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品德的培訓心得體會
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促進三個轉變
12月14日參加區(qū)“品德與生活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版)”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我了解了新標準出臺的背景,區(qū)別實驗稿與新課標在性質、理論、內容、實施建議這四個方面內容上的區(qū)別,使我深深感受到新課標基于兒童發(fā)展的編寫理念,對教師的指導更準確明了。使我對《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的教學工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轉變:
1、在培訓學習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品德這門學科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引領學生做社會人,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培養(yǎng)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站在學生內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過活動了解社會和把握自我,避免課堂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的做法。
2、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镀返屡c生活》課特別強調實踐和體驗,要求學生在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提升對社會的關心,發(fā)展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基本認識,進而形成積極的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教師也應該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質量,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3、《品德與生活》并不是過去的思想品德課和活動課的簡單相加,它是各學科的融合,既有科學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動口、動手的能力,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課程的呈現形式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通過挖掘一些平凡細微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從習以為常的現象和事物中發(fā)現問題,提升心靈經驗,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的感受、交流和領悟。綜上所述,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學生的`實際,及時把社會中新的信息、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通過本次培訓與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小學品德學科的重要性,加深了對小學《品德與生活》這門學科的理解。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生活》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以及其它種種原因,這門學科不夠被重視。教師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它是兒童生活質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這門學科,更新自己的觀念,積極學習、銳意創(chuàng)新,做一個合格的領路人。
【新課標品德的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范文04-11
新課標培訓的心得體會06-22
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01-31
品德培訓心得體會03-19
新課標網絡培訓心得體會06-19
政治新課標培訓的心得體會06-19
政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06-19
語文新課標培訓的心得體會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