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讀書心得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的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
人類的認知和自然界存在的真正規(guī)律是有差距的,畢竟宇宙已經存在幾百億年,而人類從有文字到今天也才1—2萬年,近幾千年來人類的文明快速發(fā)展,但是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人類如大海的水滴一樣渺小。而我們今天所謂的科學和認知,是極其有限的`,并非真正永恒不變的道理,所以科學家們還在不斷探索。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把自己短短幾十年的人生經驗當做正確無誤的真理,不可逾越。這只能說是畫地為牢了。更可怕的是,把別人的話當做真理,無條件追隨。這就演變成社會災難。
不論是宇宙,還是人類社會,都處在不斷地變動當中,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2
當我們參加工作時,不要先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而要先考慮我能為管理處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將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管理處創(chuàng)造價值。
最近,受青銀管理處開展讀書學習活動的感召,我閱讀了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這樣一句話:“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天地由于“無私”而長存永在,“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明了一個道理:讓自己位于眾人之后,反而會使思想和步伐走到眾人之前。沒有私心,拋開一己之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這一思想可以體現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當我們參加工作時,不要先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而要先考慮我能為管理處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將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為管理處創(chuàng)造價值。個人服務的提升就是管理處服務的提升,管理處服務的.提升受益的是司機,也是高速人。當我們響應管理處的厚德建設讀書學習時,無疑也提高了我們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我們身為青銀高速的一員,要時刻不忘對工作崗位的忠誠。就像愛國一樣,這種忠誠是自然而然的。我們是這個集體的一份子,這個集體給了我們榮譽感和歸屬感,我們也為了集體而奮斗。我們考慮工作上的事情時,不應局限于自我的小角度,而要從管理處的大角度出發(fā),思考這件事對管理處形象的影響,對管理處的發(fā)展是否有利。
另一個可以體現退身忘私思想的是我們日常同事之間的相處。我們是一個團隊,要把工作做好少不了同事間的協(xié)力奮進。首先不能藏私,團隊之間要分享能力、分享價值觀,達到和諧共贏、共同進步的結果。其次要妥善處理人際關系,不因小失大、不鉆牛角尖,讓良好的人際關系成為團隊工作的潤滑劑。
退身忘私,是以公為先,是忠于自己的單位,是與同事友好相處。正因這樣,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3
《道德經》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其思想之深邃、精神之崇高令人印象深刻。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個人對其中的一些內容產生了一些想法以及疑問,由于我的文學功底較差,難以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因此在這份筆記中記錄下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夠和大家進一步討論,并得到解答。
在第八章中,提到了“上善如水”,老子認為水具有崇高的美德,與世無爭,既能滋潤萬物又能凈化污穢,是符合“道”的存在。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而為之,老子忽視了水兇猛狂暴的一面。洪水也可以沖垮房屋、毀滅生靈?陀^存在著的事物是獨立于人的意思存在的,它們不應該具有主觀色彩。在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中國人把不實際存在的龍鳳當作是祥瑞的象征;信仰基督教的人認為蛇是“狡猾、邪惡”的代表;進行黑魔法崇拜的人認為山羊和倒五芒星能召喚惡魔,帶來一些邪惡的力量。但實際上這些非人的生物、無機物、象征符號的存在本身是完全脫離人類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的!昂谩迸c“壞”,“善”與“惡”,“德行”與“惡行”,“節(jié)制”與“放縱”,這些標準完全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而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浸淫在如此的價值觀念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厭惡“骯臟”的蒼蠅,喜愛“忠誠”的狗,而“臟”與“凈”的標準也是人為規(guī)定的,“忠誠”在自然界也只是動物群體為了適應惡劣的自然條件而產生的鐫刻在基因中的“服從”。從這個角度來看,“水”本身的存在也只是一種物質,本來就不帶有任何的情感色彩,而它作為生命延續(xù)的必需品,受到人的贊美與推崇。我原先一直認為,老子是企圖脫離人類價值觀念的`禁錮,站在一個所謂的“上帝視角”來完全客觀地觀察人類社會,進而發(fā)掘社會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進而運用規(guī)律來規(guī)范社會,讓社會按照其規(guī)律發(fā)展下去。而社會發(fā)展的前方,不一定是人們主觀意義上的“好”或者“壞”,而僅僅是按照規(guī)律進行。但在讀過《道德經》的一部分之后,我認為我之前的判斷是一種人云亦云的錯誤觀點。老子并不是想要完全脫離出來的,他還是希望能夠引導社會走向“平穩(wěn)”“安定”的道路,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從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可以看出,他提倡的是“德行”,“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他所總結出的“自然規(guī)律”來引導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運行。