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九齡后裔
張九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賢相。廣州白云區(qū)石井街張村,目前全村有一千五百來人,為唐朝賢相張九齡的后裔。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張九齡后裔,希望大家喜歡。
廣州白云區(qū)張村
白云區(qū)石井街張村,因聚居張氏一族而得名,目前全村一千五百左右人,都是有“嶺南第一相”美稱的唐朝宰相張九齡的后裔。
張德宏老先生是張村的退休村委書記,他把一本發(fā)黃的《張氏文獻公裔屯田使族譜》擺在記者面前說,來張村開基立業(yè)的是張九齡的第十二代孫,七百年前任廣州屯田使時,因看中了張村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任滿之后沒有離開廣州,帶領子孫在張村繁衍下來,時至今日,張氏一脈在張村枝繁葉茂,張村也因為張氏聚居而“姓”張。
張九齡又名博物,字子壽,謚文獻。唐朝韶州曲江(今韶關)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曾譽他為“曲江風度”。張九齡雖未來過石井張村,但是張村中處處有他的影子,許多的街道、小巷或者牌坊都是以他的名、字、謚來命名的。比如風度路、文獻里、風度牌坊、風度小學等等,都是跟張九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走在這些道路巷子,你會發(fā)覺,唐朝的張九齡離你并不遙遠,仿佛就在身邊。
張村人會背張九齡詩句,都以張九齡后人而自豪
張九齡是廣東乃至嶺南地區(qū)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作為唐朝開元賢相,他為政有遠見卓識,為人忠耿率直,被譽“曲江風度”,遺風惠及后世。作為一代文宗,他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膾炙人口,后世人認為唐朝的詩歌中,張九齡上承陳子昂,下啟孟浩然、王維、李白,首倡山水田園派。
張展雄老人今年七十多歲,原任張村的會計,對于張村七百多年深沉的文化歷史底蘊尤為癡迷,他帶著記者走遍張村的大街小巷如數(shù)家珍說:“每一個張村人都知道自己是張九齡的后人并以此自豪。張九齡為官廉正,做人耿直,文學成就高,是我們張家的驕傲,但凡父母,都要求兒女學習張九齡的詩文,繼承張九齡的遺風!”
張九齡文化深化了白云的文化底蘊
白云區(qū)石井街張村經(jīng)濟聯(lián)合社黨支部書記、主任張健盈說,張九齡的特殊身份為張村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一份無價的瑰寶,張村人要好好去珍惜,好好去弘揚。除了張村的道路、小巷、牌坊、學校帶有張九齡的印記之外,張村還有專門的丞相祠紀念張九齡,此外還興建了面積達2.34萬平方米的.村級公園——張九齡紀念公園,這個公園是一個紀念性主題公園,里面有休閑觀光區(qū)、老人活動區(qū)、兒童活動去、紀念區(qū)共四個功能區(qū),其中紀念區(qū)是專門用來展示張九齡的生平事跡、詩歌,以及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的,總之,通過公園,讓游人更近一步走近張九齡。
此外,還不定期舉辦或者支持以“張九齡”冠名的各種活動,諸如,石井街2007年“張村張九齡賀歲杯”足球賽就是我們村贊助的。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把張九齡文化打造成為張村乃至整個白云區(qū)的文化亮點。現(xiàn)在許多外地游客來廣州旅游,知道張村有這么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都喜歡到張村來走一走,走在張村,感受張九齡文化的熏陶。
專家評說:張村是中國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見證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陳歷明先生說,張村的張九齡文化是中國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見證!唐朝的張九齡距離現(xiàn)代將近一千三百年,但是張村人通過族譜將這一千三百多年來的繁衍記錄得一千二楚,使得后代人可以上溯淵源,尋根問祖,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在西方是看不到的。此外,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一個突出的優(yōu)秀人物,他距離我們這個時代已經(jīng)很遙遠,但通過張村,我們可以感覺其實他離我們很近!張村確立了以張九齡為官清正、做人正直、文采淵博為榜樣,這對于引領整個社會好風氣是起積極作用的。
《舊唐書 張九齡傳》
張九齡,字子壽,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十三歲時用書信干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贊賞他,說: “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后來張九齡)考中進士,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開元十年,多次升遷擔任司勛員外耶。當時,張說擔任中書令,他與張九齡同姓,(按年齡)排序結(jié)為宗族兄弟,張說特別親近、看重他。張九齡很高興(張說)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從他。
開元十三年,皇帝東巡,舉行祭祀天地的大禮。張說親自決定侍從皇帝登山的官員,他多推薦兩省錄事、主書和自己親近的官員代理官職登山,于是(對他們)特別加以晉級,破格授予(他們)五品官職。當初,張說命令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張九齡對張說說: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應該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勞的舊臣排在后面。如果顛倒了順序,指責和批評就會產(chǎn)生,F(xiàn)在登山封禪,廣施恩澤,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澤,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未流卻先被加官晉爵,(我)只是擔心制度出臺之后,天下各地的人會感到失望,F(xiàn)在制訂草表的時候,事情還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細研究謀劃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睆堈f說: “事情已經(jīng)定下來, 荒唐無據(jù)的議論,哪里值得擔心呢!”最終沒有聽從。等到制度出臺時,朝廷內(nèi)外的人對張說有很多指責。當時,御史中丞宇文融剛掌管田戶租稅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陳奏,張說多建議皇帝不要聽從他,宇文融也因此對張說不滿,張九齡勸張說對宇文融要有所防備,張說又不聽從他的話。沒過多久,張說果真被宇文融彈劾,罷掉了知政事的官職,張九齡也改為太常少卿,不久調(diào)出京師擔任冀州代理刺史。
