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
清正廉潔意思是品行端正,為人正直廉潔無私。因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人們常用荷花來比喻,清正廉潔的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通用6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采石時,采到一塊寶玉,他擔(dān)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xiàn)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么要獻(xiàn)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蹦侨艘詾樽雍睉岩蛇@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dāng)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dāng)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xiàn)給你,是為了免于禍患!弊雍本妥屇侨藭簳r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后來,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zhì)。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
東漢年間,有一個有名的清官,名叫楊震。
一年,他居官荊州,發(fā)現(xiàn)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延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數(shù)年之后,他調(diào)任路過昌邑。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膳宿,照應(yīng)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楊震官邸拜謁,他見室中無外人,迅即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端放于楊震的案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贈,以報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他想不到王密會來這一手,便語重心長地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有真才實學(xué),才推薦你擔(dān)如此重任,可你這樣做,是太不知我的為人了!
王密自討了沒趣,但仍想力爭,于是輕聲輕氣地說: “反正是黑天,又無外人知道!
楊震更氣了,他正色地說:“你送金子與我,外人怎么會不知?即使沒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聽,羞愧難言,只得挾起金子,謝罪而去。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xù),他憎惡當(dāng)時官僚權(quán)貴的貪污,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bǔ)釘?shù)谋蛔樱俗惠v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xù)關(guān)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xù)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xù)。焦儉怕羊續(xù)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dāng)作兄弟,所以這條魚只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wù)請筆納!”羊續(xù)見焦儉這么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于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后,羊續(xù)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xù)不會要。到羊續(xù)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xù)便指著那條枯干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里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嘆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jìn)士后,被派往陜西周至當(dāng)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xiāng)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xiāng)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里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xiāng)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崩钬斨饕膊桓适救跽f:“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么理長理大?成何體統(tǒng)!”趙鄉(xiāng)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cè)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guān)節(jié)。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dāng)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嘩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眾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于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jì)貧苦百姓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dān)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quán)勢,執(zhí)法嚴(yán)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xiāng)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zhǔn)宣揚(yáng)。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奔胰寺犃T,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
家人聽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guān)。但愿大人?到,勤為百姓除贓官!奔胰税言妼懺诩埳,叫仆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xué)月月紅。”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6
隋朝時,趙軌曾任齊州(今濟(jì)南市)別駕,東面鄰居家有桑樹。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紅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滿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fù)炱饋,送還給鄰居,并告誡兒子說:“我并不是要以此來求取名譽(yù),只是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會不安!壁w軌在齊州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績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獎,被征入朝任職。離開時,父老鄉(xiāng)親們都灑淚送別。一位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顫巍巍地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獻(xiàn)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壁w軌非常感激,接過杯水,一飲而盡。后來,趙軌任原州(治今寧夏固原)總管司馬,注意嚴(yán)格約束部下,對百姓秋毫無犯。