但是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作為完全主觀的個體,怎么來判斷我們總結的“規(guī)律”就是真正的規(guī)律呢?一方面,我們的意識是主觀的,我們認識到的世界也是主觀的,規(guī)律就像一個黑箱,我們只能證偽而不能證實,即使通過“因”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果”,我們也不能確定我們所推測的二者之間的路徑就是“客觀規(guī)律”。另一方面,規(guī)律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以人類的價值觀為導向,其全貌也難以為人們所掌握。以經濟學為例,無數計量經濟學家針對某一個小的因果問題互相攻訐,然而他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根本無法完全掌握所有的變量、數據,很多時候做出一個看似“無偏”或者較為讓人信服的結果,應用于實際卻發(fā)現結果和期待大相徑庭!耙(guī)律”難以琢磨,也難以被發(fā)現;而作為“規(guī)律”的大統(tǒng)的道,更是難以想象該是什么樣的。可能這也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的一個原因吧。
第十六章“致虛極也···各復歸于其根,曰靜”。死生相通,萬物輪回。老子在這里并沒有提及人死后該以何種方式去向哪里,只是提到生物都會回到“根”。“輪回”有多種解釋,比如宗教中萬物的靈魂在身死后要接受審判,作惡的下十八層地獄,行善的進天堂享樂;蛘吒鶕恍┳诮汤铩拜喕亍钡挠^念,壞人的下一次“輪回”會變成家畜為人奴役,或者變成蛇蟲只能爬行;而好人則托生到家境富裕的大門大戶,享盡人倫之樂。也有人認為,萬物的輪回就像“化作春泥更護花”那樣,生命形態(tài)的變化只是分子原子的重新組合。那么老子所說的“根”是什么?本源是實實在在的物質,還是虛無縹緲的意識?如果說它是物質,它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本源如果是意識,那么萬物該如何回到“本源”?
如果將意識和物質割裂開來,從物質上看,“本源”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它讓我們聯想到廣袤的宇宙,宇宙誕生于一場爆炸,在漫長的未來里可能也會歸于混沌;從意識上看,“本源”是一片空洞的虛無,一切都誕生于此,一切也都終結于此——這讓人聯想到一些關于人類潛意識的理論,比如人類的潛意識是一張巨大的網絡——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們難以驗證它們是否是一體的。
在其他版本的《道德經》中,第十六章最后一句“沒身不殆”的解釋依舊是“可以終身免于災禍”,我還是認為這句話的意義不應該僅止于此。第十六章先是提出致虛,隨后提到萬物歸根,接著敘述只有遵從規(guī)律的人“明”公正且周全,然而這些道理與“終身不會陷入麻煩”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我個人有幾種猜測。第一,老子希望通過“萬物歸根”的思想勸誡一些認為人類可以到達“永生不死”的人,希望他們不要為了如此虛無縹緲、不可能成真的愿望付出寶貴的時間,甚至嘗試一些危險的藥物,“陷入災難”,然而這種解釋的受眾群體太小,老子也不太可能為了他們專寫一章。第二,“沒身”是否可以理解為“身死”?“殆”至麻煩、災難,“沒身不殆”可不可以理解為“即使身體死去了,得道者也不會陷入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死桎梏”,因為他們的思想和靈魂在某種意義上得到傳承,是另外一種意義的永生。
老子對于“靜”情有獨鐘,他表達的“靜”,更像是一種歷經波折與磨難,在大徹大悟之后得到的心靈上的寧靜與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不論多么才華橫溢、風光無限,在歷經歲月之后總是要向著死亡的終點邁進。一個國家不管多么強大,最后都難以逃脫滅亡的命運;蛟S對于老子來說,與其要在大喜大悲中顛沛流離,不如從一開始就保持一種刻意而為之的平靜,從而免于過多的波動。老子所觀察、總結出的“道法自然”更像是順從“天意”、順從自然,而任憑事物自然法展,最后就會看到“萬物歸根”、生死歸于平靜。而這份靜也不是古板不變的,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而且在老子看來一定是向著積極的方向穩(wěn)定運動的,比如有德行的“得道者”能得到更愉悅的人生、更能獲得世人的贊同。從這個角度看,老子的思想就像羅曼羅蘭說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在見識了周王室衰微、相互征伐造成的生靈涂炭之后,老子仍然因為關尹的懇請而寫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他并不是想要獨自一人超脫于世,將掙扎的百姓和飄搖的國家拋之腦后,而是仍然想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讓世人理解他所探尋到的真理。在我看來,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一點。一個人認清了悲慘的現實,經歷了痛苦,終于獲得了心靈的寧靜和真理,卻依然愿意直面現實,用自己的思想來修正現實,將世人從苦痛中拯救出來。
雖然我只提到了德經中的兩章,但產生的疑問已經很多。真正要透徹理解老子的思想,應該還要聯系整本《道德經》,才能進一步把握脈絡,不會一葉障目。但由于時間和精力問題,我暫時還不能達到把握整體的高度。希望在今后還能夠繼續(xù)學習,和大家一起進步,共同探討老子的思想。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4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可是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樣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樣聰明,因為他們明白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僅有清楚自我想要什么,清楚自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可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可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忙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歡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完美,修養(yǎng)自我,如此安好。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5
