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時間:2024-11-08 13:22:28 文圣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精選16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fā)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孟子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

  四書五經是我國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小則修身養(yǎng)性,大則治國平天下,都能從中找到答案,是個人成長、自我完善的法寶,更是事業(yè)的發(fā)展、齊家治國的寶典。

  心得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得自于《孟子》

  人與人的交往當中,往往由于個人性情不同、個人追求不同,易產生矛盾、分岐、仇視,給工作、生活帶來負面消極的影響。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工作事業(yè)上出現(xiàn)的不順心?最常見的是抱怨別人、甚至怨天怨地怨命運,這種做法對人對己都無濟于事。

  孟子的思想讓我豁然開朗,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禮人不答,反其禮。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意思是當我們關心他人,他人卻不領情時,可能是我們的內心還有不仁夾雜其間;努力治理人民,政治卻不上軌道,可能是我們思慮不夠周全;以禮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可能是我們的恭敬還不夠。孟子帶給我們是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通過反省、求助于自已,才能自求多福的積極的做法。

  凡事反求諸己,帶給我們的是心態(tài)的變化,由被動消極變得積極主動,且能及時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化解矛盾;同時,會讓人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醒;會讓人努力改進自己的言行、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有助于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得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得自于《大學》

  許多人追求著事業(yè)發(fā)展、家庭興旺,但卻不知從何做起,苦于求道無門!洞髮W》一書講得是修己治人、明體達用的學問,給我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書上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告訴我們必須先由人內在的德性修養(yǎng)做起,而后才能達到外在事業(yè)的完成,指出齊家-治國-平天下,均要從修身開始。

  此外,書上還指出了修身要做的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意思是要在萬事萬物上探求其根源的道理,那么人的靈覺就可以貫通明理;“誠意、正心”是指人的意念、志向要誠實,符合德性,那么就可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控,保持心靈的安靜,心有所主。這之間的關系是“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對此,我理解的是:“格物致知”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人如果不能“致知”,就會愚昧昏庸,能“致知”,便能明白人生的目標;“誠意正心”需要我們覺察自己的內心,進行存善去惡,這樣就會提高自控能力,不被物欲私情所牽引,不被情緒所控而意氣用事。從格物到正心,實質上就是一個人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過程,由此,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格可修養(yǎng)完成。

  修身是我們立足于社會、成就事業(yè)的基礎,通過修身,可以使人擁有美好的品德、廣博的學識、不俗的談吐、高雅的氣質;可以使人擁有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認真的工作作風等等,這些都是成功所必備的要素,因此修身是我們立足于社會、成就事業(yè)的基礎,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去年發(fā)生在寧波意卡菲外灘店、萬達廣場的二起兇殺案,兇手都自稱很愛對方,當被拒絕、不能得到對方的愛情時,采用了極端的做法,究其原因是兇手內心被占有欲望所控,情緒惡化、心態(tài)扭曲,是平時忽略了修身所導致。

  既然修身是成就事業(yè)的基礎,修身能齊家、平天下,那么就讓我們從修身做起吧!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2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3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lián)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jié)》:“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本褪钦f“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痹囅,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于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于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白勇,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圣人,他們的賢德在于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研,對自己的錯誤不回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4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實際上戰(zhàn)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說統(tǒng)一天下在當時并不實際,只有到戰(zhàn)國后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tǒng)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說的王天下,其實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國,必出于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說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并不完全,其更多說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說到商湯更詳細。如對于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脫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zhàn)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xiàn)理想,但其對于民心的重視及其對于仁政的闡釋對后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著較大的影響。

 。ㄒ唬┏种攫B(yǎng)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ǘ┥钤熳缘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于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云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ㄈ⿲P挠泻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于其智力差異,而是由于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于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tài)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復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

 。ㄋ模┙桃喽嘈g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fā)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fā)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傊,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5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現(xiàn)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閱歷和知識自然難以三言兩語簡單概括。短短的選修課堂中掌握的知識,很難讓我說完全理解一代圣賢的思想內涵,但畢竟給了我管中窺豹的啟發(fā),通過課程的學習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使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不像《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像《道德經》玄妙牽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循循善誘,循序漸進。

