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半生緣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后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易名為《半生緣》。
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點點并不離奇的癡愛怨情,纏來絞去地在一張翻不出去的網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戰(zhàn)勝利、反動派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讓讀者蕩氣回腸為之嗟嘆的,只是亂世里這幾個男女的故事,一點點的癡,一縷縷的怨,脆弱的愛,捂住面孔的無奈。
《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就像一窗精巧細致的窗欞格紋,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著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卻又一時道不明。洗盡鉛華、略帶感傷的筆調,正好用來緩緩敘述這一段漫長的不了情。曼楨與世均注定的情深緣淺,世均與翠芝兩個不相愛的人結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對叔惠情深幾許,卻是“漢之廣矣,誰可泳之?”曼楨懷著自殺般的心情嫁了祝鴻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去;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從各個角度述說著別人無法看到的真實,她站在文字的背后
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這一切,這些簡單的文字構成了最宏大的場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過去和現(xiàn)在,恍然一回頭,感覺自己好像也走過了一遭似的,從心底滲出一絲悲哀,年輕的時候總是會把愛情,把人生規(guī)劃得太過完美,以為遇見了就不會分開了,以為相愛了就會在一起了,以為緣份來了就已是注定的了?晌覀兛偸菃渭兊耐浟爽F(xiàn)實,忘記了那些我們不曾看到和體會過人生的突變,沒有什么是可以天長地久的,緣份也是有半份的,前半份用來回憶,后半份用來感嘆。
曼楨和世鈞就是這樣的,他們深深相愛了,卻又在現(xiàn)實中無奈地分開了,十八年后的再次重逢,早已物是人非,即使再相愛又能如何,又或許真的是相見不如懷念,因為看著歲月在對方身上刻下的印痕,思念的容顏早已蒼老,看著一年又一年季節(jié)無情地走過,卻再也無法回到十八年前的那一天,看著因為曾經的年少輕狂要面對的現(xiàn)狀,內心的痛苦與后悔是最折磨人的,就連僅存的那一點希望和夢想也無情地被毀滅,我們不過是一顆無能為力的砝碼,所有心碎和遺憾都不過如此,終究是敵不過現(xiàn)實的慘烈與人性的黑暗,宿命面前這一切都是那么的蒼白而又無力,只能讓心麻木,強顏歡笑,把眼淚和心碎留給別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愛的回憶去祭奠這一場愛的盛宴!
小說中的曼楨她是那么的堅強,貧困的家庭,失意的愛情,姐姐的陷害,母親的不解,姐夫的殘害,命運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無情打擊著她,我難以想象那么單純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對,在小說的最后她應該是心涼了,為了生活她只能選擇和祝鴻才這個毀了她所有幸福的惡人在一起,就是這樣的選擇才讓人看了更心痛,事情的結局越出了人們的可以想象的范圍,而張愛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靜的文字告訴人們,這才是現(xiàn)實和生活的本質。
所有華美與熱烈的場景到最后也不過都是這樣,全是失望和失意者的身影,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包括翠芝,包括慕瑾,也包括叔惠,所有人離自己的幸福都差了那么一點,可能這個距離只是很短,可是卻成了一生的無法改變的命運,一顆棋子又怎么能掙脫宿命應有的安排呢?
猶記得《紅樓夢》里,寶玉曾說,女兒家是水做的,男兒是泥做的,所以他看了女兒便覺得清爽。未出嫁的女兒是顆珠子,一旦出閣,便沾染了男人的濁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黯淡無華,到最后——就變成了魚眼睛了。
再回味一下曼楨那封未完的情書吧,“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每當看到這短短的幾十個字,總認為有似曾相識之感。世界的紛亂復雜,不過只會改變了我們的容貌而已,內心的堅持和執(zhí)著會永存。即便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但是,就如世鈞在與曼楨決絕地永別時所說,“我只要你幸福!
我想《半生緣》所要反映的,便是——人有時候在現(xiàn)實面前真的會很軟弱!
【張愛玲 半生緣】相關文章:
張愛玲半生緣08-17
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10-12
張愛玲半生緣鑒賞09-09
張愛玲半生緣書評10-18
張愛玲半生緣原文05-17
張愛玲小說半生緣10-12
張愛玲《半生緣》人物08-26
張愛玲半生緣語錄11-06
張愛玲半生緣賞析范文10-03
張愛玲半生緣經典語錄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