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薦下,我重新學習了《道德經》這本書,通過學習使我對本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中華民族歷來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在科技和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只有認真領悟《道德經》的內涵,才能使我們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敝绿,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靜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道德經》第十三章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者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道德經》第七章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
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睙o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而是要求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不妄為。只有不妄為,才能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得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我們還要把“無為”思想用在待人處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對人寬容,這樣才能保證團隊的和諧穩(wěn)定。
總的來說,通過對《道德經》的重新學習,讓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為人處世之道,萬事以德為先,用清靜思想對待人和事,永懷感恩之心、責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內心愉悅、快樂工作。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6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愛無偏私,亦有不濟;名雖美甚,偽亦必生。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皆載之以道。棄其本而適其末,雖盛其美,必有患憂,豈足處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于內,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是故,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 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xù)鳧之足,何異于截鶴之脛 畏譽而進,何異畏邢 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承違,同乎于玄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椎轮,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
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子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子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 難道不是嗎 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 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7
致虛極,守靜;萬物并作,我以觀復。夫物云云,各歸根。歸根結底,靜是復命。復命是常事,知常是明事。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公,公是全,全是天,天是道,道是長,沒有身不殆。
這一章歷代釋義無數,但我覺得很難邊際,無法更深刻地解釋老子的思想道德經典。我從道教修養(yǎng)的根本出發(fā),得出以下新論:
本章的重點是致虛極,守靜,全文以此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老子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的境界,引申了對世界常道的解釋。首先,虛和靜既對立又統(tǒng)一,是一種狀態(tài),你有我,我有你。虛為空,體驗為散發(fā)狀;靜為靜,呈收斂狀。致的意思可以從虛其心中體會到。道教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從虛其心開始,虛到四肢的骨骼,而四肢的骨骼是空的,沒有時空和地域的'限制,沒有前進,沒有真空。它可以裝滿房子、天地和宇宙,但今天是古老的。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于沒有我,沒有世界。這個極是無極,或者是八極,或者是宇宙的洪荒。
安靜的過程始于守護,守護的人,保持一致,讓思想安靜,從時間、空間和外部空間收斂到自己的一點,達到一定的衡量、穩(wěn)定、確定的境界。這種確定性是確定的,非常小,或像針尖,沒有間隙像什么都沒有。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我以觀復。夫物云蕓,各歸其根!钡母锌。本文的點題是復和歸根。虛與靜是道家修身必備的雙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到極無,靜到有。虛為展開,極其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現在,是復,靜到確定回歸原本是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的角度來說,虛靜的過程就像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靜為心,有沒有相生,有你我之佛的原則。
本章后節(jié)是老子從修身的虛靜感悟中對天道和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這才是道的真諦!
