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從電影元素的視角來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
張愛玲用高度智慧和精準的手法,把電影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小說的表現(xiàn)之中,使小說獨具電影感。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從電影元素的視角來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近年來,張愛玲的小說又再度被搬上大屏幕,引發(fā)了影評人、文學家、觀眾等不同群體對其小說中電影特質(zhì)的思考。本文并非以張愛玲的電影為主要研究目標,而是嘗試從運用電影元素的角度分析張愛玲小說的風格特色,透析電影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影響。她對色彩較為敏感,作品意象豐富華麗。因此本文著重研究張愛玲小說結(jié)合電影元素所呈現(xiàn)的包括從"視覺"、"立體感"、"色彩"等方面的特質(zhì)與技巧,探討她如何運用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來豐富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
一、色彩:小說中的濃墨重彩
現(xiàn)代電影常使用高反差、強對比的色彩表達,渲染人物動蕩急變的情緒,從而加強影片節(jié)奏,造成縱橫比較的效果。因此通過色彩的縱橫比較來揭示人物情緒、感情流程,揭示故事的發(fā)展環(huán)節(jié),成為電影一種有效的藝術(shù)手段。
(一)色彩的跨感覺性
色彩作為電影藝術(shù)的造型手段之一,在張愛玲小說中得到了細致的體現(xiàn)。張愛玲對色彩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場景的描摹上。比如在《白玫瑰與紅玫瑰》中有這么一段描述:"她穿著一件曳地長袍,是最鮮辣的潮濕的綠色,沾著什么就染綠了。她略略移動了一步,仿佛她剛才所占有的空氣上便留著個綠跡子。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兩邊迸開一寸半的裂縫,用綠緞帶十字交叉一路絡(luò)了起來,露出里面深粉紅的襯裙"。在這里,張愛玲突破了對色彩的常規(guī)感知,把味覺、觸覺和視覺等多種感官揉合在一起。用"鮮辣"形容綠色,大膽別致,但同時又符合"沾什么就染綠了的"語境。"鮮辣"這詞在形容食物方面本身就有極具吸引力的象征,張愛玲通過對綠色這一和諧色彩的描摹,烘托出佟振保初遇王嬌蕊時,女主角耐人尋味的素雅。整個鏡頭的布局,從整體服飾到移步時空氣里的綠跡子,再到粉紅的襯裙,從上到下,由表及里,漸漸使人物清晰可現(xiàn),成為讀者心中的電影情節(jié)。
(二)服飾的色彩性
小說對色彩的另一處運用體現(xiàn)在服飾色澤的選取上。服飾作為特定時代、社會和歷史的產(chǎn)物,能讓人們從其變化中領(lǐng)悟出社會的變遷。如《金鎖記》中對女主角有這么一段描述:"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撐住門,一只手撐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上身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閑藍如意小腳褲子"。這樣,就把一個潑辣又風流的少婦形象地刻畫出來了。服飾可以投射一個人的性格、心理,配合相應(yīng)的動作、語言,一個鮮活飽滿的人物便躍然紙上。又如" 她穿著白洋紗旗袍,滾一道窄窄的藍邊--深藍與白,很有點訃聞的風味。"就是這種"參差的對照",這種"桃紅配蔥綠"的形式,便漸漸構(gòu)筑起張愛玲小說中電影的美感與立體感,讓社會、人生、情感的復雜性顯得更加深刻入骨。
二、鏡頭感:小說中的鏡像表現(xiàn)
張愛玲小說與電影藝術(shù)第一個重合是色彩,也是其最典型的特征。但光有
這一點,遠不能構(gòu)成小說神秘的電影感,這就要提到小說的第二個電影元素--鏡頭感--電影帶給觀眾最與眾不同的最本質(zhì)的東西之一。通常鏡頭感包括表演的生活化,對鏡頭畫面效果的具體感受,對不同攝影技巧處理的適應(yīng)以及完成規(guī)定的場面調(diào)度等。同時不同景別的鏡頭要求以不同的表演手段來體現(xiàn)。
(一)敘述的鏡頭感
當閱讀小說時,讀者對文字的感受與頭腦中"鏡頭亞視覺"會產(chǎn)生合力,讀到的一句話、一篇章會逐漸被串聯(lián)成一個連續(xù)、清晰的畫面,這樣,讀者自己便成為了小說的"導演"。從《半生緣》到《傾城之戀》,從小弄堂里到墻根子底下,兩對癡情男女,連同那席華美袍子上爬滿的虱子,向歷史娓娓地道著生命的華章。例如" 從淺水灣飯店過去一截子路,空中飛跨著一座橋梁,橋那邊是山,橋這邊是一堵灰磚砌成的墻壁,攔住了這邊的山。柳原靠在墻上,流蘇也就靠在墻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墻極高極高,望不見邊"。范柳原和白流蘇各自倚靠著墻跟,迷茫地遙望著未知的幸福,那圍困在墻里的窒息與未知的落寞,都被這堵墻堵得死死的。張愛玲從橋梁到山再到墻壁,把整個空間串聯(lián)了起來,通過遠、近景的交替描繪,呈現(xiàn)出悲苦的人被命運扼住喉嚨的傷痛與無助。這種鏡頭感,是可以穿越思維和視線的屏障直達連接的。
