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qū)逐” 討論交流:“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什么是廢墟文化?
教師歸納:廢墟文化即悲劇文化,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悲劇,總想逃避,驅(qū)逐廢墟,掩蓋悲劇,殊不知“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只有“坦然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才會更沉著、理智,因此,容納廢墟,才能正視歷史,創(chuàng)造未來 (放映圓明園廢墟圖片)
第四部分:廢墟具有現(xiàn)代文化價值,應該容納 表明作者深刻見解的語句:
“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自信” “廢墟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xiàn)代構建” 討論交流:為什么說“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
教師歸納:如何對待廢墟所代表的的歷史,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取向和文明程度的象征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容納廢墟,正視廢墟所擁有的“歷史文化”、“悲劇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價值”理與情的融合統(tǒng)一余秋雨用一種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過抒情散文來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歷史憂患意識的民族意識,并對讀者起到浸潤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語言敘述艱澀的哲理問題,把智性的議論和詩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起來,使深奧的理論包含著情感色彩,情與理統(tǒng)一了起來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三、交流討論,把握主旨
要點設計:討論關鍵問題,概括文章主旨 方法設計:點撥法、教授法
思路設計:在交流討論中完成文章主旨的概括,教師做適當?shù)狞c撥和講授,引導學生完成任務
(一)交流討論
問題1:第二部分中,“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是人類的大明智”表明作者的什么態(tài)度?
明確:對于廢墟來說,要義在于保存因為廢墟是過去的歷史的證明,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問題2:第三部分里,說“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如何理解? 明確:
問題3:談談廢墟與現(xiàn)代文明的關系
明確:廢墟不會阻礙社會進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廢墟的留存,正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分析:“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xiàn)代的構建”,廢墟使現(xiàn)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第幾臺階,從而更理智地審視歷史,邁向未來對待廢墟,是存?是留?不同的答案,顯示著現(xiàn)代人不同的氣度因此,廢墟的留存,象征著現(xiàn)代人的文明,我們應該帶著廢墟走向現(xiàn)代,而不是丟棄歷史,盲目前進 問題4:作者是怎樣揭示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的?
明確:作者通過對廢墟多角度的評述來揭示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歷史文化價值――廢墟是古代的使節(jié)和祖輩輝煌的壯舉,是歷史的傳承;悲劇文化價值――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只有讓人們看到悲壯,看到崇高,才能激發(fā)人們?nèi)^斗;現(xiàn)代文化價值――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它會給人以自信,激勵人們走向現(xiàn)代
(二)歸納主旨
主旨:揭示出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啟發(fā)人們正視廢墟,從它所昭示的民族悲劇中奮起,以廢墟為起點,邁向美好的未來文章圍繞著怎樣認識和對待廢墟這個話題,提出了保留、容納廢墟的主張
四、回顧全文,總結(jié)寫作特點 要點設計:概括總結(jié)寫作特點 方法設計:歸納總結(jié)
思路設計:教師可提醒學生總結(jié)寫作特點的切入點,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 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個最顯著的特點:
一是選材上:集中體現(xiàn)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
“神”:對廢墟的存留進行評述,揭示廢墟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形”:歷史文化價值、悲劇文化價值、現(xiàn)代文化價值,古今中外著名廢墟 二是表達上:抒情與評述相結(jié)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運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極強的評述語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運用了聯(lián)想、想像、排比、比喻、擬人等手法,結(jié)合長短句,生動形象 三是結(jié)構上:采用橫式結(jié)構,具有極強的跳躍性
四個部分分別揭示廢墟的文化內(nèi)涵,既獨立又有聯(lián)系,多角度表現(xiàn)主題 各部分:從世界著名文化遺址到中國文物古跡;“真正悲劇”的評述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主題
五、概述余秋雨散文特點,作為結(jié)語
余秋雨的散文獨特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文體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散文的一代新風這種藝術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主題和題材的擴展超越;第二,對小說藝術形態(tài)的借鑒;第三,對原有散文文體模式的突破及創(chuàng)新讀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覺就是,篇幅宏大;另外,在寫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為主,而是以議論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已跨越了純文學的界線,走向文化領域他以嶄新的范例拓寬了當代散文的領域,創(chuàng)造了新的散文審美形態(tài),使散文的河流改變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個體意識的抒發(fā)到到整體精神的張揚因此,余秋雨散文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也得到許多評論家的好評
【應用設計】
1.談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
2.自主閱讀《文化苦旅》,領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貫主題:總結(jié)中外文明興衰榮辱的規(guī)律,探索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之路(推薦《陽關雪》、《十萬進士》、《一個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廢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余秋雨《廢墟》原文欣賞11-11
余秋雨的主要作品08-13
余秋雨《莫高窟》全文06-15
余秋雨經(jīng)典美麗情話07-19
關于余秋雨的話10-26
余秋雨作品風格06-27
余秋雨《莫高窟》原文09-10
我眼中的余秋雨08-13
余秋雨最經(jīng)典的作品07-08
余秋雨經(jīng)典語錄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