有一次,趙軌領(lǐng)人結(jié)隊夜行部下不小心,馬踏入田中,踩壞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進(jìn)。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賠償了損失后才率隊起程。原州的百姓、官聽說此事后,無不感動,并從此以趙軌為榜樣,注意自己的操行。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7
北宋時期的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曾官至翰林院學(xué)士。因為他抨擊朝廷橫征暴斂,結(jié)果被貶謫黃州,薪俸也隨之銳減,每月僅有4500個銅錢。蘇東坡樂道安貧,節(jié)儉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來訪,見客廳的大梁上懸掛著31個竹筒和一個大竹筒,心里十分納悶。這時,蘇東坡囑咐家人備一席酒菜,要與老友痛飲三杯。家人應(yīng)諾后用叉挑下那個大竹筒,退到內(nèi)屋去了。這位老友見狀,忍不住向蘇東坡發(fā)問:“東坡兄,不知你這屋梁上掛的是啥?”蘇東坡沒有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個竹筒,倒出筒中數(shù)十枚銅錢置于桌上。這位老友仍是不解。蘇東坡朗聲大笑,說出了竹筒之謎。原來,蘇東坡為了做到計劃開支,量入為出,把每月領(lǐng)到的薪俸分為31份,然后裝入竹筒中掛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個竹筒,作為當(dāng)日開支。每日節(jié)余部分,集中貯放在大竹筒中,逢年過節(jié)或有來客才從大竹筒中取出備辦酒席。這位老友聽了,十分感動,稱贊不已。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8
包拯“拒禮為開廉潔風(fēng)”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fēng)。
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fēng)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xiàn)象,以開廉潔之風(fēng)。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dāng)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jiān)。老太監(jiān)到了門外,執(zhí)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jiān)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zhuǎn)呈父親。老太監(jiān)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nèi)衙呈父親展視。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jiān)。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nèi)事,拒禮為開廉潔風(fēng)! 六宮司禮太監(jiān)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9
王翱五朝廉吏
王翱是明朝成祖至景帝連續(xù)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場幾十年,盡管位高權(quán)重,但他始終保持公正、廉潔的品質(zhì)。他身居朝堂,手握重權(quán),但對自己要求卻很嚴(yán),經(jīng)常穿破舊衣服。一次,明英宗召見王翱后,王翱轉(zhuǎn)身走時,英宗見其衣服破損,又將他叫回問其中原因,王翱只好說是當(dāng)天偶爾穿了這件衣服,剛才接到召命沒有來得及換衣。
王翱對家人要求也很嚴(yán)格。他的一個孫子因恩蔭而入太學(xué)。一年秋試,這位才華平庸的孫子也想一試科場,企圖金榜題名。于是他拿著從有關(guān)部門弄到的試卷告訴了王翱,王翱堅決反對,說:“如果你確有才華,我當(dāng)然不阻止你一試身手;如果讓你一個平庸之輩中選,勢必埋沒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赡銋s強(qiáng)所不能,僅僅為了博取功名!闭f完就撕了考卷扔進(jìn)了火爐。
在原則面前,王翱對家屬是寸步不讓。王翱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在京郊做官的賈杰。王翱夫人十分喜愛這個女兒,經(jīng)常接女兒回家省親。每當(dāng)妻子臨行前,賈杰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調(diào)回京城,易如反掌,還哪里有這么多麻煩!迸畠簩⒋耸赂嬖V了母親,母親也覺得有幾分道理。一次,王翱夫人乘王翱開懷暢飲之際,婉轉(zhuǎn)請求將女婿調(diào)入京城。誰知王翱大怒,拿起案上物打傷了夫人臉面。到王翱去世,賈杰也沒有被調(diào)回京城。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0
陸績“廉石”千古流芳
陸績,字公紀(jì),三國吳縣(今蘇州)人,官至郁林(今廣西)太守。三國時,郁林轄境廣闊。當(dāng)時的郁林太守,離任時都寶物充斥,滿載而歸。但陸績?yōu)楣偾辶,不義之財,一毫不取。任期屆滿,動身歸鄉(xiāng)之時,行李蕭然,全部家當(dāng)裝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間。艄公一看貨物太輕,便說:“就這樣開船,出了亂子怎么辦?”陸績問:“怕出什么亂子?”艄公說:“船裝的太輕,遇到狂風(fēng)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帶的東西還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輕,得想辦法增加重量才行!
陸績與艄公和家人商量,買了兩大甕咸菜和一擔(dān)筍干搬上船。但船還是吃水很淺,不敢開行。再買貨物吧,陸績身上的銀子已經(jīng)所剩無幾。怎么辦?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塊大石頭,足有七八百斤重。陸績打聽到這是一塊沒有主人的石頭,便請人把它搬上船壓船。用巨石壓船還鄉(xiāng)的事成為美談。幾個士人把陸績運(yùn)回的那塊大石頭收藏起來,取名“廉石”,今留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永為世人懷念、瞻仰。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1
唐侃備棺拒貪官
唐侃,江蘇丹徒人,自小刻苦求學(xué),品行端正。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唐侃鄉(xiāng)試中了舉人,授為永豐知縣。他赴任時不帶妻子,與書童一起生活,青菜豆腐,粗茶淡飯,生活很儉樸。久而久之,當(dāng)?shù)厝硕夹欧逭疂崱?/p>
明章圣皇太后死后遠(yuǎn)葬承天,出殯隊伍所到之處,太監(jiān)內(nèi)官們大肆勒索金錢,聲言不辦供張者處死。有財力的地方官送錢保命,擅長拍馬的官員乘機(jī)搜刮,沒錢的州縣官吏大多逃走。唐侃預(yù)先準(zhǔn)備了一個空棺材,殯儀經(jīng)過時內(nèi)官們索要急迫,唐侃就把貪官們領(lǐng)到棺材旁,指著棺材說,“辦吾一死,金錢不可得也!必澒賯凅@愕無奈,悻悻而去。
明代貪賄成風(fēng),大氣候不潔,唐侃在“官以錢得、政以賄成”的官場中恪守道德,保持了節(jié)操,堪稱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2
林則徐拒賄拾遺
1820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江南監(jiān)察御史,巡視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島寓所剛歇下,有個自稱“花農(nóng)”的人獻(xiàn)上一盆玫瑰花,還說是要請林大人換個大盆栽花。林則徐心知有異,一腳踢翻花盆,盆里現(xiàn)出一個紅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紙信箋,箋上寫著:“林大人親收,張保敬獻(xiàn)!绷謩t徐當(dāng)場將張保行賄的金老鼠沒收,上繳國庫。
1839年,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5月間,英國商務(wù)代表義律送給林則徐一套鴉片煙具:白金煙管,秋魚骨煙嘴,鉆石煙斗,旁邊是一盞巧雅孔明燈和一把金簪,光彩奪目,起碼值10萬英鎊。林則徐道:“義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廣州肅清煙毒。這套煙具屬于違禁品,本當(dāng)沒收,但兩國交往,友誼為重,請閣下將煙具帶回貴國,存入皇家博物館當(dāng)展品吧!”義律被諷刺得無地自容,只好將禮品收回。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3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jīng)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zé)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4
