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
一、冬至的涵義
冬至有“日南至”之稱,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jié)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自冬至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zhuǎn)折點,此后太陽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huán)。冬至是一個吉日,如《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边^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太陽回升,是一個太陽直射點往返循環(huán)的開始,應該慶賀。
二、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精選15篇)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的生活知識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精選15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這天的白晝達11小時59分,?谑屑s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而號稱“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也僅有7小時34分。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倍戏絼t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shù)九,流行過數(shù)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qū)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如何養(yǎng)生
冬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yǎng)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nóng)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diào)養(yǎng),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nèi)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yǎng)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于陽虛體質(zhì)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zhì)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后進補為最佳。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2
冬至簡介
冬至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同時也是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倍戏絼t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shù)九,流行過數(shù)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qū)除寒冷之意。各地的習俗雖有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習俗
1、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2、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3、吃餃子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4、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3
冬至氣候特征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即使在當?shù)刈罾涞?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三候
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4
冬至的別稱有哪些
冬至,又名冬節(jié)、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jié)。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是因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秦漢又續(xù)沿其制,這個觀念一直流傳到今天。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jié)、日至。從南北朝至唐宋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冬至為我國傳統(tǒng)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在陽歷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間。按照天文學的解釋,冬至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緯度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其后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我國傳統(tǒng)的陰陽觀念則認為此日陰極而陽至,日南至,漸長至也。這些自然現(xiàn)象成為豐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動的依托。
冬至的別稱長至。也叫長至節(jié)。這是以自然現(xiàn)象為基礎(chǔ)的別稱。自夏至以后白晝漸短,到冬至達到極點,其后白晝漸長,因此冬至別稱長至,意謂白晝之長將(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詩云: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若將冬至視作節(jié)日,相應地也就有了長至節(jié)的別稱。冬至日,為長至節(jié)。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yè)師拜。
亞歲。這是與年節(jié)相比較而生的別稱。意思是冬至亞賽年節(jié),和俗諺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轍。魏陳思王曹植《冬至獻襪頌表》有句云:伏見舊儀,國家冬至,……亞歲迎福,履長納慶。又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浙江臨安》:冬至俗名亞歲,人家互相慶賀,一似新年。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
在民間,將此二者加以比較的俗諺頗多,這些俗諺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節(jié)俗的大眾心理和社會生活基礎(chǔ)。
冬至俗諺冬肥年瘦。這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比較年節(jié)和冬至。據(jù)說此俗以江浙一帶為最,其實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懷來縣志》即稱冬至拜節(jié),或以羊酒相饋遺,謂之肥冬。在我國北方的絕大部分地區(qū),一般民眾一年辛勤勞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后,農(nóng)事告竣,新谷入倉,鄉(xiāng)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爐火通紅,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節(jié)準備工作開始,宰豬殺羊,廚溢肉香。冬至節(jié)在年節(jié)前,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各家飲食自不待說,親友賀節(jié)所攜禮物也頗貴重。而當年節(jié)之時,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舊時鄉(xiāng)民談菜肴的好壞,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論之;推而廣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著生活的好壞)而言,當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諺,正道出了冬季鄉(xiāng)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狀貌。
冬至大如年。也稱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這種比較和冬肥年瘦的比較基點大體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說:十一月冬至節(jié),叢火,把家廟、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長,設(shè)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云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但是,兩句俗語的比較事項卻稍有些差別,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節(jié)日的禮俗,是說冬至與年節(jié)的禮俗活動相差無幾,所謂(冬至節(jié))諸凡儀文,加于常節(jié),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謠。