(二)描寫的鏡頭感
而在場景設(shè)置、敘事姿態(tài)、心理分析等方面,她也有獨到的設(shè)計:雕花的家具、家傳的首飾、出嫁時的花襖。一幕幕滄桑變幻,輝煌衰敗。透過"可見"之外的"可感",進而在讀者心中構(gòu)造出一個完整的圖景。張愛玲用最平實的語言去講述那些并不平凡的往事。站得遠遠的,冷冷地傲視著那看似事不關(guān)己的年代里的事。
因此,鏡頭感的運用,直接影響到一部作品的表情達意。呈現(xiàn)在小說上就要依靠細致的觀察力和嫻熟的筆鋒。張愛玲正是通過對小說中鏡頭感的把握,才使小說呈現(xiàn)出電影般的爛漫與神秘,使讀者直接通過作品中的畫面組合就能輕松地形成各自腦海中的"紙上電影"。
三、蒙太奇:小說中的鏡頭剪接
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shù)基本的表現(xiàn)技巧和結(jié)構(gòu)手段,曾被稱為"電影靈魂"。在電影的制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旨,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后再按原定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組織、剪輯起來,產(chǎn)生連貫、對比、襯托懸念等聯(lián)系,形成快慢不同的節(jié)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gòu)成形式與構(gòu)成方式,就叫蒙太奇。(張英,影視接受視域中的張愛玲)
張愛玲的小說中常有豐繁的意象和生動的場景,連同貼切的比喻,往往使人產(chǎn)生細節(jié)上的享受。小說其實并沒有特別激烈的沖突,只是透著緩緩的文字、古舊的氣息,道出時光的輪轉(zhuǎn)與人情的流連。這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張愛玲對蒙太奇手法自如的運用。"風從窗子里進來,對面掛著的回文雕漆長鏡被吹得搖搖晃晃,磕托磕托敲著墻。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副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來回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這些年了,她戴著黃金的枷鎖,可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后就不同了。"這225個字一晃便是十年,幾乎沒有多余的字。從"翠竹簾子"到"褪色的翠竹簾子",從"金綠山水屏條"到"丈夫的遺像",她通過對鏡子、墻、竹簾、屏條等鏡頭藝術(shù)性地組織、剪輯,透過七巧的眼神,漸漸從鏡中映射出恍若隔世的凄涼。這里張愛玲運用了顯隱手法,她通過蒙太奇剪接,隱去了十年間相似的情節(jié),通過鏡頭跳躍式的切換,直接完成時空轉(zhuǎn)換。
張愛玲使小說和電影完全通了電,找到了語言與視聽藝術(shù)的銜接點,并對兩者進行優(yōu)勢互補,構(gòu)成的二維藝術(shù)自然也使小說的形式煥然一新。
結(jié)語:
張愛玲的小說所呈現(xiàn)的凝練的文筆與深刻的主題,包括小說作品中與生俱來的電影特質(zhì),都令人嘆為觀止。追根溯源,這與張愛玲本身是影迷和影評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早在20世紀三十年代,電影的時尚之風幾乎席卷整個上海,在電影轟轟烈烈地感染著大上海每一個路人的時候,張愛玲就愈發(fā)想在幽暗的電影院里找尋年輕女孩夢中嶄新的世界:對自由的憧憬,對幸福的向往,對未來的遐思……在這種契機下,電影為張愛玲早熟的文學天才打開了一扇窗。同時,張愛玲與電影可謂有著不解之緣,她17歲寫第一篇影評,算是中國早期的影評人之一。1955年11月至1962年10月在香港發(fā)展時期,在摯友宋淇的安排下,她先后為電懋編寫了八部片子的劇本及一系列未被拍攝的作品大綱。因此張愛玲在小說寫作中使用電影元素顯得信手拈來,游刃有余。而電影般的表現(xiàn)形式也成功為張愛玲的小說作品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添磚加瓦。
拓展閱讀:分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
張愛玲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對于漢語言的使用具有純熟的技巧,結(jié)合了中西兩方的文化特點,創(chuàng)造出小說的新境界,給讀者強烈的視覺享受。
張愛玲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的小說重點在描寫男女之間的愛情。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題材過于局限,有人說她的寫作技巧過于新潮,掩蓋了其它方面的描寫等。在我看來,張愛玲的小說視角獨特,風格迥異,文字閃現(xiàn)著與其他作者不同的靈動之氣,具有十分強烈的畫面感,想象力也十分豐富,很多字句都堪稱經(jīng)典。本文擬從其藝術(shù)特色方面對張愛玲的小說進行粗淺的分析。