當初,張說掌管集賢院事,經(jīng)常推薦張九齡能夠擔任學士,來滿足(皇帝)顧視咨詢。張說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話,召請張九齡讓他擔任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張九齡常常有秘密的陳奏,經(jīng)常被皇帝采用。第二年,升任中書令,兼任編纂國史。當時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護送他到京城,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執(zhí)行(死刑)。張九齡奏明皇上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zhí)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被噬咸貏e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說: ‘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jù)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后患。”皇上說: “你不要因為王夷甫了解石勒這個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庇谑欠虐驳撋交氐椒。
開元二十三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或者譯為“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說不行,皇上不高興。開元二十四年,升任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皇上一定會問: “節(jié)操、品質(zhì)、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舊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后乘馬,張九齡體弱,常派人拿著笏板,(朝廷)于是設立了笏囊。笏囊的設立,從張丸齡開始。
當初,張九齡擔任宰相,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jiān)察御史。到了這個時候,周子諒因為胡亂講吉兇,皇上親自加以質(zhì)問,命令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張九齡因犯了舉薦不稱職的罪,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他請求回鄉(xiāng)拜掃先人之墓,因為遇到疾病而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謚號叫文獻。
拓展
張九齡是個怎樣的人?
唐朝出名相,這是眾所周知的,這和唐朝國力強盛,政治開明有關。如唐太宗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時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時期最知名的賢相就是詩人張九齡了。
張九齡是漢留侯張良的后代,相貌英俊偉岸,透著一股逼人的英氣,且才華橫溢,擅長詩文,最著名的詩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玄宗欣賞張九齡的文章,夸他是文場中的元帥,自己會終生敬他為師。據(jù)記載,唐玄宗每日朝政,聽取百官納諫?匆姀埦琵g風威秀整,異于眾僚,不僅感慨地說:我每當見到張九齡,就感到神清氣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華,張九齡受到了很多人的愛戴。
司馬光說:“上(玄宗)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钡拇_是中肯的評價。張九齡為人正直,敢說實話,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稱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想聽取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說:“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當,那么國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為相,我覺得日后恐怕會禍害國家!毙诼犃死洗蟛桓吲d,由此也可以看出張九齡直言犯上的膽魄,絕非唯唯諾諾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宮苑中宴請近臣,對張九齡、李林甫說:你們看,這宮里池中養(yǎng)的魚,游來游去的,多么鮮活可愛。李林甫趕緊獻媚地回答說:這是有賴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張九齡則冷冷地說道:池中的魚猶如陛下用人,它們但能裝景致,以博取一樂罷了。張九齡話里有話,玄宗當然不高興,而坐在一旁的大臣們,都贊嘆張九齡的正直。
楊國忠為拉攏朝中官員,每到夏天,用冰鏤刻成鳳凰的形狀,送給王公大臣用來避暑,只有張九齡拒絕楊國忠的禮物。張九齡如此不依附權貴,這在爾虞我詐、彈冠相慶的官場中,是需要有膽魄的。除此之外,張九齡識人鑒人的功夫也堪稱一絕。
楊國忠由于楊貴妃的關系,成了權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動和楊國忠套近乎,而張九齡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關系。他和人說: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趨炎附勢,其實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卻,暖氣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會凍死,還會棄尸于荒野溝壑中,他們現(xiàn)在這樣討好楊國忠,其實離禍不遠了。果然,等到安祿山叛亂,那些曾經(jīng)趨炎附勢于楊國忠的人,都受到了牽連。
如果說,張九齡看破楊國忠的結(jié)局,多少還是長期浸淫官場,觀察分析得出結(jié)論的話。那么,張九齡看透安祿山會謀反,可以說是獨具慧眼了。
開元二十一年,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命安祿山上朝奏事,張九齡看到后,對侍中裴光庭說:以后在幽州(東北)作亂的,必定是這個胡人。張九齡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機會終于來了。到了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為平盧將軍,因討伐契丹失利,張守珪奏請斬首,張九齡當即準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祿山驍勇善戰(zhàn),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斬首。張九齡又復奏,玄宗還是不準,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這句話的典故出自西晉時期,王夷甫(王衍)當時在洛陽看見石勒,對左右說,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將來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斬了安祿山,語氣中還暗含著埋怨張九齡獨斷臆測。
豈料這是放虎歸山,等到安祿山謀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當年張九齡的勸告,追恨不已,但為時已晚。張九齡識人堪稱神奇!
【張九齡后裔】相關文章:
張九齡簡史11-19
感遇張九齡09-09
張九齡生平08-23
張九齡事跡11-27
張九齡世家11-26
張九齡傳11-25
張九齡名作11-22
名相張九齡10-23
賢相張九齡10-13
唐代詩人張九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