清康熙初年,原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全省唯一“卓異”,升任合州知州。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僅有一只還舍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讓兒子帶回老家的禮品,因此人稱“半鴨知縣”。離開羅城時,堂堂一位縣令,竟然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當(dāng)?shù)匕傩章牭接诔升堧x去的消息,一片哭號,依依不舍,相送數(shù)十里。后來他出任堂堂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館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稱之“于青菜”。
當(dāng)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shù)萬人”。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稱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5
劉寵克己奉公
東漢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太守劉寵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調(diào)往京城任職。
臨行之前,但見幾位白發(fā)老人,蹣跚而至,結(jié)伴前來,說是要為太守送行。劉寵聽說,連忙謝過,老人們說:“以前為官者貪錢戀物,常常鬧得雞犬不寧,百姓寢食不安。自從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樂業(yè)。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實感難舍難離,特來專程相送,以表心意!闭f著,每人托出一百文錢,要交給劉寵留著途中使用。
劉寵聽罷,十分感動地說:“父老們?nèi)绱诉^獎,我實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領(lǐng)受了,這錢我不能收,還是請帶回去吧!”
老人們情真意切,執(zhí)意贈送。劉寵無奈,只得從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錢收下,老人們這才稱謝作別。劉寵見老人們漸漸遠(yuǎn)去,遂將收下的那幾文錢輕輕地投進(jìn)了河中。
此事很快傳開,人們紛紛稱贊劉寵,有人為他起了個美名,叫“一錢太守”。據(jù)說,如今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zhèn),就是當(dāng)年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6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dāng)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后,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見他極力贊揚(yáng)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jìn)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币Τ缣谷坏卣f:“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
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fù)了你對他的教導(dǎo),我也不能原諒他。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币Τ鐝(fù)奏道:“我教子不嚴(yán),罪該受罰。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dāng)了我的替罪羊了!
唐玄宗聽后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特別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xiàn)尤多,影響極為深遠(yuǎn)。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7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后拿去獻(xiàn)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8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diào)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dāng)?shù)匕傩罩鲃訙愬X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19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dān)憂!边@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0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dāng)?shù)貍髡f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1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fā)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guān)系,結(jié)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于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2
三國及西晉初期,胡質(zhì)、胡威父子倆都以清廉著稱于世。
在曹操當(dāng)政時,胡質(zhì)還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職顯要,既不靠逢迎拍馬,也不靠賄賂開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勤勉政績。魏文帝曹丕在位時,胡質(zhì)任東莞太守,他在東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稱頌;到荊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績依然卓著。他任職之處,形成了“廣農(nóng)積谷,有兼年之儲”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質(zhì)病逝時,“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背⑺计湟簧鸀楣偾辶w恤民情,特下詔褒獎其清廉品德,并“賜其家錢谷”。
胡威受父親胡質(zhì)的影響,年少時就有繼承和發(fā)揚(yáng)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從洛陽去探望在荊州當(dāng)刺史的父親。由于胡質(zhì)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親時,沒有一車一馬,也沒有仆人隨從,只有他獨自一人騎著毛驢上路。途中住宿客棧時,胡威自己劈柴、做飯、放驢。同住客棧的得知他是荊州刺史胡質(zhì)之子后,無不驚訝而欽佩。在荊州小住幾天后,胡威向父親辭行,胡質(zhì)很想拿點什么東西表示一下做父親的心意,翻來翻去,總算從家里翻出了一匹絹。他對兒子說:“兒啊,父親雖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祿,這匹絹你拿著,就算父親給你的路上的盤纏吧!笨蓻]想到胡威不但不領(lǐng)情,反而責(zé)問父親:“人們都說您清正廉潔,為官不貪不占,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zhì)先是一愣,然后解釋道:“這是我節(jié)余下來的!焙@才放下心來。
后來胡威歷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職,他也同父親一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晉武帝司馬炎聽說胡氏父子為官清廉的事跡后,很感動,馬上召見胡威,對他父子兩人的廉潔奉公行為大加贊賞。期間,司馬炎問胡威:“你和你父親相比,誰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親!睍x武帝又問:“為什么?”胡威回答說:“我父親清廉不愿意讓人知道,我是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親差遠(yuǎn)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3
陶公廟,位于黃梅木魚山上。山上茂林修竹,風(fēng)光秀麗。本圖系陶侃后代陶培峰所繪。