一、雅俗結(jié)合的題材
(一)市井氣息濃郁
張愛玲的小說題材選取大多為男女之情,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人物和驚心動魄的故事,描寫的是那個時代中小人物的種種境遇,她們?yōu)榱嗽谶@個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比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她們出身貧寒,為了換取物質(zhì)的滿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為代價。最終,她們成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們的靈魂卻早已經(jīng)扭曲,行為也變得不近乎人情。這些形象在張愛玲筆下寫得十分生動,顯示出了在當時社會中女性對于命運的妥協(xié)和無奈,顯示了命運的多舛,正因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讀者與書中人物之間的距離。
(二)彌漫著悲劇色彩
張愛玲的小說,彌漫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她的小說筆觸悲涼,描寫的故事幾乎都是悲劇,用一種近乎冷酷的筆調(diào)來敘述小人物的悲慘命運?v觀張愛玲的小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張愛玲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受到了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悲劇主人公的美學理論影響十分深刻,這可以從她的身世中尋找到一絲根源。張愛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個受到封建傳統(tǒng)思想和西洋進步思想共同交織影響的家庭里,由于父母離異,母親流落歐洲,父親另娶后母,這種家庭環(huán)境使得張愛玲過于早熟,并且給了她在亂世中頑強自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性格,這直接影響到了她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彌漫著濃厚的悲劇色彩,成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朵瑰麗的奇葩。
(三)延續(xù)了中國舊小說的基調(diào)
張愛玲的小說有一個特點,幾乎所有的小說都是采取上帝視角來進行敘述的。這種視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是舊小說的特點之一。比如《沉香》在剛開篇的時候,她采取說書人的口吻來引出整篇的故事:“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率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聽我說一段戰(zhàn)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在中國的舊小說中,大多只有單條線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時空的先后順序來進行故事的結(jié)構(gòu),因此脈絡(luò)清晰,井然有序。張愛玲的小說也大多具有如此特點,雖然中間有一些比較小的倒敘和插敘,但是總體的線索仍然是以時間順序為主的,例如《傾城之戀》、《封鎖》等。張愛玲的小說大多以人物的性格命運為線索,串起整篇小說的結(jié)構(gòu),并且嚴格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的順序進行構(gòu)造,具有典型的舊小說特點。
二、華美之極的寫作技巧
(一)語言與意象的完美結(jié)合
張愛玲的作品中對于語言運用十分精致,并且做到了語言與意象的完美結(jié)合,通過精準的描寫,應(yīng)用比喻、通感等文字技巧,表達出常人難以表達的文字情感,烘托出人物的復雜內(nèi)心,這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她之所以具有如此精準的語言把握能力,和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力是分不開的,這在張愛玲的中篇作品中都具有非常明顯的體現(xiàn)。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有這么一段關(guān)于情境的描寫:
“……墻里的春天延燒到墻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段景色描寫華美至極,給人營造了強烈的色彩對比感,甚至使人產(chǎn)生一種身處夢幻的真實感覺。張愛玲用各種看似不協(xié)調(diào)的色彩,渲染了氣氛,給讀者烘托出一種奇幻的景象。這種語言營造的華美景色描寫并不是空洞無味的,映襯出了作品的主題和當時人物的心理,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的模糊意識和心理的恐懼感進行了鋪墊,這樣的描寫,對于情節(jié)的轉(zhuǎn)折具有非常重要的襯托作用。