因此,我獨自稱贊清朝的宋常星說:創(chuàng)造它的極端,真空就像虛擬,虛擬到虛擬的極端:一心一意,保持沉默,沉默,虛擬是豐富的,安靜到安靜。然而,所有的解釋都不夠詳細,只能從自我修養(yǎng)的經驗和角度來理解和感知,認為老子的思想沒有欲望,其意義應該從原來的理解開始,而不是根據時代的思維進行論證。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8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來自于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于“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于各種環(huán)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并且發(fā)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于一個順暢的狀態(tài)。
現代的生活節(jié)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fā),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9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環(huán)觀,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現代漢語解讀】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所以聰明人整天出門在外到處走,始終不離開輜重,雖然走了很多路,辦了很多事,還能夠輕松地坐下來,從容坦然?墒菫槭裁慈f乘之王,看重自己的身體卻看輕天下呢?輕視重點任務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控制。
【延伸解讀】
自然界的規(guī)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做事要區(qū)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點任務?哪些只是做事情帶來的結果,是副產品?,這些副產品不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我們追求的目標。兩者必須區(qū)分出來,抓住事物的根本,結果是輕的。如中醫(yī)治病,就要抓住本質重點,不能光看癥狀,而是要清楚病因。身體是根本,事業(yè)只是身體的附屬。為了身體要懂得拒絕,不要為了工作拼命熬夜。為了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虛名而熬壞了身體不值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動狀態(tài)是不正常的,只有靜能夠把狂躁控制住。當我們內心清靜的時候,躁動就會慢慢平靜。這一點在軍事上有特別多的例子。曾國藩打仗被稱為打呆仗,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安營扎寨,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推進,從來不出奇兵,就是以靜制動。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也一樣,他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急于速戰(zhàn)速決,所以他任憑諸葛亮怎么挑戰(zhàn)、羞辱,他都不急不惱。他知道諸葛亮著急、躁動,直到把諸葛亮拖垮、累死。諸葛亮一死,就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了。當然流傳下來的經典戰(zhàn)例多數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實際上它在所有戰(zhàn)爭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還是穩(wěn)扎穩(wěn)打,以靜制動的。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因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來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聰明的人。輜重,指裝糧食、行李的車子。古代人出門都是要帶糧食的。輜重雖然是負擔,但它是生活的必須,離開后可能會餓死。燕處,輕松地處置。昭若,輕松地完成。老子這里強調的是有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棄它(用輜重來比喻)。作為領導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虛幻的表象。對于企業(yè)管理者來說,公司就是你的輜重,最重要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生活中一定有東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離開它,放棄它。譬如選擇職業(yè)時,最好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行業(yè);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對眾生有利的;三是要堅持,堅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為專家。
萬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為了自己的享樂而不重視天下的治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領導認為功成名就了,常年不在公司里呆著,到處去爬山,出國游玩。當野蠻人來敲門的時候,回來應對時驚惶失措。一個普通老百姓犯這點錯誤可能問題不大,但作為萬乘之王的后果就很嚴重了。
輕則失本,就是只求結果,忘記為什么追求這個東西。如孩子學鋼琴,忘記鋼琴本身是為了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享受美的過程,但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學,孩子一彈鋼琴就頭疼,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樂處,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0
最近拜讀了道德經中老子的語錄:“無為而無不為”,真的是“不作為”嗎?