古邑黃梅,處鄂東端,鄰接皖贛,山依大別,水入長江。此地,唐虞三代屬揚(yáng)州,春秋屬楚,秦時為九江郡領(lǐng)轄。漢初建縣,名曰尋陽;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境內(nèi)有黃梅山、黃梅水而得名黃梅。
從這塊小小的古老土地上,卻走出過不少清官廉吏。他們清廉自守,志行高潔,任職一方,留下佳話。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4
春秋時代,魯國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全家老小都不著綢緞,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騾馬不喂粟米,而飼以青草。有人譏之為“吝嗇”,季文子答道:“我何嘗不愿穿綢著緞、乘車騎馬呢?可眼看著黎民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為國家贏得榮譽(yù),沒聽說用自己的美妻良馬能給國家?guī)砉鈽s的!边@樣,原來譏笑季文子吝嗇的人,也模仿季文子的做法。當(dāng)時,因為受季文子的影響,魯國上下崇儉戒奢,蔚然成風(fēng)。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5
春秋齊景公時,齊國的良相晏嬰一生崇尚節(jié)儉。他平日粗茶淡飯,妻室只著布衣,從不奢望絲綢。
晏嬰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別人譏笑他,他卻泰然處之。景公稱贊他勤政廉潔,并賜給他千金之裘,但他卻堅辭不接受,在齊國掀起一場節(jié)儉之風(fēng)。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6
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官居蜀國宰相,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事奉節(jié)儉,力戒奢侈。他的家業(yè)僅存錢800銖、田15頃,作為妻室兒女的生活來源。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給,俸資之外,分文不取。更為難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這樣的遺囑:“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睋(jù)史料記載:“及卒,如其所言!敝T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边@話已成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7
朱德同志不僅告誡全黨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fēng),而且自己始終如一地保持克勤克儉,清正廉潔。凡是同他有過接觸、了解他的人,沒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動的。
廚師鄧林回憶:“一般人認(rèn)為朱老總是中央領(lǐng)導(dǎo),吃飯是特灶,標(biāo)準(zhǔn)一定很高?蓪嶋H上,老總、康大姐和我三個人加起來的伙食費(fèi)平均每月都不過五十元,就是按當(dāng)時的標(biāo)準(zhǔn),也勉強(qiáng)稱得上是中層干部的水平。平時,如果飯菜剩了,朱老總不讓倒掉,下一頓還要接著吃。有時來了客人,就囑咐我添一兩個簡單的菜,從不鋪張!
朱老總經(jīng)常對鄧林說:“我不讓你每天做大魚大肉,不是怕花錢,主要是要養(yǎng)成儉樸的習(xí)慣,一切從六億人民出發(fā),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8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dāng)?shù)氐慕伵、蘑菇、線香等土特產(chǎn)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29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jiān)經(jīng)過這里, 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lǐng)取庫金的官府 印券!碧O(jiān)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jiān)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0
北宋包拯,他為官清廉公正是婦孺皆知的,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潔無私,痛恨貪官污吏,到了晚年,擔(dān)心后人會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著名的《誡廉家訓(xùn)》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孫中有貪污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從此訓(xùn)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孫!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1
我國現(xiàn)代著名經(jīng)濟(jì)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dān)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dāng)縣長的人托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后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guān)節(jié),真的當(dāng)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dāng)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2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后代制定了一條家訓(xùn),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
“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包拯的這則家訓(xùn)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并讓其子包珙鐫刻在石上,豎于堂屋東壁,以照后世。這寥寥數(shù)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足為世人風(fēng)范。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3
故事里說的是一名書生在書市里看書,有一位少年書生挑了一部《呂氏春秋》排隊交錢時,看到前面一位老者,不小心掉了一枚銅錢,這位書生把那枚銅錢踩在腳下,然后把它撿起放入口袋中。
老者看在眼里,卻沒有吱聲。
可是就因為他的這個舉動,而毀了他的美好前程。那個書生后來進(jìn)了譽(yù)錄館,要見江蘇巡撫湯公,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位蘇州巡撫是幾年前那位老者,這個書生就這樣掉了他的官。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4
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童年時代清貧的生活使他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xí)慣,入朝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兒子范純?nèi)噬钪牧?xí)慣和家規(guī)。因此,結(jié)婚前夕,范純?nèi)蕦槎Y大操大辦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后決定只買兩件稍微好些的衣服,這樣于父親。妻子兩邊都能說得過去。于是,范純?nèi)蕦⒂媱澷徶玫囊路谐銮鍐,壯著膽子交給父親審定。
誰知范仲淹看過單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說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這與節(jié)儉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費(fèi)呢?”
父親的一番話說得范純?nèi)蕽M面羞愧,他鼓足勇氣對父親說:“范家節(jié)儉的家風(fēng),孩兒自幼熟知,購置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墒侨鐚嵎A報父親大人。新人想以羅綺做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范家家風(fēng),故不敢答應(yīng),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于他們的情面就沒敢再堅持下去!
