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文《師說》原文翻譯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是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
師說
作者: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yōu)槲榈,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jīng)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師說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jīng)開展。韓愈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師”有其獨特含義,它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jīng)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師說》的這一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一段話中看出:“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表n愈反對“士大夫之族”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即師所在,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作品簡介
《師說》作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詞句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螅呻y問題
3、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4、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5、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6、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7、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9、是故:因此,所以。
10、無:無論、不分。
1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2、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13、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4、猶且:尚且。
15、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6、下:不如,名作動。
17、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19、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真是)糊涂!
21、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2、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23、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之,提賓標志。
24、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5、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6、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27、百工:各種手藝。
28、相師:拜別人為師。
29、族:類。
30、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1、年相若:年歲相近。
3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3、復:恢復。
34、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5、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6、乃:竟,竟然。
37、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8、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39、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0、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1、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42、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習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43、之徒:這類。
44、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喝送,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45、不必:不一定。
46、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7、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8、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49、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50、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51、貽:贈送,贈予。
白話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作品鑒賞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zhì)與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批評了當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此文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習的社會風氣。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并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chǎn)生了一些藝術(shù)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主張“文以載道”,并且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結(jié)構(gòu)分析
第1段
此文起筆,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諷今!氨赜小倍郑Z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緊接著對老師的職責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隨即緊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出不從師的危害,從而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并對如何擇師也提出獨到見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并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第二段以感慨發(fā)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盡吐不平之氣,也指明了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作者首先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lǐng)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接著運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教之”,自己卻不愿甚至恥于從師作對比,則指出“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比較,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批判了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孔子從師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之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jié)論,這既是對前文有關(guān)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guān)系、師道關(guān)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將師生之間的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第4段
以“李氏子蟠”從師學習的事例,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并說明了寫作本文的緣由。繼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從師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為當時后生晚輩從師求學的范例,對李蟠加以勉勵,對當時求學的人則是一種號召。本段是一篇結(jié)構(gòu)完整的議論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記或跋,作者對寫作緣起做簡單的說明:是為了鼓勵自己的學生“不拘于時,學于余”而做。“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這一段與第3段內(nèi)容上緊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論據(jù),在意義上是前文論述的再遞近。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yōu)良學風,總結(jié)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文章思想
《師說》不僅批判了當時社會上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陋習,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誹謗者,更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
一、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摼浒呀處煹穆氊煆摹笆谥畷暺渚渥x”,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進步,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二、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三、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薄@兩句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而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
《師說》中提出的這些思想把師的權(quán)威性、封建性大大地減輕了,把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師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壘。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語句賞析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以儒家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自孟子后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tǒng)。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受業(yè)”“解惑”都與此有關(guān)!皹I(yè)”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jīng)傳”為代表的儒家經(jīng)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對比,貶前者,褒后者,當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于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guān)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jié)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藝術(shù)特色