結合圍繞總廠“精益打造冷軋品牌、全面滿足客戶需求”的工作主題,淺談冷軋一分廠精益生產的推進。
打開百度:什么是“精益”:“精益是指用較少的資源,如人力、空間、設備、時間來進行各種操作,有效組織生產,杜絕浪費,使成本和庫存最小化。”
推進精益生產是板帶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是公司上下在推進精益運營進程中的一個必要條件。以最低的成本保證物料及時加工、交付是分廠所追求的目標,符合公司降本系統(tǒng)化和流程高效化的工作要求,因此貫徹精益運營思想,推進精益生產,成為當下冷軋一分廠的中心任務。
推進精益生產在酸軋車間的具體體現即精心的生產操作,精準的參數控制,精益的設備維護和精細的現場管理。
推進精益生產,生產操作上必須要做到精心細致。酸軋生產對酸軋工藝過程有很高的要求,確保鋼卷在酸洗、軋制過程中的表面質量良好、尺寸精度精準。對我廠來說,鋼卷經歷上游的高爐、轉爐、精煉、連鑄和熱軋等多道復雜工序,經過無數人辛勤付出得來,如果因為本工序的不精心帶來鋼卷表面質量缺陷、尺寸精度不合要求,導致無法滿足交期,這就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因此要求操作工對待鋼卷要像對待自己家的`家具一樣去操作,嚴格執(zhí)行操作標準,專注地生產好每一卷鋼卷,爭取做到“我不制造缺陷”。同時也要從設備上采取措施,認真對拉矯機、活套、酸槽、軋機等設備進行巡檢。
推進精益生產,在工藝參數上必須做到精準無誤。只有參數符合要求,生產效率才能提高,質量才能得到保證。要做到工藝參數精準,需要以MES系統(tǒng)、控制計劃等為依托,強化作業(yè)區(qū)工藝紀律檢查和技術組工藝質量督察等機制,循環(huán)監(jiān)督、績效考評機制,相互督促、相互支撐,避免差錯,提高工藝命中準確率。
推進精益生產,在設備管理維護中必須要做到精益求精。酸軋的生產設備有其特殊性,由于機組運行開動率高、檢修維護時間相對較少,讀書筆記.設備發(fā)生故障也可能會直接影響產線生產計劃的完成。因此必須完善“操作主導”的工作模式,扭轉操作工只管使用不管維護保養(yǎng)設備的不良習慣,將操作工巡檢和專業(yè)點檢相結合,強化對設備運行狀態(tài)的把控;將機會停機和計劃檢修相結合,開展預防性維修,減少設備故障對生產和質量的影響;同時加強單點課的編制和培訓,提高操作人員設備相關基礎知識,努力實現設備“零故障”的目標。
推進精益生產,在現場管理上必須要做到精細務實!案偁幵谑袌觯偁幜υ诂F場!”精益的現場管理是企業(yè)追求卓越的基礎。分廠要持續(xù)開展6S活動,運用目視化管理手段,為安全、高效、保質生產創(chuàng)造條件;要通過推進標準化工作,規(guī)范員工作業(yè)行為,消除不安全因素,創(chuàng)造生產有序、安全順暢的工作環(huán)境;要主動對外協(xié)調,管理前置,優(yōu)化生產計劃排程,降低系統(tǒng)操作的復雜性;要實行計劃目標值管理,剛性落實計劃,提高效率。
貫徹精益運營思想,推進精益生產的關鍵在于人。生產現場管理就像一條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狀況都會給整個鏈條的傳動造成影響。我們必須完善績效評價體系,落實全員績效評價考核制度,獎勤罰懶,獎優(yōu)罰劣,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激發(fā)人的活力!必須培養(yǎng)團隊作戰(zhàn)意識,力求調動每個環(huán)節(jié)上的積極因素,在崗一分鐘,干好60秒,努力為下一班次的工作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鏈條運行更加順暢,為冷軋總廠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傳遞源源不竭的動力!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1
在孩提時代的我就曾經接觸過圣人老子的《道德經》,大家可以輕而易舉猜到當時懵懂孩童的我,對于這本書可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對老子以及《道德經》的初步認識還得追溯到我爺爺跟我講的故事。爺爺跟我講了很多的古代傳說,其中就有關于圣人老子的傳說——相傳老子一夜間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成為神話傳說中的太上老君。小時候聽著這些傳說比較神秘、玄奧的東西,都是和老子相關的,但是老子是誰,什么是老子的學說,他所著作的《道德經》講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義,卻知之甚少,而且那時根本看不懂。
讀懂一本書,首先讀懂一個人。這是我閱讀書籍的座右銘,若光看一本書所講的內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為何做此書的種.種原因,那就與作者做此書獻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書純粹是為了賺取稿費或者立名,那樣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強稱為寫作工作者罷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代造英雄,時代也會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為做官必學,《道德經》為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說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為人等多方面的內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說可算為一本百科全書,但是《道德經》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為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著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闭嬲匾匀藶楸荆苯訌年P注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群體出發(fā),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guī)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guī)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xiāng)在中國!