九九歌與消寒圍每當冬季來臨時,慈愛而靈慧的母親們給孩子吟出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開,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冬至的10大習俗特色
1、享祀先祖
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jié),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段淞峙f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志》記載:“節(jié)朝懸祖考遺像于中堂,設(shè)拜奠,其儀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qū),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备=ㄊ×餍卸良漓胧甲娴娘L俗,如萬歷《建陽縣志》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备=胱嬗脤iT制作的粉米圓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進入數(shù)九寒天。中國民間將冬至叫做交九或數(shù)九,即從冬至開始,每9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shù)到81天時便“九盡桃花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九為極數(shù),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shù)。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jīng)已到來。
3、吃餃子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過節(jié)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中國南北方會有不同的習俗,北方大部分地區(qū)會吃餃子、南方會吃湯圓,還有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以及關(guān)于該節(jié)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jīng)、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堆嗑q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5、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xiàn)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6、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薄!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nèi)(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凈后,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后,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yǎng)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chǎn)婦滋補產(chǎn)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8、冬釀酒
冬釀酒原來叫冬陽酒,因為冬至過后陽氣上升而得名,農(nóng)歷認為,冬至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氣,因為這一天過后,陽氣上升,萬物開始慢慢復蘇。一直到近年,商家從《吳歙》“冬釀名高十月白,請看柴帚掛當檐。一時佐酒論風味,不愛團臍只愛尖”發(fā)掘出“冬釀”兩字,才稱之為冬釀酒。
9、冬至做節(jié)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10、冬至贈鞋
冬至節(jié),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主要體現(xiàn)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F(xiàn)在則多數(shù)是從市場購買,形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節(jié)日,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子,夸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5
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xiàn)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shù)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shù)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食物,屬于農(nóng)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jié)和冬至,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冬釀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為餡,祭祀并互相贈送,F(xiàn)在仍有吃冬至團子的習俗。
冬至是數(shù)九第一天嗎
冬至當天就是數(shù)九的開始,每年的冬至日在公歷的12月21日到12月23日,數(shù)九從這一天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總共有八十一天,人們稱之為“數(shù)九寒天”。數(shù)九是一個天氣由寒冷變?yōu)闇嘏倪^程,其中三九最冷,而數(shù)到九九時已是大地回春。
數(shù)九習俗起源于何時,現(xiàn)在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流行。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shù)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數(shù)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實際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數(shù)九計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九為極數(shù),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shù)。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jīng)到來。
為什么要數(shù)“九”呢?為什么不數(shù)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征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shù),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shù),“至陽之數(shù)”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在北方一直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但吃水餃最為常見。北方說到冬至首先想到的就是餃子了吧,冬至吃餃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傳統(tǒng),想想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也是極好的。
每至冬至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的。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guān)東搭起醫(yī)棚。他把羊肉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冬至吃餃子餃子可以是豬肉或牛肉、羊肉配上韭菜或茴香、大蔥、西葫等作餡。冬至吃餃子,是紀念醫(yī)德高尚的“醫(yī)圣”張仲景。當然,在北方冬至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紀念,也是一種冬日進補的養(yǎng)生食俗。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6
冬至節(jié)氣養(yǎng)生知識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xiàn)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捌鹁佑谐,養(yǎng)其神也,不妄勞作,養(yǎng)其精也”,冬令時節(jié)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yǎng)神氣,勞逸適度可養(yǎng)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