范仲淹聽后勃然大怒:“你知錯認(rèn)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guī)资陙恚怨?jié)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家風(fēng)?情面事小,家風(fēng)事大,你可以告訴,如若堅持以羅綺做幔帳,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燒掉!”
由于范仲淹的堅持,范純?nèi)实幕槎Y辦得十分儉樸,既沒有購置貴重奢侈的物品,也沒有舉得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fēng)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5
任太史令時,朝中最得勢的將軍李廣利千方百計想拉攏他,便派家人給他送來一對珍貴的玉璧。
司馬遷之女妹絹見這對晶瑩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歡,司馬遷卻深情地開導(dǎo)女兒說:“玉璧貴在無瑕,人也應(yīng)如此。如果我收下這對玉璧,心靈上就會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闭f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6
曾兩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間相牗地方官牘。
當(dāng)時,世風(fēng)日下,弊政甚多,但張衡法治嚴(yán)明,著力打擊那些地方豪強(qiáng)劣紳。
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來“金錯刀”。然而,張衡并沒有被金錢所誘惑,他憤然拒收“金錯刀”,使這些富豪的陰謀徹底破產(chǎn)。
張衡堅持“法治不失志”,過了不久,郡中上下肅然,民風(fēng)大正,百姓安居樂業(yè)。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7
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黃金,請他給予通融,當(dāng)即遭到李汰的回絕。他還揮筆寫下了一首表露心跡的拒賄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毕慕佀颓宕∧觊g,張伯行出任江蘇巡撫。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別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牽”他正是這樣惠政礪己,廉潔自律,始終不違誓言,在歷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譽(yù)。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8
當(dāng)時是有名的清官,人們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跡在民間特別是在江浙一帶廣為流傳。《施公案》講述的是他在俠士黃天霸的協(xié)助下偵破疑難案件,懲治惡霸豪強(qiáng),救助無辜受害百姓的故事。
施公的足跡遍及江蘇省:在江都(今揚(yáng)州市),捉拿佛門敗類九黃僧人、七珠姑姑,擒獲惡霸關(guān)升;在天津關(guān),平息了蘇州船幫與杭州船幫的打斗;在徐州、宿遷縣,收伏張桂蘭、郝其鸞;在沐陽縣,捉拿郎如豹;在贛榆縣,處決假知縣毛志虎;在海州,湖水寨,執(zhí)水賊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婦殺丈夫案、費(fèi)德功控民女案,殺盜賊余成龍、殺惡霸。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39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jiān)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
宣德年間,他由河南巡撫調(diào)京任兵部侍郎時,河南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xiàn)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chǎn)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庇谥t聽罷仰面大笑,笑罷秉筆賦詩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詩里行間的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dāng)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不要讓老百姓指戳脊背。
從此“兩袖清風(fēng)朝天去”掛上他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兩袖清風(fēng)”還被引申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于謙為官之清廉剛正,一生家無私積,是與他青年時代讀書寫下言志詩《石灰吟》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0
生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寧(今離石人。明崇禎年間,他曾考取過副榜貢生,倡導(dǎo)經(jīng)世之學(xué)。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為廣西羅城縣知縣,從此開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績昭著,又屢被提升。曾先后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168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兩江總督任所。死后被謚為“清端”。其著作有《于清端公政書》。
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隸巡撫時,康熙就曾稱譽(yù)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時,又在“延訪吏治理,博采輿論”,對各級官吏進(jìn)行稽核考察的過程中,再次稱贊說:“原任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操守端嚴(yán),始終如一”,其“居官清正,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1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jìn)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quán)貴。當(dāng)時和珅在朝中專權(quán),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與其據(jù)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珅有意戲弄王杰,拉著他的手說:"好 ... 的手啊!"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杰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2
懸鵝子示眾
明時,周新?lián)嗡痉ò床焓购,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jīng)搶先出門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lǐng)著去看那只已經(jīng)風(fēng)干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3
以不貪為寶”的子罕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xiàn)給當(dāng)權(quán)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獻(xiàn)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xiàn)的!弊雍钡溃骸澳愕膶毼锸沁@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
