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及翻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標題為后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xiàn)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
論語〔先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枺瑒t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不子)坐著。不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長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答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長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答人的道理。”
不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ü魅A,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答什么,但愿意學習答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答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么樣?”
。ㄔ⿵椛穆曇糁饾u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nèi)说牟拍懿灰粯!?/p>
不子說:(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過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蛄T了。”
曾皙說:(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由兒回來!
不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不子:(他們?nèi)齻人的話怎么樣?”
不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wù)勛约旱闹鞠蛄T了!”
。ㄔ┱f:(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ú蛔诱f):(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所以我笑他。”
。y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長事嗎?”
(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y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長事嗎?”
。ㄗ趶R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長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答一個小相,那么誰能答長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賞析
本文通過記述孔子和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鬃拥恼嗡枷,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禮樂治國”實際上是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我們對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繼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
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注釋
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處指執(zhí)弟子之禮,侍奉老師而坐
2.以吾一日長乎爾:以,因為;長,年長;毋吾以也:吾,作“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說這里的“以”是動;毋,不要
3.居則曰:(你們)平日說。居,平日,平時
4.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5.則:連詞,那么,就
6.何以:用什么(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以,動詞,用
7.率爾: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爾,相當于“然”,……的樣子
8.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兵車。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9.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處;乎:于,在。
10.加之以師旅:有(別國的)軍隊來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師旅,指軍隊,此特指侵略的軍隊。古時兩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
11.因之以饑饉: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有饑荒。因,接續(xù);饑饉,泛指饑荒
12.為之:治理這個國家。為,治
13.比及:等到
14.且:連詞,并且
15.方:合乎禮儀的行事準則
16.哂(shěn):微笑
17.方:見方,縱橫。計量面積用語,多用以計量土地
18.如:連詞,表選擇,或者
19.足:使動用法,使……富足
20.如:連詞,或者。表提起另一話題,作“至于”講
21.其:那
22.以:把。后邊省賓語“之”
23.俟:等待
24.能:動詞,能做到,勝任
25.焉:這里作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指代下文“小相”這種工作
26.如:連詞,或者
27.會:諸侯會盟
28.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29.端:古代的一種禮服
30.章甫:古代的一種禮帽。這里都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31.愿:愿意
32.相:在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
33.焉:兼詞,于是,在這些場合里
34.鼓:彈
35.瑟:古樂器
36.希:同“稀”,稀疏,這里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
37.舍:放下
38.作:立起來,站起身
39.撰:才具,才能
40.傷:妨害
41.乎:語氣詞,呢
4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農(nóng)歷三月;莫,通“暮”;既:副詞,已經(jīng)
43.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為成年,束發(fā)加冠
44.冠者五六人,童六七人:幾個成人,幾個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虛數(shù)
45.喟然:嘆息的樣子
46.與:贊成
47.后:動詞,后出
48.夫子何哂由也:何,為什么
49.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要用禮來治理國家,可他說話卻不知道謙虛。以:介詞。靠,用;讓:禮讓,謙遜
50.唯求則非邦也與:唯,難道;邦:國家,這是指國家大事;與,同“歟”,疑問語氣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言知識
。ㄒ唬┩僮
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二)古今異義
1、如會同,端章甫。古:諸侯相見、諸侯共同朝見天子;今:跟有關(guān)方面會合起來(辦事)。
2、加之以師旅。古:泛指侵略的軍隊;今:軍隊編制單位之一。
。ㄈ┗钣矛F(xiàn)象
1、端章甫: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
2、風乎舞雩:風,名作動,吹風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動,走在后面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動作名,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鏗爾:鼓,在金文中鼓的寫法中本身就有動詞“彈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7、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ㄋ模┲攸c實詞