在老子《道德經》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下面簡單的敘述一番。
修身為本的主張在《道德經》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yǎng)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啟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處世,是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每每與人細談老子哲學時談到修身處世這話題時,心中總會蕩漾起新的體會新的感受。在立身處世這個主張中有一個極為經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取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比崛鮿賱倧姡抢献诱軐W思想中充滿相反想成、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命題,帶有普遍真理性的意義。剛剛提到老子以水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東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勝過堅硬的,天下誰都知道?芍^水滴石穿,柔軟的水能夠把堅強的石頭穿透。在老子看來,柔弱勝剛強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它比起強能勝弱,剛能勝柔這一表面膚淺的認識而言,柔勝剛,弱勝強,無疑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和深化的實例。這句話告訴我們,新生的、弱小的、暫時處在劣勢的事物,最終是要戰(zhàn)勝舊的、暫時貌似很強大的事物的強有力的論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边@句話是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應該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即守柔。為什么呢?因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堅硬的石頭。推及到人,若人能夠做到“上善若水”,所賦予的精神和意義,那么他的心胸會像水那樣曾經深邃,待人像水那樣愛親,言談像水那樣真誠,處事像水那樣靈活圓通。這樣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說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效仿的人呢?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2
輕輕翻開《道德經》的扉頁,我彷如夢回春秋……
函谷忽見騎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無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幾多盡渾沌?
那令人驚嘆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結晶;是一位隱士對后世的囑托;亦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哲學的成果!
說到《道德經》,中外很多人都曾給其寫過書評。譬如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盧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而作為讀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梢哉f,它是一部曠世奇書!
它森羅萬象,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給我思考最多的,還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致堅。”“上善若水”,僅此一句話,便叫人體會到了水的意境、善與德的境界。
的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歷來是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謂“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卻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她,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事事計。人進我退,彼擠我溢,能屈能伸。她,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盡管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過頭來,品味老子對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來,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的標準與處世修養(yǎng)的尺度,同時更體現出一種順其自然而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yǎng)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說的是道的雄渾而不張揚;以水喻德,說的是侯王的虛懷若谷心懷天下;以水喻政,說的是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不得不說,老子思想的哲學體系是嚴密的。因為侯王心中有道,就會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與德為政,而達到無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統(tǒng)一的,特點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個最為貼近的喻體,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國便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純凈、透明、如此簡單。其實,往往,最簡單的東西卻是最好的。它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寫老子所倡導的無為,是順應民心的無所作為,是一種簡單的為政之道,也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說水,他說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國也應當像水。我說,純凈如水,會收獲一份純美的結果;穿過世俗的紛繁,會回到最初的純凈。我想,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在如今的現實意義吧!
“上善若水”堪稱我們的座右銘!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經》更多了幾分玄妙外的靈動。水映《道德經》,萬古英靈智慧開。俯覽人間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關口,一片紫氣東來!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3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區(qū)區(qū)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可以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
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該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zhàn)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美好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chuàng)。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面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面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知道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4