  孟子周游列國,倡仁義之說,道性善之論,正人心,息邪說,以“舍我其誰”的胸襟和氣概怒斥以權利為核心的現(xiàn)實功利主義,力主改變諸侯割據的局面。孟子的哲學思想實際上遭遇了“生不逢時”的悲劇,他始終盼望在統(tǒng)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撫民,建庠教民,然而這種偉大的理想在當時不合實際也沒有辦法實現(xiàn)。

  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大概是比較早也比較成熟的對“君臣”關系,和對統(tǒng)治哲學的表達了!盾髯萤q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在當下也具有非常的借鑒意義。而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過是“人倫之至也”,這也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概括!睹献印芬粫煌凇墩撜Z》語錄體的體裁,而是通過一些系統(tǒng)的文章和行動全方位的向我們展示了孟子的思想,而其思想整體上概括起來就是“仁政”。

  《孟子》中名篇倍出。比如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表達: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爸泼裰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我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fā)展,需要做到優(yōu)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6

  《莊子》一開篇,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莊子就是莊子的名著。莊子的莊子是我國的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愛好學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盡己所能。莊子有一句話:”教育是事業(yè),貴在立人!苯處熞炎晕业膶W生培養(yǎng)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把書教好。這個想法很有道理。教師首先必須熱愛教育事業(yè),要對教育事業(yè)盡心盡力。這樣才能對教育工作產生真摯的感情,才能很好的履行自我的職責。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們教師在從事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作法。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必須遵守教育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做學生的`榜樣,要注意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yǎng)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師的職業(yè)道德還體現(xiàn)在工作效率上。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師應無私地奉獻自我的知識,傳授學生先進的文化,提高工作效率,教育可以是一件普通的事,也可以是一件艱難的事,關鍵看一個老師如何看待。如果只是單調地將自我肚中的知識塞給學生,這就是件簡單的事。如果要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既能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學習,又能懂得思考,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這就是件艱難的事。優(yōu)秀老師能在不一樣的條件下,堅持不懈地研究教學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成就,這是十分不容易的。也為我們新教師樹立了楷模,時刻教育我們不能在工作中只積累經驗,更要邊教邊思考,有所實踐,有所創(chuàng)造。

  培訓內容中,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這部分資料我也有很多感受。到底什么是師德師風?師德,是教師職業(yè)道德、師風,是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師德師風對一個教師異常的重要。因為,教師是學生行動的標桿!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隨令不行!睈蹗従礃I(y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誨人不倦……這些都是師德師風的體現(xiàn)。

  短短的幾天培訓學習,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能是因為學習的時間太短了,所以有的東西不能再用了;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那里是我的的教學前輩,可能以后我就不一定用到這里?墒俏乙幌蛟谂,為我的教學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雖然這里學的不是中專,但我對自我的選擇無怨無悔!

  在此,我要異常感激這段時光以來陪伴著我的學生們。給我無悔的青春!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7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圣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來講解反求諸己的問題。也就是強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問題都要經常做到反躬自問,F(xiàn)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可以說是嚴于律人,寬以待己,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身先士卒,從自我做起。

  孟子,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國之道、交友的標準、理想人格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可能帶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運用到當今時代仍對人們提高修養(yǎng)等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它不會隨歷史而逝去,而會隨著時間發(fā)展不斷地積淀、凝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樣,越陳越香。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8

  我讀完此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我不禁為孟子的智慧而嘆服,我也為孟子的勇氣而慚愧。孟子曾說“不患人之不已矣,而患人之不已矣”這就是他在《孟子》中的最后一句話。他在書中所表現(xiàn)的智慧,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渺小。

  孟子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不僅用超脫的智慧,超凡的方法來教導孩子,而且用一顆真誠的`真心來培養(yǎng)教師。孟子在他的《孟子》中說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就告訴我們:人生如水,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的《孟子》中,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孟子告訴我們要學會學習、學會感恩: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9

  他自幼接受嚴格教育,留下“孟母三遷”這樣廣為人知的故事,他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他被后人尊為亞圣。沒錯,他就是大學者孟子。

  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諸侯之間戰(zhàn)爭以兼并為主,社會的戰(zhàn)亂程度比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了《孟子》這樣閃耀偉大光輝的不朽之作。