那人聽后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xiàn)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子罕于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后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4
公儀休不受魚
公儀休是戰(zhàn)國初期魯國宰相,他堅持奉職循理,以德治國,始終不變,使朝廷大小官員自守清正,既不與百姓爭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儀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宰相愛吃魚,自然就有人主動給他送魚。一天,有一送魚者帶著一筐上等新鮮魚,給公儀休送來。但他堅辭不受。送魚者大為不解地問:“聽說宰相喜歡吃魚,特意給您送來,不知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儀休笑了笑,對送魚者說:“正是因為我特別愛吃魚,所以我才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人饋送的魚。道理很簡單,我身為宰相,而宰相的'俸祿足夠我自己買魚的開銷,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別人的魚而被罷免官職,那誰還給我送魚呢?這就是我不受魚的原由啊!”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5
孫謙保廉留遺書
南朝宋明帝時期,孫謙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為巴東和建平二郡太守。天監(jiān)十五年(516),孫謙已九十二歲,他預(yù)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潔操行。他給兒子們留下遺書,寫道:“我年輕時本沒有追求世俗富貴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頭地。后來歷仕三代,官成兩朝,以我這樣的資歷和名位,死后可能會得到朝廷的封賜,這是國家的慣例。待我氣絕之后,你們應(yīng)馬上將我幅巾束發(fā),免冠下葬,以存儉率。”又囑咐:“葬我之時,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時引路的鬼幡之類可以省去,以我平時所乘之車為靈車,平時所臥之床為靈床,裝了粗制竹席以備必要禮節(jié),其他皆可免去。”孫謙死后,他的兒子們遵照這個遺囑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氣節(jié)。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6
賢母“封”兒廉儉
陶侃,晉朝人。早年喪父,母親守寡,家徒四壁,靠紡織為生。陶侃自幼好學(xué),再加上母親善教,長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人。
陶侃20多歲時,受命為當(dāng)陽縣吏,監(jiān)漁業(yè)。他想:母親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監(jiān)漁官,送一些鲊魚給母親,也算盡點孝心。于是,他托人帶了一罐鲊魚給母親。誰知,母親拒而不收,封了“鲊”,并寫信說:你當(dāng)了縣吏,拿公家東西給我,以為是好心,相反,它不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給我增加了憂愁。陶母“憂”什么呢?她說:“吞占公家的東西,就是貪。貪婪之心是沒有止境的,后果就難以設(shè)想!彼嬖V陶侃;“人有不為之,而后才可以有為。為人不干壞事,才會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親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議事。這年3月,陶侃乘船漫游,回來后對母親說:“我乘船時,在水平如鏡的江面上,一點都不怕;但到了波濤洶涌的地方,船左右搖晃,心里卻有些膽怯。”陶母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她拿船、水作比,陳述官與民的關(guān)系,教育陶侃要關(guān)心民眾,愛護(hù)民眾。
有一年清明節(jié),陶侃宴請賓客,母子同桌吃飯。桌上掉了一些飯粒,母親用手揀起來吃了。陶侃見母親當(dāng)著眾人之面,顯得這么寒酸,使他很難看。等客人散后,陶侃對母親說:“望母親以后給兒子留一些面子。”陶母說:“你是要面子,還是要事業(yè)?現(xiàn)在可能丟了你的面子,將來就可能使你不丟面子!庇终f:“你知道耕種的艱難,你就常常有飯吃。”陶侃聽了母親這句富有哲理的話,連忙跪在母親面前,說:“孩兒知錯。”
陶母遇事善導(dǎo),陶冶了陶侃的廉儉品德。他在荊州任刺史時,不僅清廉,而且節(jié)儉,連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來,等到雪后放晴,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濕的臺階上,便于人們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丟下的竹頭積攢起來,這些下腳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釘。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并兼任荊、江二州刺史。告老辭官那天,他把所有軍資、器仗、牛馬、舟車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后,方才離任。
后人稱贊陶侃清廉,更稱贊“陶母封鲊”的美德。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7
鄭板橋巧宴貪吃知府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
這是揚(yáng)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做山東濰縣知縣時,送給巡撫的一幅畫竹上的四句詩,真摯地寫出了他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虔誠愿望。言出行隨,他當(dāng)知縣幾十年,從不中飽私囊,巴結(jié)賄賂上司。真可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
傳說,他在范縣當(dāng)知縣時,有一年初夏,知府來巡視,這位知府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對吃有一肚子的學(xué)問,也非常講究,不管到什么地方,吃什么都要事先征得他的同意。
這一天,司廚問鄭板橋拿什么菜招待知府,鄭板橋揮筆寫下了“四菜一湯”——“四菜”是“青龍臥沙灘,白皮顏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鵝蛋”。一湯是“門泊東吳萬里船”。鄭板橋還面授機(jī)宜,令其報給知府。
知府看過呈上來的菜單,滿心歡喜,認(rèn)為盡管樣數(shù)不多,可都是沒有品嘗過的新鮮佳肴,遂吩咐下去,照此做。
待酒飯端上來以后,知府卻眉頭緊皺,臉上“晴轉(zhuǎn)陰”,原來“青龍臥沙灘”是麻汁黃瓜,“白皮顏又煽”是酸醋澆粉皮,“一青拌二白”是小蔥拌豆腐,“油酥天鵝蛋”是油炸黃豆粒,“門泊東吳萬里船”則是一碗雞蛋湯,上面還漂著半個蛋殼。
他看了半天,無法下筷,鄭板橋卻在一邊連連相讓,弄得知府不好發(fā)作,只得作罷。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8
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縣。他上任時,一不坐轎,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衣,騎著一頭騾子,帶著書童海安,悄悄地進(jìn)了淳安縣界,沿著茶園小溪一條小路向前走去。
再說茶園小溪,有個姓馮的大財主,方圓十來里都是他的田莊,他又是淳安縣衙馮縣丞的結(jié)拜兄弟,平日仗勢欺人,當(dāng)?shù)匕傩毡澈罅R他“馮剝皮”,到縣城里去,都不敢打他家門前經(jīng)過。
這天,馮剝皮正和馮縣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聽到門外吵鬧,就繃著一副木板臉皮走了出來。只見七八個家人跟一個騎騾的窮秀才爭吵,馮剝皮站在臺階上大聲罵道:“呸!哪里來的瞎眼烏鴉,竟敢在大爺門前吵鬧!”立即吩咐打手:“快把這個野種拉下來,騾子沒收!”