《道德經》第三章原文: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讀《道德經》仿佛有點兒讀微博段子的感覺,因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來個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說說的特點,但是千萬別誤解,其實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經通篇的連貫性非常強,前后之間的銜接天衣無縫,藉此可見,老子絕對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拋出了“無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為準則,緊跟著在第三章中老子進一步深入地繼續(xù)深度、廣度地闡述了這兩點。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節(jié),通常都有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論道或者論德,另一部分則是給出了圣人行為準則(當然偶爾也來個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這些道該如何去實踐。
事實上,這也就是《道德經》歷經數千年依然經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經》的這種偉大,就是從“道”與“德”的角度出發(fā),見微知著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會發(fā)生的現象。于是,老子雖然生活在春秋時期,但是卻于數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會發(fā)生的一切。
當網絡上的幾個小紅人為了博取眼球制造熱點在不遺余力地折騰著的時候,老子騎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尊尚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其實老子在數千年之前先知先覺所預見的現象,不僅僅只是發(fā)生于互聯網上,在學術界,在知識分子層面,這一現象或許更為突出。少數頗受社會尊崇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他們這些行為的核心動機,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進而擴大影響力,從而在商業(yè)社會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經》的第三章,在深入闡述“無為”、“無為而治”以及如何實現無為而治的圣人行為準則。
老子除了強調不要尊寵虛名,以免讓天下人為此不擇手段地追逐之外,還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讓其順著物以稀而貴的方向,影響了社會風尚。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把這句話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不要整出一些奢侈品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將很容易被人所追逐,所惦記,人們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
當所有人都在奮發(fā)努力卻不為溫飽,而只是為了一只lv,為了一塊歐米茄,為了一輛寶馬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經無需想象就知道社會會成為一種什么景象。所有一切或平凡或偉大的思想,都將被奢侈品所替代,其追逐的滾滾洪流將席卷一切,老子將這些現象定義為:背道而馳。
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談及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名,虛名;一個是利,奢侈品一般的利。那么這兩者就構成了老在在道德經中所反復多次提及的.“欲“(欲望的欲)。所以老子緊跟著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偉大、非常現實的關于欲望的觀點:”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要顯耀、炫耀會引起人們貪心的事物,從而確保民心不會迷亂)。
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礎需求一定與奢侈品無關,所以,這些基礎性的需求也就與老子所定義的“欲“無關,由此可見,《道德經》中的所定義的”欲“有多么精準而現實。
精神層面的“欲“則在《道德經》中被老子定義為了:虛名。追求虛名的行為,屬于”欲“的范疇。
以上兩個方面就構成了道德經中反復提及的“無為“、”無為而治“。我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道德經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還將數次提及無為而治,其所囊括的面將被逐漸放大,被逐漸完善。
綜合總結描述一下就是:不要尊寵那些虛名,這樣人們就不至于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虛名;不要整出那些天價的奢侈品,不要讓那些奢侈品成為風尚,這樣人們自然就不會打破頭地去追求那些東西。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到?怎么去實現這一“無為而治“呢?
老子再一次給出了圣人的行為準則。
圣人行為準則之四(前文講過,將延續(xù)這個編號):讓人們填飽肚皮,吃飽,并盡最大努力排空了他們的心機;
圣人行為準則之五:強健人民的體魄,讓他們過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疏導削弱他們之間名、利、欲方面的各種競爭;
圣人行為準則之六: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是地耍小聰明,使其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
對于統(tǒng)治階級而言,道德經認為,在治理方面,如果能遵循這些圣人行為準則,那么天下就實現了大治;對于廣大民眾而言,道德經認為不要去追逐虛名,不要被奢侈品這樣的“利“而牽著鼻子走……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15
在這個寒假,我重新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雖然短短的20多頁,但其中的內容和豐富程度不是寥寥數語所能概述。
首先,這本書是老子在概述了當時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后,得到了食物都會向著它相反的方向變化,指出了“物極必反”的通則,這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應當貴柔、守雌。人不能浮躁,心態(tài)要平和,不能因為外界的干擾就自亂了內心,浮躁是我們現在年輕人的`通病。現在我們在西安交通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讀書學習,難免會心存沾沾自喜,我們應當精心科研,打磨我們的性格,鑄造我們的能力,這方為我們這些年輕人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我們一定要按規(guī)律辦事,大千世界,時事運轉都存在其規(guī)律。我們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要明確自己的目標,修煉自己的內心,朝著我們的目標“守靜篤”。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在從事自己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時,只有認真把握領域的核心,觀察和發(fā)現領域內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在自己的目標和領域內深入研究,才能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第三,無為。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我們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要常有無為的思想,不要永遠想著自己,要多為他人考慮,這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校園生活互幫互助,生活才會充實而有趣。
老子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道德經》卻依然存世,且為千古絕唱,我們應當將其中的思想和現代的生活工作緊密結合,推陳出新,強化自己內心涵養(yǎng)和品德,他日為我輩之楷模。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道德經讀書筆記心得06-13
《道德經》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06-13
《道德經》讀書心得06-11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06-11
讀《道德經》的心得06-13
道德經感悟心得05-18
《道德經》讀書筆記08-06
道德經讀書筆記精選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