  在《孟子》之中,我體會最深的是孟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思想中包含著仁義的思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向我們開啟了一個人性善良的世界,對于仁義禮智,孟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边@不禁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自大而是自卑、自棄,當被別人否定時也自我否定了,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無數優(yōu)點,都有仁義禮智這樣美好的品格,只是這座寶藏還尚未被人發(fā)現(xiàn)而已,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堅強地頂住壓力,堅持挖掘自己的優(yōu)點,那么就是“求則得之”,若是破罐子破摔,恐怕就是“舍則失之”了。在《孟子》首章中,粱惠王問“何以利吾國”,孟子卻說利尚且可以不談,但仁義卻是根本之策,這種仁政的思想是很可貴的,但與梁惠王當時的心情無疑是不相同的。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又有幾人呢?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唐朝也只有高宗、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仁政,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者與其祖宗打下的基礎密不可分,更不用說他任用奸佞、酷吏的事跡了,而整個宋朝幾乎就找不出能施行仁政的皇帝,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宗還算有點仁政的思想罷了,明朝從朱元璋起便是殺人如麻,當其讀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時,更是說出“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的話來,清朝雖有康乾盛世,這背后卻也隱藏著許多文字獄這樣的冤案。

  由此可見,仁政在整個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是得不到統(tǒng)治者廣泛認同的于是孟子的主張不為采納也變成了注定的.悲劇。

  除了仁之外,我還深深體會到了孟子的智慧,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告訴我們既不能“不及”,又不能“過”,這對我們今天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既闡明了不能中途而廢,須堅持到底,善始善終的道理,又告戒人們要把握好“度”,比如馬拉松賽跑,是萬萬不可起跑便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沖出的孟子的名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認為這是孟子智慧最集中的體現(xiàn)。一個人如果好高鶩遠,恐怕一事無成。現(xiàn)實不會總是順如人意的,倘若我們想讓世界因自己而改變,那是絕不可能的只有自身去適應客觀條件,在可能的條件下做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怨天尤人是愚蠢的,真正明智的人即使處于逆境也該有所作為。

  最后,我感覺到的,并為之驚訝的是孟子變通的思想,他并非古板的教條主義,而是具有變通思想的思想家,孟子的學生陳臻問他:“以前在齊國時,齊王送給老師您金錢兩千兩,您不接受,而在宋王、薛君贈予時卻接受了,這接受與不接受總有一次錯了!泵献拥幕卮鹆钊嘶砣婚_朗:“宋王是送我盤纏,而在薛地時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買兵器戒備,我怎能不接受呢?至于齊國,則沒有任何理由,這等于用錢來收買我!逼鋵崯o論什么事情,理論到實踐總要結合具體情況考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也是與中國具體國情想結合嗎?我認為這種思想在當時應該是很先進的了,由此可見孟子的學說為何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了。當淳于他自幼接受嚴格教育,留下“孟母三遷”這樣廣為人知的故事,他曾游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采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他被后人尊為亞圣。沒錯,他就是大學者孟子。

  孟子的“仁”、“智”、變”,是我在古卷墨香之中的最大收獲。我想,對于今人而言,孟子永遠不會過時,他永遠以現(xiàn)在時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人說一本《孟子》一本《管子》便足以管理一家大公司,其實一本《孟子》就夠我們一生做人的了。

  走近孟子,品讀《孟子》,該是做人的起點吧。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0

  《孟子》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上屢見不鮮,他那流傳至今的名言警句婦孺皆知。那時讀起就被他的淺顯易懂的文字所吸引,并折服于他那極富雄辯的口才。于是,找來全著來看,頃刻間,一個偉大先賢矗立在我眼前。

  司馬遷曾給孟子很高的評價,稱其“道既通”,并將他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以流傳后世。東漢的趙歧注解《孟子》時說:孟子一書無所不包,天地萬物、仁義道德、人命禍福,承傳并弘揚了儒家思想,所以他稱孟子為亞圣。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生于戰(zhàn)國,看到天下這么亂,百姓們受苦受難,時代問題太嚴重,就決定要盡力傳播自己的思想,哪怕不能成功,于是他退而著述,和他的'學生完成了充滿光彩的《孟子》一書。