打手們一擁而上,不由分說,就將海瑞從騾背上推下來,把騾子牽走了。海老爺見他們白天打劫,肚皮都?xì)庹,跑上前去問:“你做事講不講理?為何無故搶我的騾子?”馮剝皮冷笑一聲:“咦,你這還不懂?你的騾子從我家路上經(jīng)過,當(dāng)然得沒收!”海老爺也大笑一聲:“自從盤古開天地,大路一萬八,小路三萬六,哪一條不是老百姓走出來的?田有田契,地有地?fù)?jù),這條路是你家的,拿出憑據(jù)來看看!”馮剝皮被問得無話可答,把木板臉皮一放,喝道:“來人啦!掌嘴!”一聲吆喝,就有四五個打手擁上來要綁海瑞。
海老爺站在原地動也不動,說:“慢來!我一不偷,二不搶,你憑什么綁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憑什么掌我的嘴?”馮剝皮笑道:“好哇,你以為我無法治你嗎?來人,快請縣丞兄出來!”這時,馮縣丞正在中堂喝得暈頭轉(zhuǎn)向,吃得滿嘴掛油,一聽有請,連忙理理衣衫,搖搖擺擺地走了出來,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膽,敢在這里吵鬧,打攪本縣吃酒?來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連人帶物被拽進(jìn)中堂。馮縣丞喝道:“馮爺?shù)姆孔釉谶@里,屋前的路就是馮爺?shù)摹D阕吡怂业穆,他家就該牽走你的騾。你喧鬧不休,擾亂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來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們奪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腳打開一看,只見里面整整齊齊放著知縣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驚,馮縣丞看了,也嚇得倒吸了一口冷氣,他想: “這窮秀才哪來的官服?聽說最近朝廷要補(bǔ)個知縣來,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這時,海瑞從懷里掏出吏部文書和印信,亮在馮縣丞的面前。馮縣丞和馮剝皮一見,“撲通”跪倒在地上,連連磕頭:“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后來,海老爺把馮縣丞革個職,狠狠打了馮剝皮40大板。茶園一帶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說:“海老爺沒上任就給老百姓出了怨氣,真是海青天哪!”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49
山濤:“懸絲尚書”、“璞玉渾金”
西晉時期的山濤既是大文學(xué)家,又是著名清官。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送給山濤100斤上等蠶絲。山濤不愿獨自違抗當(dāng)時的風(fēng)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后來袁毅惡跡敗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濤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但印封卻完好如初。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因而人尊稱其為“懸絲尚書”。文學(xué)家王戎曾這樣評價山濤:“他就像未經(jīng)雕琢的玉石、未經(jīng)提煉的礦石(即‘璞玉渾金’),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0
徐勉:“風(fēng)月尚書”
南朝蕭梁時期,徐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主管全國組織人事工作。這下他家可熱鬧了,有事沒事來套近乎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請友人相聚。席間有個叫虞暠的人,仗著和徐勉關(guān)系比較好,竟獅子大開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談風(fēng)月,不宜及公事!庇輹庇懥藗沒趣,只得訕訕告辭。故時人贊其為“風(fēng)月尚書”,“止談風(fēng)月”也成了歷史典故。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1
袁律修:“五代清郎”
隋朝袁律修一生經(jīng)歷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5個朝代,官至尚書郎、太常少卿。為官50余載,卻兩袖清風(fēng),連升酒薄禮也不收,人們皆呼他為“五代清郎”。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2
范景文:“二不尚書”
明代的范景文歷任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內(nèi)閣大學(xué)士等職。他位高權(quán)重,很多人來求他辦事。為杜絕紛至沓來的親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門上寫下6個大字:“不受囑,不受饋”,故被百姓美稱為“二不尚書”。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3
陳濱:“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縣人陳濱,居官清廉,政績顯著。他常對人說:“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后來巡撫湖南、福建。當(dāng)官20余載,獨身在外,沒有攜帶過家眷。兒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費(fèi)。在衙門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貧,終生不變,受到百姓稱贊?滴趸实鄯Q他為“苦行老僧”,此名不脛而走。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4
湯斌:“三湯道臺”
清代嶺北道道臺湯斌,為官多年,竟毫無茍取,堅持以清貧為本,每日以豆腐湯為肴,許多百姓便敬稱他為“三湯道臺”。意思是說他:為政像豆腐湯那樣清廉,生活像黃連湯那樣苦澀,對世道人心像人參湯那樣滋補(bǔ)。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5
曾國藩:“第一裸官”
清道光年間,曾國藩正任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有一次受到政敵的惡言誹謗,逼上梁山,別無選擇,老曾為表清白,堵住敵人之嘴,竟當(dāng)著眾人的面,挺身而出,把自己脫得精光,露出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著屁股走進(jìn)銀庫清點現(xiàn)銀,從而查清了國庫虧空的真相,揪出了真正的國家蠹蟲。堪稱古往今來真正的第一“裸官”。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6
