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雨巷》的藝術世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爆F(xiàn)代詩歌教學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方面起著其他文體(小說、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雨巷》是現(xiàn)代詩歌中的名篇,是教與學不可多得的范本。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碜哌M《雨巷》的藝術世界。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走進《雨巷》的藝術世界
《雨巷》創(chuàng)作于1927年,很多知識分子在那一時期都充滿了苦悶,都有過徘徊。戴望舒也是這樣!队晗铩凡坏兄鴿庥舻臅r代特色,更富有濃郁的個人氣質(zhì)。戴望舒深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詞風的浸潤,深受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突出表現(xiàn)孤獨、抑郁和消沉的情感。戴望舒出生于多雨的杭州,數(shù)不清的弄巷里給他太多的細膩。要了解《雨巷》,就必須關注這三點。我們在體味作者的情緒與思想上不要支離破碎地分解,要整體地把握!坝晗铩迸c“丁香”是本詩的獨特又重要的意象,必須加以仔細地體味;“傘”“頹圮的籬墻”的意象是教與學的難點;“姑娘”是體會詩歌的焦點與疑點;詩中的音韻美是關鍵點。
戴望舒在其《白蝴蝶》中寫道:
給什么智慧給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開了空白之頁,
合上了空白之頁?
翻開的書頁:寂寞;
合上的書頁:寂寞!
戴望舒的詩始終沒有脫掉“寂寞”的底子,這種色彩在他的名篇《雨巷》中尤為突出。戴望舒被葉圣陶先生稱為“雨巷詩人”!队晗铩吩娭杏冕葆濉⒓帕、愁怨、憂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悵、靜默、太息、凄婉、迷茫、頹圮、哀曲等詞語明確地表達詩人的情感,這些詞語構成本詩一種凄清、迷茫的意境。
一、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戴望舒曾說:“新的詩應有新的情緒和表現(xiàn)這情緒的形式……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比~圣陶說:“(戴望舒)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雨巷》全詩七節(jié),每節(jié)都是六行,句子有的長短相同,一句一行;有的長短不同,一句數(shù)行,既有整齊的美,也有參差的美。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音節(jié)首先表現(xiàn)在音韻上。全詩基本上是每節(jié)三、六兩行押ang韻!队晗铩返莫毺刂幵谟诖罅窟\用內(nèi)韻。所謂內(nèi)韻,即詩行中間帶有與韻腳相同(或相近)的韻,也就是說本詩的詩句中鑲嵌著帶有ang韻母的詞匯,加之前后兩詩節(jié)和每節(jié)中若干詩行復沓,使ang韻母的音響按詩人情緒起落流動全詩。讀起來既嘹亮又舒緩,和諧又富有變化。
戴望舒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內(nèi)韻、腳韻、雙聲疊韻和復沓成分融合在詩的意象上(特別是主要意象上),這樣就造成了音、義、情三位一體的音節(jié)形式。以一、二兩節(jié)為例分析一下。
1.韻角為ang:長、巷、娘、芳、徨。
2.內(nèi)韻為ang:彷徨、長(第二句第一“長”字)、望、香、樣。
3.雙聲疊韻:彷徨、丁香(其丁香也是都押ng)。
4.復沓:悠長、悠長;丁香一樣,丁香一樣,丁香一樣;哀怨、哀怨。
錢理群先生說:“我覺得語文教育當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彼說:“朗讀就包含著一種理解!蔽覀兛梢圆扇∪鹤x與個讀相結(jié)合的方式反復誦讀。以第四節(jié)為例。兩個“走近”的反復使用表達出女子徘徊的樣子。這反復中又有自我鼓勵,試著看的沖動。然而,她的希望是帶著失望的,她的勇敢畢竟有限,她的勇敢也是灰色的,因為她的眼神哀怨!