  《孟子》一書共有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他的語言風格干凈有力、滔滔不絕、極富雄辯。他所講的內容多為嚴肅的內容,不過他生動的行文,讓人讀起忍俊不禁。想起個例子: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從莊暴哪里知道齊宣王喜歡音樂,他見到齊宣王后就問:“我聽莊暴說大王愛好音樂,有沒有呢?”齊宣王知道孟子又要講大道理,便“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庇钟幸淮蚊献訉λv了一通仁義的話,齊宣王不耐煩的說:“大哉鹽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泵献又皇怯昧撕喓唵螁蔚囊痪湓捑颓逦墓蠢粘隽她R宣王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

  孟子有淵博的知識和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處在我國學術史上影響至深,并親他的思想對我國的哲學思想的發(fā)展、民族道德觀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繼承了孔子的這個思想,他勸告那些統(tǒng)治階級要對老百姓們實行“仁政”,而這一學說成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的思想,他認為,一個國家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還說過:國君與錯,臣民可以規(guī)勸,規(guī)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他希望“仁政”統(tǒng)一天下,反對兼并戰(zhàn)爭。在經濟上,發(fā)展“仁政”就必須“制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1

  我喜歡國學,認為凡中華之子都需要學習點國學知識,不為名不為利,為的是能達到一種自我修養(yǎng),更或是把其發(fā)揚光大;我喜歡主張推行仁政的孟子,孟子的辯才無懈可擊,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辯才與思想結合起來所產生的氣勢,則為古今罕見。這學期有幸選到蔣老師的《講讀》,這給了我一個更加深刻了解孟子本人,通曉他的人生,感悟他的思想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騶子之屬。

  “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ぁぁぁぁぁで笥^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薄n愈《送王塤秀才序》。我很是同意這個觀點。另外楊時在《龜山集》卷十二“語錄”三中有提到:“《孟子》一部書,只是要正人心,叫人存心養(yǎng)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論事君,則欲君心之非,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直說沖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雖然獨尊儒家思想的時代已經不再,但是儒家文化還在影響著我們,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也好也還是起到一定影響的。

  我們都知道《孟子》全書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從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孟子的使命感,他的社會理想;聽他述說人性,談內;看他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定義的勇敢;感受它的修養(yǎng)······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靶陨普摗笔敲献诱勅松驼務蔚睦碚摳鶕,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人都會覺得孟子說的是“性本善”,事實上孟子說的是人性可以為善,但并非“性本善”。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薄峨x婁下》,人性之所以成立,區(qū)別于動物而言,人有同情心,但是人性很復雜,包攬了不同的層面。認為“性本善”的人夸大了“惻隱之心”的主觀能動性,想與行動往往是不能一致的,未必人人都會付出行動,未必人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會付諸行動。“性本善”事實上也是一個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情感能力,我們不能將人性簡單化。我覺得“性本善”要自幼培養(yǎng),推己及人,從小到大,如果人人都向善,那么世界就是“善”的了。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彼麖臍v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本魅缬写筮^,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并戰(zhàn)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zhàn)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于天下。

  孟子的成功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思想,也在于他教會人們的智慧。他教人們學會“內省”,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他教人們“與人為善”,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服人者,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凰步倘藗儭坝赂摇。他所說的的勇敢并不是我們常人所想的一般的魯莽的勇敢,孟子之所謂勇敢者更多是在于自己戰(zhàn)勝自己。自己的內心才是自己真正的敵人,真正的`勇,是心志的堅定,自我的認定,就是康德所說的“絕對命令”。傅雷也說:“在你戰(zhàn)勝外來的敵人之前,必得先戰(zhàn)勝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消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他還教人們要孝道,要忠厚······

  轉眼間一個學期的學習就要過去了,在這個課堂上我學會了很多沒也有很多感慨、感悟,雖然我對孟子的理解還不是很深,解析的還是不夠透徹,我需要學習的還很多。我想對于國學,對于孟子的學習我是不會停止的,同時也感謝蔣老師這學期精彩,透徹的課程講解。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2

  暑假里通過讀孟子,寫孟子,我廣泛涉獵了與孟子相關的資料如《史記》,《中國哲學簡史》,對孟子的了解更深入和全面。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他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我們讀讀寫寫的孟子四章都從治國和做人兩個方面都提現(xiàn)了這種思想。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tài),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有一顆仁義之心對學生太重要了。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zhàn)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tǒng)一天下。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tǒng)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這種精神難能可貴,非常人能做的。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fā)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既使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天不會把所有的好事都加在一個人身上,一切順其自然,隨緣就好。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也就是說我們要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貪多無厭終究會一事無成,甚至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有舍才有得,學會放下,才拿得起。