子罕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xiàn)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接受。獻(xiàn)玉的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鑒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xiàn)給你!弊雍被卮鹫f:“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7
滅官燭看家書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必須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xù)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關(guān)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景,他認(rèn)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xì)節(jié)上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更足以讓當(dāng)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fèi)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lǐng)導(dǎo)干部汗顏。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8
新鞋踩泥
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jìn)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細(xì)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jìn)城后,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細(xì)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fù)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嚴(yán)謹(jǐn)從政,廉潔為官,之后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59
唐朝宰相盧懷慎
唐朝的宰相盧懷慎清正廉潔,不搜刮錢財,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陳設(shè)用具都非常簡陋。他當(dāng)官以后,身份高貴,妻子和兒女仍免不了經(jīng)常挨餓受凍,但是他對待親戚朋友卻非常大方。
他在東都(洛陽)擔(dān)當(dāng)負(fù)責(zé)選拔官吏的重要公務(wù),可是隨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擔(dān)任黃門監(jiān)兼吏部尚書期間,病了很長時間。宋璟和盧從愿經(jīng)常去探望他。盧懷慎躺在一張薄薄的破竹席上,門上連個門簾也沒有,遇到刮風(fēng)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擋。盧懷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盧從愿,看到他們倆來了,心里非常高興,留他們呆了很長時間,并叫家里人準(zhǔn)備飯菜,端上來的只有兩瓦盆蒸豆和幾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沒有。盧懷慎握著宋璟和盧從愿兩個人的手說:“你們兩個人一定會當(dāng)官治理國家,皇帝尋求人才和治理國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統(tǒng)治的時間長了,皇帝身邊的大臣就會有所懈怠,這時就會有小人乘機(jī)接近討好皇帝,你們兩個人一定要記住!边^了沒幾天,盧懷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時候,曾經(jīng)寫了一個報告,向皇帝推薦宋璟、盧從愿、李杰和李朝隱;实劭戳藞蟾妫瑢λ油锵。
安葬盧懷慎的時候,因為他平時沒有積蓄,所以只好叫一個老仆人做了一鍋粥給幫助辦理喪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獵,來到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有一戶人家簡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舉行什么儀式,便派人騎馬去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里在舉行盧懷慎死亡兩周年的祭禮,正在吃齋飯!毙谟谑琴p賜細(xì)絹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獵。
另外人們傳說:盧懷慎去世時,他的夫人崔氏不讓女兒哭喊,對他說:“你們的父親沒死,我知道。你父親清正廉潔,不爭名利,謙虛退讓,各地贈送的東西,他一點也不肯接受。他與張說同時當(dāng)宰相,如今張說收受的錢物堆積如山,人還活著,而奢侈和勤儉的報應(yīng)怎么會是虛假的呢?”到了夜間,盧懷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將夫人的話告訴了他,盧懷慎說:“道理不一樣,陰間冥司有三十座火爐,日夜用燒烤的酷刑來懲罰發(fā)不義橫財?shù)娜,而沒有一座是為我準(zhǔn)備的,我在陰間的罪過已經(jīng)免除了!闭f完又死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60
為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jìn)士,當(dāng)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xiāng)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xiāng)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蛘邇鹤雍捅炯易宓钠渌艘(guī)勸。
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yǎng)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dāng)今一些素質(zhì)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清正廉潔的歷史小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清朝歷史小故事11-14
歷史故事中的小哲理08-16
歷史小故事廣播稿07-07
歷史人物智慧小故事06-11
歷史小故事廣播稿02-16
歷史名人的經(jīng)典勵志小故事01-28
歷史人物哲理小故事08-15
歷史小故事手抄報09-19
清正廉潔成語故事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