“夢”盡管有美的意思,那畢竟不是一種行動。“像夢一般”反復使用,表達的意思是不盡相同的:第一遍是美好的,第二遍則是凄婉的;第一遍是清晰的(在夢中是清晰的,是有希望的),第二遍是迷茫的(在夢醒之后是迷茫的,是沒有方向的行動)。因此,這里表達熱切、果斷、美好的是第二遍的“走近”與第一遍的“像夢一般的”。
朱自清先生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對《雨巷》賞析時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評過這一派的詩。他又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懂!
二、“雨巷”“姑娘”“傘”,是美麗的意象
《雨巷》中的意象并不多,主要是雨巷、姑娘(丁香),反復出現(xiàn)強調(diào)、凸現(xiàn),始終讓讀者牢牢地把握著這簡單的“點”不放,加入敘事把散落在文中的其他意象有機地串聚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是明朗的,這首詩給我們帶來的美感,正在他行文的單純明朗上。然而,這種“美感”會妨障我們對詩人“憂怨”的理解。我們在品讀“姑娘像花”的美感時會削弱文中“冷漠、凄清、惆悵”的詩境。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雨巷,是江南獨有的。所謂“大街小巷”,可見巷是有別于街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可見巷是幽深的、安靜的;“萬人空巷”,可知“巷”是與家聯(lián)系的、私用的。江南多水、多雨,這巷有了水(雨),便是潮濕的,有水氣的,朦朧的!
如果這女子匆匆地趕路,那便是歸家。
如果這女子彷徨地散步,那便有憂郁。
就像丁香花一樣憂愁與凄清。
南唐的李璟在《山花子》中說:“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
姑娘,我們雖是陌路, 卻有著一樣的愁情……
姑娘,把姑娘比作花,戴望舒不是第一人;把花比作姑娘,戴望舒也不是第一人。然而,姑娘是花,花是姑娘,既是丁香又是姑娘的,讓這兩個意象重疊交織的,戴望舒是第一人!艾青在《望舒的詩》中說:“他(戴望舒)的詩里的比喻常常是新鮮而又適切。”
傘,本是雨中之物;油紙傘,是江南的特色;這便有了江南雨中的情趣。傘,是油紙的,渾圓的形制,精細的做工,透明的色彩,既是一種藝術的道具,又多了一份胭脂氣――這便有了女性的色彩,便是一道風景了!我們可以稱油紙傘為“女兒傘”。如華蓋一般,在少女的頭頂一張,用傘遮雨也往往遮住了人,那便是具有了一種風情!傳說中“白娘子借傘”的故事在發(fā)生在江南――躲雨也好,借傘也罷,總要一方有傘,一方無傘;這樣才能一來二往,生出情來?墒牵魍鎱s不這樣給我們布景!肮媚铩迸c“我”各有一把,這便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想擦肩而過怕都是不可能。因此,“姑娘”似乎成了“雨巷”中可視的一道風景: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寒漠、凄清,又惆悵
“我”也是這詩中的風景,卻并不一定是姑娘的對應物。兩把傘最終把“我”與姑娘分成兩個世界的風景。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和“我”的憂傷都是在這“頹圮的籬墻”。“姑娘”與“我”,是詩人作品中并不相交的意象――甚或是詩人自己的“兩個形象”!巷,把風景的空間壓縮到了最小的程度,集中地反映出詩人的情緒。但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我”卻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詩人在這條狹窄的路上,并沒有找到自己的未來(夢想)――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三、“頹圮的籬墻”是一個怪怪的意象