1、居則曰:居,閑居,平時在家
2、攝乎大國之間:攝,夾、迫近
3、加之以師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準則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8、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何傷,何妨
9、詠而歸:詠,唱歌
10、吾與點也:與,贊成
11、為國以禮,其言不讓:讓,謙讓
(五)重點虛詞
1、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介詞,因為
。2)毋吾以也:動詞,認為
。3)則何以哉:動詞,做
(4)加之以師旅:介詞,用
2、如
(1)如或知爾: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禮樂: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過是,只不過
4、唯求則非邦也與:唯,句首語氣詞
5、而
。1)子路率爾而對曰:連詞,表修飾。
。2)舍瑟而作:連詞,表順接。
。3)非諸侯而何:連詞,表并列。
。┮辉~多義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圓
(2)且知方也:道,是非準則
2、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
(2)子路率爾而對曰: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tài)(……的樣子)
3、如
(1)如或知爾(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禮樂(至于)
4、為
。1)由也為之(管理,治理)
。2)愿為小相焉(做)
。3)赤也為之小(替)
5、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因為,介詞)
(2)毋吾以也(認為,動詞)
(3)則何以哉(做、為,動詞)
。4)加之以師旅(用、拿,介詞)
。5)以俟君子(而,連詞)
6、言
(1)亦各言其志也(說、談,動詞)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話,名詞)
背景故事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華和孔丘在涼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說:“我比你們年齡大,雖然出門在外的時候以師徒相稱,但那是為了顯得我們團結(jié)有核心,而且讓國君認為我們尊貴有特別。平時我們還是兄弟,各自有長處,相互幫助。我知道你們都有自己的主張,你們平時還總是說,沒人懂你們,如果我懂你們,你們說說你們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聽到要說長處,子路馬上來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歲,如果孔丘算是院長,那他就算教務(wù)主任。雖然出門的時候也要稱孔丘為師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當師父的人。這時候他就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處于大國之間,外圍有敵國侵犯,內(nèi)部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能夠讓它在三年內(nèi)兵強馬壯,外能御敵,內(nèi)能懂禮!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國守土,離咱們正在做的事業(yè)還差十萬八千里,在堯舜眼里有內(nèi)部饑荒和外部敵人的概念嗎?這就是出門在外我做師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剛想反駁,你問的是能力,又不是說天下大計,這群人里我的特長就是保家衛(wèi)國,這說錯了嗎?不過說出來也沒必要,因為孔丘點撥的對,大家在說理,這樣反駁就是狂,狂就是不識抬舉?浊鹌鋵嵅挥憛捵勇愤@樣的性格,因為賢人總是盡可能把自己的缺點亮出來,借助別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記得一定要改。不僅如此,自己心里更細微的矛盾還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浊瘃R上又說:“冉有,你說說你的理想吧!
冉有馬上也想表現(xiàn)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個大邦的總理,這是他的理想,不過有了子路的教訓,他就謙虛地說:“一個方圓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讓我去總理內(nèi)部經(jīng)濟管理和外貿(mào)事務(wù),等到三年,可以讓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說禮樂教化,還是等其他的賢人來做吧!
“公西華,你怎么樣呢?”孔丘問。
公西華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學院祭祀系的系長,這時候就說:“不能說我就能管教化之類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學習,多長進,并且嘗試著做一下這方面的事。宗廟祭祀之類的事情,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我愿意做一下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歷史分析禮數(shù)推敲之類的高水準理論工作,還是你們強一些!
公西華知道自己這套東西必須依托孔丘才行,也懶得和他們爭,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給他多一些點撥。不過孔丘沒有多說,他又問:“曾晳,你呢?”
曾晳聽著他們說話,手里還撥著琴弦,這時候還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說特長,還是說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來,頓一下,下定決心,起身離座,說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說:“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過各自說說自己的想法罷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說:“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童,在沂水里洗浴,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
孔丘就嘆氣:“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樣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傩沾衣滴掖衣担娙诵膽n我心憂。何得民樂映清心,連宵酒雨不帶愁’呀!
等到幾個人出去的時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單獨請教,他說:“他們?nèi)齻說的話怎么樣呢?有什么更具體的說法嗎?”
孔丘說:“只不過是說說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問:“那你為什么譏笑子路呢?”
孔丘說:“治國應當用禮樂教化,這是以民為本。他只說特長,卻沒有表露出以民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應該如此不謙讓的,所以要笑話他。智者化繁為簡,大為而小治,仁者以小見大,小為而大治。仁者見人所不見,畏進如愚,行若無據(jù)。像他這樣辦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說的就不是建設(shè)國家的方法了嗎?你為什么不多提點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個大國家了嗎?他說的是對的。不過小國的治理尋求規(guī)制尋求辯解,其似無治。大國之治尋宗尋合,其似無為。圣人順自然治無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說的他能辦到,那還真的是治理小國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國的時候總理還要有德,他說話的小心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德。雖說治理方法是小國之治,但總理有這樣的職責就夠了,沒什么好說的,尋宗尋合的應該是國君。如果治理大國,就不是那種方法了,治理大國不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論,這些理論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沒說。”
“那公西華的教化理論就不能治國嗎?”