寒氣內(nèi)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nèi)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yǎng)腎至關(guān)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guān)注腎的調(diào)養(yǎng),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于大雪節(jié)氣萬物潛藏,運動養(yǎng)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宜做過于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y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后,又容易引起體內(nèi)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huán),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冬至情緒知識
冬至養(yǎng)生也要重點養(yǎng)心,要養(yǎng)生先養(yǎng)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jié)性情緒病”。季節(jié)性情緒病是精神抑郁癥的一種,病人每每在陽光減少的冬季,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多吃、易怒、過敏等病癥。有抑郁情緒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堅持多曬天陽,還可以每天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動作,尤其是靜坐和冥想的練習,能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貓子”。
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分散注意力。盡量與人接觸,這樣可以將憂郁減到最低程度。
冬至習俗
冬至北方吃餃子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倍脸詼珗A,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冬至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諺語知識
冬至不離十一月
冬至大如年
冬節(jié)夜最長,難得到天光。
冬節(jié)丸,一食就過年。
冬至無雨一冬晴。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
冬節(jié)烏,年夜蘇(晴暖);冬節(jié)紅,年夜耽(淋濕陰雨)。
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節(jié)令天。稼接桃李奈。
冬至稻無刈,一夜脫一籮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犁田冬至內(nèi),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
冬至蘿卜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
冬至地干燥,鐘響人咳嗽。
冬在頭,賣了被置頭牛;冬在腰,凍死貓;冬在尾,凍死鬼。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黑,指下雨)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強北風,注意防霜凍。
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冬至在頭,凍死老牛;冬至在中,單衣過冬;冬至在尾,后悔沒有火爐。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冬至南風百日陰
陰過冬至晴過年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犁田冬至內(nèi),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鐵。
冬至頭,天氣暖;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7
1、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jié)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后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3、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luò),加速血液循環(huán),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里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干燥、皸裂。
4、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xiàn)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后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5、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y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tài)的調(diào)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6、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qū)θ梭w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于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y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nèi)臟,可引致腹瀉、月經(jīng)不調(diào)、陽痿、腰腿痛等病癥。
7、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定時開窗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愿開門開窗,加之現(xiàn)在家庭安裝的空調(diào)越來越多。在空調(diào)房間內(nèi),往往長時間處于封閉狀態(tài),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nèi)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nèi)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8、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yǎng)生,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tài),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
9、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為忍一時并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寢后因怕冷而長時間憋尿。專家提醒,可不要小看這不經(jīng)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時排尿?qū)ι眢w危害是很大的。憋尿會使有毒物質(zhì)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10、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室溫恒定
首先室溫應保持恒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陽氣。溫度過高則室內(nèi)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室內(nèi)還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可以使用加濕器。
11、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睡勿蒙頭
有很多人喜歡蒙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于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全都埋進被子。在室內(nèi)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蒙頭睡覺的害處還在于被子內(nèi)通風不良、空氣污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內(nèi)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產(chǎn)生缺氧癥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jīng)衰弱等后遺癥。
12、冬至養(yǎng)生小常識——溫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濕,可避免乏脂性濕疹。洗澡時盡量用溫水,避免過燙。一般油性皮膚的人在冬季一周洗兩次澡即可,干性皮膚的人一周洗一次澡為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完澡后要擦保濕霜。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8