詩人為什么要選擇一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詞境,而又充滿無果的遺憾呢?在眾多優(yōu)美的(不是壯美的)的意象里,為什么要加入一個“頹圮”的意象呢?先從《雨巷》的結(jié)構來看。第一節(jié)是“起”,第二、三節(jié)是“承”,第四、五、六節(jié)為“轉(zhuǎn)”,第七節(jié)為“合”。這樣構成了:“我獨行,有一個希望――希望出現(xiàn)了 ――希望與我擦肩而過――我獨行,有一個希望!痹凇稗D(zhuǎn)”的四、五、六節(jié)中又分為“走近――走盡――消散”三個階段。正是在“走進”中出現(xiàn)了一個情感的拐點。
我彷徨的地方是雨巷,
我消散的地方是籬墻,
也就是雨巷的盡頭,
也就是我希望的地方,
在雨巷的籬墻,那里是“頹圮”的地方,
――詩人還在路上。
這種錯位,并沒有引起詩人激烈的情感碰撞,詩人并沒有追上去,至少沒有追到那堵籬墻……他又撐起油紙傘,走在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在寂寥的雨巷中流浪――流浪
剛才,我還想著剛才
消了丁香一樣的顏色
散了丁香一樣的芬芳
走盡了那頹圮的籬墻……
詩人明明遇到丁香一樣的姑娘,白白地看著她從自己的身邊走遠了,而不知“珍惜”――不可思議的是詩人卻孤獨地在雨的`哀曲里“欣賞”著希望的消失!因此,他從一個追求者,變成了一個流浪漢――他只走在路上,并無抓住“希望”的希望。全詩的亮點只在“希望”一詞上。然而,這希望是迷茫的。因此,如果追溯戴望舒的創(chuàng)作情愫的話,那正如杜衡在《望舒草序》中所說:“(戴望舒)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比绻匪菟麆(chuàng)作情緒的話,那正如艾青在《望舒詩》中所說: “(這種)感傷的聲音,對時代的洪流是回避的。”1926年的秋天,戴望舒加入了“共青團”(C.Y,一個進步的組織)。1927年2月,他在參加會議的途中被捕,后被保釋。四月的“四一二”政變后,國民政府反動當局又開始通緝他。他只好躲到了施蟄存家中匿居,這次打擊讓戴舒望陷入苦悶。
他在此時的《憂郁》詩中說:
我頹唐地在挨過這遲遲的朝夕
我是個疲倦的人兒
我等待著安息
也正是在此時,他創(chuàng)作了《雨巷》。《雨巷》中的憂郁是大革命失敗后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的憂愁――“個人的愁怨和惆悵同更廣大的愁怨和惆悵是相同的,因而也是無法排遣和擺脫的!
就在這個時候,他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魏爾侖的影響。高爾基曾這樣評價魏爾侖:“在他那些總是憂郁的,流露出深深苦悶的詩歌里,可以清晰地聽到絕望的哀號,以及渴望光明,渴望純潔,多情善感的心靈的苦惱。”(《保爾魏爾侖和頹廢派》)這也與詩人的個人氣質(zhì)有關。童年的戴望舒曾出過天花,臉上留下麻子,常常被人取笑。他成為有名的詩人后,也還常受到朋輩們的譏笑。這些對戴望舒心理影響是很大的――他是以弱者或不自信的心理開始寫詩的。也正在此時,戴望舒可能正在經(jīng)歷著與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的情戀。這對《雨巷》的創(chuàng)作也不能不造成影響。
那時的詩人是一個“疲倦的人兒”,他只是在“等待”,那“希望”似乎用“等待”更好些。他是沒有力氣,也沒有興趣到那“頹圮的籬墻”的――他只在心里希望,他只在路上等待!那“頹圮的籬墻”,也許正是艾青說的:“所可惜的是他始終沒有越出個人的小天地,因之,他的詩的社會意義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雨巷》是一首很美的詩,美在它的音節(jié),美在它的意象,更美在詩人的敏感上――多愁善感的苦惱!
【走進《雨巷》的藝術世界】相關文章:
戴望舒詩歌雨巷的藝術成就12-13
戴望舒的雨巷11-03
《雨巷》的說課稿08-16
雨巷的散文07-13
雨巷的朗誦12-25
雨巷的說課稿12-05
江南的雨巷11-16
《雨巷》學案12-11
雨巷朗誦12-25
雨巷說課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