“教化已經(jīng)是最大最困難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做更好還是會無限難的。如果公西華做的是行政小事,那還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來,政教合一是傳統(tǒng),教化是起著看不見的作用的。僅僅從行政教化這個角度來說,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時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亂世的時候百姓即使罵它,也是看不見它的本來面目的。公西華即使有創(chuàng)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讓他發(fā)揮才能嗎?”
說著孔丘就嘆著氣走了。
人物性格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自信,知難而進,有軍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說話委婉,嫻于辭令,嫻熟禮儀。
相關(guān)資料
一、孔子生平和《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封建統(tǒng)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guān)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墩撜Z》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關(guān)于“吾與點也”
孔子為什么說“吾與點也”,對這個問題,歷來是有爭議的。對曾皙說的那段話(“暮春”至“詠而歸”),有的是從積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jié)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與孔子的“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教材采用這種理解)。
另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張,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艔目鬃拥乃枷肟础?v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但由于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他晚年回魯國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墩撜Z·公冶長》中有孔子說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敝惖脑;《史記·孔子世家》中也說:“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窮矣……”,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極的一面。
《侍坐》中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因為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jù)劉寶楠《論語正義》),孔子去魯適衛(wèi)時56歲,(據(jù)《史記·孔子世家》)時公西華年僅14歲,大概不可能隨孔子出國;又公西華是魯國人(據(jù)《辭!罚膊豢赡茉诳鬃又苡瘟袊鴷r投師孔子,所以公西華成為孔子弟子當在孔子返魯后,即65歲以后?梢,孔子“與點”時不可能有積極從政的思想。
⑵從孔子對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態(tài)度看!妒套氛掠涊d,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與”,態(tài)度截然不同。孔子為什么要“哂”子路?因為“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弊勇分v自己能治“千乘之國”,是不謙虛的。如果曾點志在把國家治理成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萬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無事”的理想之國,不是更不謙虛嗎?果真如此,孔子就不會“與點”,而只會“笑點”,甚至是“大笑”了?梢姡鬃印芭c點”,并非因為曾點有濟世之大志。
、菑脑c與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內(nèi)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國”,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華志在為小相,參與“宗廟之事,如會同”。二三子之志雖有驕謙之分,卻無本質(zhì)之別,都志在為政?鬃右舱f:“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而曾點自稱“異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點志在為政,那么曾點之志何以“異乎三子者之撰”?可見,曾點是“不求為政”的。
⑷從《論語》中其他篇章有關(guān)記載看!豆遍L》記載:“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也!诱f!保ㄋ,指仕進之道,說,同“悅”)漆雕開“志于學道不欲仕進,……孔子見其不汲汲于榮祿,知其志道深,故喜悅也。”(邢昺:《論語正義》)既然孔子喜歡漆雕開的“不欲仕進”,那么贊成曾點的“不求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豆遍L》里這段記載,正是《侍坐》章里孔子“與點”原因的一個注腳。
三、孔子的有關(guān)思想主張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jié)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饗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guī)范等?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保ā墩撜Z·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guī)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jīng)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蹲髠鳌ぐЧ荒辍罚骸凹臼嫌蕴镔x,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墩撜Z·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墩撜Z·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鳖仠Y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鬃拥摹叭省钡幕揪袷墙倘烁鶕(jù)周禮調(diào)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保ā墩撜Z·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zhí)烀^?鬃又鲝?zhí)烀,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散論(朱宏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是《論語·先進篇》的一章,看起來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在語錄體的《論語》中算得上是難得的長篇了。
《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計約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語。唯《侍坐》結(jié)構(gòu)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后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當然,我們不必像宋儒那樣去津津樂道本篇中的所謂“曾點氣象”“圣賢氣象”〔《四書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與(曾)點,蓋與圣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薄,卻不能不承認本篇是《論語》中文學性最強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記載的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和對于人物的不同神態(tài)的刻畫,不僅體現(xiàn)了《論語》蘊藉含蓄、簡淡不厭的語言特色,代表了全書的文學成就,而且可以說是魏晉時那種速寫式的軼事體小說的濫觴。
人物介紹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
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即文中的“點”;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
公西華,復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即文中的“赤”。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及賞析01-2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說課稿11-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04-0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02-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