冬至知識科普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qū)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jié)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遁d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jié),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岸ㄌ毂#捞焓摇,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jù)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于唐宋,并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松。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里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泵耖g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lǐng)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達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習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jié)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盡可能回家過節(jié)祭祖。一般的習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xiàn)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為“頭丸(圓)”,冬至丸稱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餃子,相傳起源于醫(yī)圣張仲景。(可以參看前面“12.春節(jié)為什么要吃餃子?”)現(xiàn)在北方的習俗,一般在冬至和春節(jié)都要吃餃子,有些人還把餃子稱為“扁食”或“燙面餃”,并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凍了。
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這也有一個故事。相傳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變成了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這樣就可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此外一些地方還時興吃年糕、蕎麥面、九層糕等,“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時興冬至吃狗肉。據(jù)說這從漢代就開始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于是,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先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冬天吃一點狗肉,確實可以驅(qū)寒暖身。
客家人則喜歡在冬至時釀酒,認為冬至時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以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9
冬至飲食有規(guī)則
01、適量增加高蛋白物的攝入
凍手凍腳的季節(jié),建議給孩子多吃點紅肉!紅肉中富含蛋白質(zhì)和血紅素鐵,在飲食中適量的攝入,抗寒能力就會增強。但要控制每天吃的肉量在2兩以下。
02、吃飯前喝熱湯或粥暖胃
較低的氣溫下,飯前喝上一碗熱乎乎的湯或者粥,不但能暖腸胃,還能喚醒消化系統(tǒng),促進食欲。同時,也為身體補充了水分。
03、多吃果蔬強體抗病
秋冬季節(jié)多吃火鍋等高熱量、重口味的食物,很容易出現(xiàn)大便干燥,腸胃不適等問題。果蔬中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對血管和腸胃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推薦食譜
01、蘿卜燒肉
洗凈的白蘿卜去皮切塊,五花肉切成小丁;
起油鍋,先放入五花肉炒成焦黃,倒入蘿卜塊翻炒,然后加入醬油,適量白糖,炒勻;
接著倒入適量開水,蓋上鍋蓋燜燉15分鐘;
大火收汁,出鍋前撒上蔥花即可完成。
02、土豆燜鴨
熱鍋倒油,加入鴨肉塊翻炒,等到鴨肉變色,再加入適量的料酒,然后加入蔥、姜、八角、桂皮,炒勻;
接著加入老抽、生抽,讓鴨肉充分上色入味;
鍋中倒入沒過鴨肉的清水,大火煮開后再轉(zhuǎn)中小火燜10分鐘;
時間到了就倒入土豆,加適量的鹽和醋,繼續(xù)燜煮。直到湯汁收干,就可以出鍋了。
03、桂花山藥
把山藥去皮,切成條狀,放到加了白醋的清水中浸泡;
鍋中水燒開后,放入山藥,中小火煮5分鐘。熟透后撈起過一遍涼水,裝入盤中;
最后淋上桂花醬就大功告成了!也可以是蜂蜜或者藍莓醬,任何孩子喜歡的醬汁都可以。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0
冬至多吃這10種水果
01、梨
梨一直被當作解除干燥的良藥。梨味甘微酸,性涼,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不僅可以生吃,還可去核、加入冰糖燉湯食用;含有較多糖類物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且很容易被孩子吸收,對孩子的肝臟有保護作用。
但是,脾胃虛寒的孩子應少吃。
02、無花果
無花果中已知含有18種氨基酸,10種為人體所必需,且富含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C的含量尤其豐富。
無花果同時也是富硒水果,其含硒量是食用菌的100倍,是大蒜的400倍;所含有20%左右的果糖和葡萄糖,極易為人體所吸收利用。
無花果不僅營養(yǎng)豐富,還含有蘋果酸、檸檬酸、脂肪酶、蛋白酶、水解酶等,有助消化、促進食欲、潤腸通便的效果,爸媽們一定要給孩子吃。
03、冬棗
冬棗有“百果之王”和“活維生素丸”的美譽,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尤其豐富!它可以增加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促進新陳代謝。
在冬季感冒高發(fā)時節(jié),多給孩子吃點新鮮的冬棗有益身體健康,提高抵抗力,免于感冒。
04、石榴
石榴性溫,石榴汁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孩子必須含有的微量元素,有助于孩子消化與軟化血管。對大人而言,也有助于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膽固醇等。
05、獼猴桃
獼猴桃味酸、甘、性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可預防口腔潰瘍,增強免疫功能,美白抗衰老。
孩子上火,就可以給孩子吃點獼猴桃,它的膳食纖維有助于孩子清熱降火,潤燥通便。
06、葡萄
葡萄能滋肝腎,生津液,強筋骨,有補益氣血,通利小便的作用。
葡萄中的糖很容易被孩子吸收,所以讓孩子多吃,有益脾胃,身體健康。
07、柿子
柿子甜膩可口,營養(yǎng)豐富,所含維生素和糖分非常高。生柿能清熱解毒,是降壓止血的良藥,對治療高血壓、痔瘡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療效。
但要注意以下幾點:最好不要讓孩子空腹吃柿子;也不要一下子吃很多;最好不要連皮一起吃。
08、柚子
柚子又名“文旦”,富含維生素C及其它多類營養(yǎng)元素,具有生津止渴、開胃去火、化痰止渴、降血糖的作用。
給孩子吃柚子,還可以緩解疲勞,若孩子出現(xiàn)感冒、咽喉疼痛癥狀,不妨給他吃一瓣新鮮柚子,能有效緩解。
09、蘋果
蘋果中含有大量的鎂,硫,鐵,銅,鋅等微量元素,能有效提高孩子免疫力;含有的原花青素可改善孩子過敏體質(zhì),也可美白,使皮膚細膩、紅潤有光澤。家長也一定要讓孩子吃蘋果皮,因為蘋果皮中所含的纖維能促進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10、香蕉
香蕉性寒,根據(jù)“熱者寒之”的原理,最適合燥熱人士享用。其軟糯的口感對胃腸道沒有刺激,還能保護胃黏膜。此外,香蕉中含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物質(zhì),可以抑制血壓的升高。
注:每天不要超過三種水果。水果雖然好,給孩子吃也要適度,每天給孩子吃的水果不要超過三種,并且控制量。因為一些水果中含糖量太高,多吃會使孩子食欲不振,還會影響消化功能和其他營養(yǎng)素的攝取。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1
冬至習俗南方北方有什么區(qū)別
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qū)。冬至掃墓,現(xiàn)代的祖墳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幾個人喊齊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帶各的,誰家有什么東西就帶什么東西。