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jié)論
《師說》一文概念明晰,論證嚴密。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定義了老師的職責。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jīng)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jié)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第二段中對“恥學于師”,文章連續(xù)用了三組對比。第一,將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相比,闡明恥學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fā)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通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從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批判了不從師的社會風尚,而作者的觀點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舉出古人從師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在引用論證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xiàn)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以氣勢磅礴、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xiàn)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這兩種句式的運用,使文章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xiàn)力。
2、頂針句
頂針,又稱頂真、連珠,即用上一句的結(jié)尾字,作下句的開頭,首尾相連。本文多處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以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文章思路連貫,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jié)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jié)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寫法綜述
《師說》一文論點鮮明,結(jié)構(gòu)嚴謹,正反對比,事實充分,說理透徹,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從歷史事實“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能“傳道受業(yè)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三個方面證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老師的年長年少,作者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明確了擇師的標準。接著就從三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jié)果;次用人們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
從后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指出了他們在“從師”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作者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的論斷。為了證明這一論斷,作者選擇了孔子的言行來作證。在時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說了。而且作者雖只用了寥寥數(shù)語,卻將孔子的言行卻寫得具體,因而富有說服力。這樣,文章以其鮮明的中心、清晰的層次和充分的說理體現(xiàn)了邏輯思維的嚴密。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巴敝杏小白儭,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這篇文章同其它名篇一樣,也反映出作者階級局限性。他既肯定了“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強于“士大夫之族”,卻又感嘆道:“其可怪也歟!”此外,文章一概肯定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這實質(zhì)上就否定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階級局限性。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25歲中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名家點評
唐代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詞,愈以是得狂名。 又《答嚴厚輿論師道書》: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異同,吾子無以韓責我。
宋代
朱熹《朱子考異》:余觀退之《師說》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其言非好為人師者也。學者不歸子厚,歸退之,故子厚有此說耳。
黃震《黃氏日抄》:前起后收,中排三節(jié),皆以輕重相形。初以圣與愚相形,圣且從師,況愚乎?次以子與身相似,子且擇師,況身乎?次以巫醫(y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相形,巫、樂、百工且從師,況士大夫乎?公之提誨后學,亦可謂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則自然而成者也。
元代
程端禮《昌黎文式》:此篇有詩人諷喻法,讀之自知師道不可廢。
明代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昌黎當時抗師道,以號召后輩,故為此倡赤幟云。
清代
蔡世遠《古文雅正》:師道立則善人多。漢世經(jīng)學詳明者,以師弟子相承故也。宋代理學昌明者,以師弟子相信故也。唐時知道者,獨有一韓子,而當時又少肯師者,即如張文昌、李習之、皇甫持正,韓子得意弟子也,然諸人集中亦鮮推尊為師者,況其它乎?以此知唐時氣習最重,故韓子痛切言之。唐學不及漢宋者,亦以此也。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題易迂,就淺處指點,乃無一點迂氣。曾、王理學文,似未解此。又云:以眼前事指點化誨,使人易知,頗與《諱辯》一例。
孫琮《山曉閣選唐大家韓昌黎全集》: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師,故一起提出師之為道,以下便說師無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借寫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yī)、孔子喻之,總是欲其能自得師。勸勉李氏子蟠,非是訾議世人。
愛新覺羅·玄燁《古文淵鑒》引洪邁:此文如常山蛇勢,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學者宜熟讀。
林云銘《韓文起》:其行文錯綜變化,反復引證,似無段落可尋。一氣讀之,只覺意味無窮。
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語,言觸處皆師,無論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因借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yī)、孔子喻之,總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師,不必謂公慨然以師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學也。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師者,師其道也,年之先后,位之尊卑,自不必論。彼不知求師者,曾百工之不若,烏有長進哉!《說命》篇曰:“德無常師!敝熳俞屩,以為天下之德,無一定之師,惟善是從。則凡有善者,皆可師,亦此意也。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古文約選》:自“人非生而知之者”至“吾未見其明也”,言解惑。自“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至“如是而已”,言授業(yè)。而皆以傳道貫之,蓋舍授業(yè)無所謂傳道也。
浦起龍《古文眉詮》:柳子謂韓子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作《師說》,故知“師道不傳”及“恥”“笑”等字,是著眼處。世不知古必有師,徒以為年不先我,以為不必賢于我,風俗人心,澆可知已。韓子見道于文,起衰八代,思得吾與,借李氏子發(fā)所欲言,不敢以告年長而自賢者,而私以告十七歲人,思深哉。
何焯《義門讀書記》引李鍾倫:“無貴無賤”,見不當挾貴;“無少無長”,見不當挾長;“圣人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見不當挾賢。后即此三柱而申之。童子之師是年不相若者,引起世俗以年相若相師為恥;巫醫(yī)、樂師、百工是無名位之人,引起世俗以官位不同相師為恥,而語勢錯綜,不露痕也。
文言文《師說》教學設(shè)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 培養(yǎng)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培養(yǎng)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zhàn)的精神和勇氣。
2、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稁熣f》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 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 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 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 把握師道的內(nèi)涵。
五、教學方法:
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chǔ)!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guān)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zhì)疑相結(jié)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 所以 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
文言文《師說》教學反思
我覺得自己的文言文教學過分注重文言基本知識的傳授,面面俱到,對“言”的關(guān)注遠遠超過“文”。其實像《師說》這樣淺易的文章,無論是文言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還是情感的探索,我們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以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
1、充分重視誦讀,重視情感的體悟。綜合采用學生出聲誦讀、默讀、集體誦讀、個別誦讀、教師范讀等各種誦讀方式,誦讀中間穿插文言基本知識的積累和梳理,讓學生體會掌握字詞的基礎(chǔ)上深入探究文本的內(nèi)容和情感。教學既注重了“言”,也注重了“文”,很好地完成教學的任務。
2、要找準知識的載體。新課改追求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老師要通過不著痕跡地預設(sh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從而實現(xiàn)能力的生成。
3、要古為今用。象《師說》這樣經(jīng)典的篇章,除內(nèi)容外還為我們提供了議論文的寫作模式。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述結(jié)構(gòu)、論證方法,了解文體特點,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文言文《師說》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7-20
師說文言文原文及翻譯08-01
《師說》翻譯及原文08-04
師說原文及翻譯07-22
師說的原文及翻譯03-14
《師說》的原文及翻譯01-26
師說原文帶翻譯12-01
《師說》原文及翻譯賞析10-13
師說原文對照翻譯07-25
《師說》的原文和翻譯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