(二)淺幽默的語言特色
讀張愛玲的小說,我們會得出一個結(jié)論:張愛玲具有十分幽默的才華,機智幽默成為構(gòu)成其散文的重要因素。幽默是智者的游戲,是知識、才情和智能搭起的精巧建筑物。張愛玲的幽默極具品位,絕非強搔人癢,而完全是在不經(jīng)意中,用巧思奇想和錦言秀句令人從心底微笑或者贊嘆,繼而產(chǎn)生無限遐想。比如談到如何起名字,張愛玲這樣寫:“天主教的神父與耶穌教的牧師也給受洗禮的嬰兒取名字,(想必這是他們的職司中最有興趣的一部分。)但是他們永遠跳不出喬治、瑪麗、伊麗莎白的圈子。我曾經(jīng)收集過二三百個英國女子通用的芳名,恐怕全在這里了,縱有遺漏也不多。”有個老笑話:一個人翻遍了圣經(jīng),想找一個別致些的名字。他得意洋洋地告訴牧師,決定用一個從來沒有用過的名字——撒旦(魔鬼)。信手拈來天主教的例子,娓娓道出,卻又字字珠璣。事實上,這樣的幽默警句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比比皆是。她那出人意料的奇妙比喻,往往涉筆成趣,令人回味無窮,便她作品的藝術(shù)氣質(zhì)更加豐滿動人。
(三)開放式的結(jié)尾
張愛玲的小說基本都是開放式的結(jié)尾,她在寫小說時對于結(jié)局從不固定,并不給人物的最后結(jié)果作一個全面性的總結(jié),往往利用開放式的結(jié)尾,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讓她們自己思考人物的'命運。比如《封鎖》一文的結(jié)尾“……宗楨捻滅了電燈,手心汗潮了,渾身一滴滴沁出汗來,像小蟲子癢癢地在爬。她又開了燈,烏殼蟲不見了,爬回窠里去了!痹谶@里,作者借小蟲字來表達呂宗楨的心情,小蟲子其實就是呂宗楨的化身,也就是所有“好人”的化身,這些好人整天不思不想,彼此隔絕在各自的軀殼里,小心翼翼地活著,無力對命運做出任何改變。小說到這里再也沒有寫下去,張愛玲留給讀者們一個開放式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對于人物接下來命運進行自主的思考。其實,我們通過對這里關(guān)于小蟲子似的描寫,可以猜出宗楨與翠遠再也不會有任何交集,因為她只是所謂的好人、平凡的人,只能安于現(xiàn)狀,不敢打破命運的桎梏。
三、獨特視角的女性命運描寫
張愛玲的小說充滿了對女性的關(guān)心和愛護,她以女性的角度,結(jié)合自己對人生的領(lǐng)悟,用獨到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了特定時代背景下,女人在命運捉弄下的生活沉浮,她用藝術(shù)的語言表現(xiàn)了女性們對于生活窮困和挫折感到不安卻又無何奈何的心里掙扎。張愛玲從女性的角度,挖掘了在封建傳統(tǒng)歷史壓迫下女性的扭曲生活,展示了女性的弱點。在張愛玲的筆下,女性角色大多數(shù)是受到中國傳統(tǒng)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壓迫的,是卑微可憐的小角色,不能夠反抗命運的不公,無論怎么掙扎,都走不出可悲的命運,令人感到扼腕嘆息。
比如在《金鎖記》中,張愛玲就從女性的角度塑造了曹七巧這個角色。曹七巧出生小戶人家,她為了得到權(quán)勢,攀權(quán)附貴,到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在傳統(tǒng)封建意識的束縛下,這種門戶的不匹配使得她婚姻失敗,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得不到丈夫的愛情,受盡了蹂躪和踐踏,在封建思想的枷鎖下成為婚姻的犧牲品。但是,她將自己的不幸卻又轉(zhuǎn)嫁到自己的一對子女上,親手把子女的幸福扼殺在搖籃之中。她的內(nèi)心受盡了折磨,但是卻苦于找不到出路,乃至使得性格發(fā)生扭曲,愈來愈喪心病狂,變得瘋狂和狠毒。曹七巧的命運悲劇是無可避免的,這種悲劇的根源在于她自己的本性,無法主宰和反抗命運的壓迫。
張愛玲小說有意向的多樣性、心理化傾向和意向連綴等特點,既汲取了傳統(tǒng)文學的優(yōu)點,又更多融入了現(xiàn)代都市人感覺;強調(diào)主觀感覺始終不離生動可感的具象描繪,獨樹一格,是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中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從電影元素的視角來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相關(guān)文章:
張愛玲小說《浮花浪蕊》11-09
張愛玲小說散文03-29
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03-22
張愛玲小說《多少恨》04-10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06-23
張愛玲小說語言欣賞03-23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簡介02-24
張愛玲短篇小說《等》04-08
冰心小說寫作特點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