在北方大家都習慣吃水餃,要說這是為什么,其實和我國著名“醫(yī)圣”張仲景的有關(guān)。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餃度過的,現(xiàn)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話,家長還會嚇唬小朋友說“冬至不吃水餃,耳朵會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則習慣吃湯圓,因為湯圓有圓滿、團圓的寓意,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自己做或者在市場上買湯圓來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在一年中最冷的這一天,沒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熱湯和吃上湯圓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2
關(guān)于冬至節(jié)的傳說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于是后人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3
冬至養(yǎng)生
養(yǎng)生: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冬至后養(yǎng)生原則就是要盡量減少陽氣的消耗,保養(yǎng)精氣,做到養(yǎng)精蓄銳,有益于防治疾病。
冬至養(yǎng)生應以靜為主,切忌過于運動出汗,同時,冬至“養(yǎng)心”也很重要,應避免過于抑郁,思慮,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zhuǎn)”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建議:冬季養(yǎng)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患得患失,還可以通過午飯后適當打盹、多曬太陽、泡腳、天灸、膏方等方式,更好地養(yǎng)生。
起居養(yǎng)生:《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备嬖V我們,冬至時節(jié),一定要早睡晚起,以保護我們的陽氣。
另外,冬至也是“陰陽大變身”的時候,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時候,人極容易受寒,也容易生病,所以,冬至前后養(yǎng)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的工作,特別是中老年人,應注意保暖,這個時候老年人的發(fā)病率會猛增,患心血管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要提高警惕。
建議:冬至養(yǎng)生講究“去寒就溫”、“無泄皮膚”,平日要小心保護自己,注意頭部、腳部和頸部的保暖,避寒風,避冷水,避生冷飲食。
運動養(yǎng)生:在鍛煉上,不適合劇烈運動,如運動過大,身體大汗淋漓,毛孔張開,陽氣易從皮膚外泄。人體的皮膚好比樹葉,夏季出汗降低體溫、幫助人體排毒,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利于閉藏。
其次冬季要多多曬太陽,尤其要多曬后背,背部是身體最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jīng)脈匯集處,經(jīng)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曬得微暖,體內(nèi)陽氣充足,經(jīng)脈通暢。以太極、八段錦為主要鍛煉方法。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4
1.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jié)、亞歲等。
2. 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岸敛欢孙溩油耄瑑龅舳錄]人管。”
3.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
4.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zhuǎn)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白晝的將會逐日增長。
5. 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上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6. 冬至是十年八節(jié)之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
7.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jié)日,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jié)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
8.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jīng)過歷史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主要包括:羊肉湯、湯圓、年糕、番薯湯果、糯糕、水餃、麻糍、冬至面、桂圓燒蛋等。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15
節(jié)氣劃分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岸墓(jié)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nèi)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岸墓(jié)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jié)、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jié)令。上古時代以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jié)氣”。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zhuǎn)依次指向“十二辰”。
在傳統(tǒng)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jié)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惫,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jīng)南、西、北旋轉(zhuǎn)一圈,為一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jié)氣。
氣候特征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
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xiàn)“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我國北方大部地區(qū)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qū)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qū)冬作物仍繼續(xù)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
節(jié)日飲食
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zhuǎn)盛,由靜轉(zhuǎn)動。此時科學養(yǎng)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jié)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shù)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shù)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qū)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jié),但冬節(jié)再怎么說也是“時年八節(jié)”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jié)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臺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普遍吃水餃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山東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xiàn)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shù)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shù)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滕州羊肉湯主要將羊骨頭一起投入大鍋里熬湯,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干凈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煮熟后撈起來瀝干,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里一氽,再倒入湯碗中,沖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撒上碧綠的蔥花,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配上一個由辣椒油、花椒面、鹽、味精等調(diào)和就成羊肉湯。
【冬至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