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雨巷主題分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主題分析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巷主題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巷主題分析
一、戴望舒的《雨巷》,算得上是一首清新、淡雅、美麗的小詩。
按常理,理解起來應該不會有多大問題;但是,由于它在詩意表達上的某種朦朧性,使得這首小詩的主題意旨在許多人的感覺中竟然變得有些復雜。比如,人們在談到《雨巷》的主題及其詩中姑娘形象的含義時就有多種“版本”。① 其一、把《雨巷》的主題與1927年中國革命的低潮聯(lián)系起來,認為反映出大革命失敗后部分青年的壓抑心情,體現(xiàn)了一種找不到前途的痛苦中的彷徨迷惘。其
二、類似于這種“前途”說的還有相反的觀點,如認為《雨巷》里的丁香姑娘,“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但她沒有乞求或頹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沒有低下人的尊貴的頭”,也就是說,丁香姑娘體現(xiàn)了一種堅定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其三、有人認為“姑娘”代表了當時年輕詩人對于愛情的一種期待,是詩人對愛情理想的一種傾訴,理由是詩人在寫作《雨巷》時以及之前,就已有了“愛的萌發(fā)和愛的情愫”,所以,詩中的“丁香姑娘”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chǔ)。其四、“姑娘”可以視為詩人生活理想中的一種象征,代表了詩人對未來理想的一種期待。 …… 這些觀點稱得上是眾說紛紜,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該如何面對這些觀點?應該是研究者們不可回避的問題。雖然,人們常說,“詩無達詁”“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還有更流行的說法,“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但是,這并不等于詩歌(也包括任何文學作品)解讀可以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的“開放”狀態(tài),尤其從中學語文教學角度來看,這問題不可小視。因為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這套“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的《語文》教材,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主張一種開放式的教學理念,以至在高考試題中也常有這種“開放式”的題目,主張學生答案可以不拘一格,觀點可以人言言殊,只要言之成理就行。這種教學理念的一個基本理論依據(jù)就是不可限制學生的思想,應該鼓勵學生自由思想,暢所欲言。一般而言,這種理念是無可指責的;但是,其中存在的“誤區(qū)”卻不可不察,所謂“過猶不及”者也。因為無論如何“開放”,還是得有限制的,絕不可能允許“天馬行空”般胡思亂想,所有的“開放”思想都必須尊重文本的基本意旨,都必須在對文本的準確理解上展開才行。尤其對于閱讀量、理解力都尚淺的中學生來說,教會他們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全面、理性的解讀文學作品,更是教學目標之重。
比如,對于《雨巷》這首小詩的主題眾說紛紜的現(xiàn)象,教師就不應該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就有責任對這些觀點的是非曲直作一番理性的梳理,從而告知他們:文學作品的“開放”閱讀還是得遵循一定原則的,還是得服從文本的邏輯理性法則的,“放羊式”的“開放”閱讀是絕對不可取的;诖耍艺J為,對于《雨巷》的紛紜主題和諸多形象意義有必要作一番梳理,以達到正本清源,正確解讀詩意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由開放卻又理性明智的詩歌欣賞能力。
三、下面我們就針對以上所列舉的諸種觀點再結(jié)合詩歌文本意義來進行一番辨析,看看這些觀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與原詩的旨意相符合。
第一種觀點,認為反映出大革命失敗后部分青年的壓抑心情,體現(xiàn)了一種找不到前途的痛苦中的彷徨迷惘心態(tài)。這種觀點最讓人質(zhì)疑的地方就是所謂“革命”的色彩,說實在話,即便詩人當年真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職業(yè)革命家,但從一般讀者的角度來看,無論你怎樣去展開自由想象,可要想在詩中想象出“革命”的意義來,總是難的;而作為一種“革命”理想象征的“姑娘”形象,再怎么低迷也還是得有一些“生機”或“光明”或革命者氣質(zhì)的蛛絲馬跡可尋,而不應該是這么一幅完全頹喪、哀怨、凄涼的林黛玉形象。其次,即便撇開“革命”不談,就談“彷徨迷惘心態(tài)”吧,也有很多讓人困惑的地方。這里我們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這首詩表達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果按照“彷徨迷惘心態(tài)”來說,詩歌表達的應該就是一種憂郁的情感,表達詩人是如何憂郁悲傷的。這種觀點似乎不錯,相信很多人都會贊同,其實似是而非。因為,通觀全詩,我們發(fā)現(xiàn)詩人其實并不是在說自己如何憂郁悲傷,而是在說自己希望能遭遇或者是“享受”這樣一種“憂郁悲傷”。詩人雖然在詩中竭力渲染“丁香姑娘”的“冷漠、凄清、惆悵”,但并不是排斥這種情感,而是在期望這種情感。這從首尾兩節(jié)詩中可以見得明白,第一節(jié)詩說得很清楚,“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而在最后一節(jié)也是以同樣的表達結(jié)束:“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而在其它的詩節(jié)里,詩人都是在竭力渲染丁香姑娘的“夢一般的凄婉迷!钡囊饩撤諊,竭力渲染這種憂郁之美。由此可見,詩人并非討厭并拒絕這種“愁怨”,并非為此“痛苦”“揪心”,而是為此入迷,沉溺且情不自禁。所以,所謂“彷徨迷惘心態(tài)”也不能成立。
再看第二種觀點:丁香姑娘,“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但她沒有乞求或頹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边@種理解其實也沒有真正進入詩的意境。不錯,讀過全詩后,讀者會感到丁香姑娘是美的,而且是一種遙不可及難以接近的美。因為詩人對“她”的情感是那么熱烈又那么茫然。雖然“她”美麗、“芬芳”“憂愁”(“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雖然“我”是那么渴望接近“她”,擁有“她”,但“她”卻總是與“我”保持著一種可望不可即的距離,似乎與我擦肩而過,又像“夢一般”的縹緲,這確實可以給人一種“冷漠”而“高傲”的感覺;但是,如果把這種“冷漠”和“高傲”理解為在命運打擊下表現(xiàn)出來的堅定和頑強,就大錯特錯了,就是一種典型的邏輯上的“偷換概念”了。因為這種“冷漠”和“高傲”只是因為“距離”產(chǎn)生的,是因為得不到“她”而產(chǎn)生的,而與所謂丁香姑娘在“命運的打擊”下可能產(chǎn)生的“乞求”、“頹唐”或“冷漠”、“高傲”情緒沒有多大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說,與丁香姑娘的“人格操守”一類概念毫無關(guān)系。只要稍稍品讀詩歌,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丁香姑娘的形象在人格操守上并不能給人任何積極的啟迪。她的迷人處只在于她的可望不可及的“憂郁美”:“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默默走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她”,“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這就是“她”在詩中形象的全部展示了,何曾找得到絲毫命運打擊下所顯示出來的那種堅定和頑強的生存意志?所以,這第二種觀點完全是偷換邏輯概念后的捕風捉影式的主觀臆想。
雨巷主題分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nèi)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這首詩中狹窄陰沉的雨巷,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別比喻了當時黑暗的社會,以及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在這首詩中,戴望舒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等意象的描述,表現(xiàn)出他對時代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然而,他在詩中所描述的“理想”,其實并非一個具體明確的形象,而是一種難以實現(xiàn)的朦朧情感。這種情感包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社會的無奈與失望。
【雨巷主題分析】相關(guān)文章:
《雨巷》教案案例分析05-14
雨巷藝術(shù)特色分析05-31
《雨巷》閱讀分析及答案10-26
《雨巷》人物形象分析01-07
雨巷朗讀及點評分析06-16
《雨巷》朗誦09-15
雨巷經(jīng)典賞析03-24
《雨巷》的意境12-26
雨巷全文05-21
雨巷的朗誦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