  “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這更是我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所要傳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只有做到這些才是一個道德高尚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活著,就是一場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一張能言的嘴上,而在一顆向善的心里。人生之光,是一顆寬容的心;歲月之好,是一份隨緣的愛。懂得,才會不怨、不恨、不燥。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愿我們不忘初心!厚德載物!德行天下!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3

  孟子的理想人格體現(xiàn)于“大丈夫”,““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訉ⅰ案毁F”、“貧賤”、“威武”作為考核人格的三種標準,“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別對應仁、禮、義三種道德規(guī)范。對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養(yǎng)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人心修養(yǎng),是面對外界的誘惑、權勢仍然能夠遵從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是一種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認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義者”:“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眻猿肿约旱牡懒x和做人的原則,不害怕死亡,不茍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無疑對后世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當今物欲橫流、隨波逐流、詰曲媚俗的時代,尚且不說“舍身取義”,僅說保有“浩然之氣”,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心魔,仇恨、貪念、怨念等產生、縈繞或藏匿在我們的內心,盡管很多時候我們不承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著。俗話說,心是一塊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們自己,面對心魔,面對善與惡的抉擇,我們首先應該放空自己,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清楚的了解。誠然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的干擾、困惑和阻礙,但是最終的定力還是要看清楚自己。現(xiàn)在討論一個重要的話題就在于我們能否遵從自己的內心,大家眾說紛紜,可能即便高談遵從內心,一面又不得不順從顯示,向世俗低頭。就我看來,我認為與遵從內心相比,說服內心是一個更加困難的事情。面對旁人的冷言冷語,朋友們的腰纏萬貫,自己如何說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氣”,堅守內心的修為。舉我自己的例子,從小到大,我的夢想都是當老師,后來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圍同學一個個轉行做了金融,流連于各種社交產所,結識很多所謂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開始思考我到底應不應該走學術道路,應不應該讀博士。大三我糾結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選擇了隨波逐流,開始咨詢證券實習,學會認識更多的人,備考各種各樣的證件,但是一點也不快樂,即便是實習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沒有一點動力去做得更加完美。進入研究生的頭兩個月我繼續(xù)著這樣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應該繼續(xù)堅持我自己的夢想,做學術,當老師。選擇正確與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時候會不會后悔,我想繼續(xù)深造,想要出國見識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開一家面館,這就是我內心永遠不變的定力。認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職等,跟著老師好好做研究,我想說這兩個月我過得很快樂,這才是我內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來,或許我們不必要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看得過于宏大,過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從切合實際的認識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認清自己是保持內心修養(yǎng)的基礎;靜坐、冥想、內觀、內醒,養(yǎng)浩然之氣。在我們真正沉淀下來之后,“富貴”、“貧賤”、“威武”不足以改變、扭曲我們的心性。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4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后代最為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因為擔心絕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懊献永^孔子之后對儒學的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猶)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彼踔猎O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jiān)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后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边@里他把無后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為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為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后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5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jié)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fā)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fā)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典句子,但現(xiàn)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tài)不自然的產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 16

  前幾天,我們學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時,好天氣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團結。所以攻心為上,招攬民心。

  孟子是儒家學派大師,名軻,字子輿,人稱“亞圣”,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張施仁政,講王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就做到了這一點,打仗時,所到之處毫發(fā)無傷,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稱帝,就連臨死時還念念不忘“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說明劉備是個仁政的好主公。

  現(xiàn)在,我們也要學會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應該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與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與人為敵,擴充人緣,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小的時候,外公經常和我面對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給我讀著經典,如:《桃花源記》、《岳陽樓記》等;我長大點了以后,爸爸、媽媽便開始讓我讀著帶有拼音的詩詞,并背;上了小學,老師讓我們讀《孟子》。經典詩文,處處都在我們的身邊,老師會讓我們學習、掌握、運用經典詩文。在學習中,經典和我們形影不離,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是它讓我們掌握更多知識,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學習孟子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孟子大學學習的心得體會06-12

《孟子》學習心得06-27

學習孟子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04-06

讀《孟子》心得體會07-24

孟子的名言12-12

《孟子》經典名句07-05

孟子經典名句10-18

《孟子》教學反思08-23

孟子相關簡介09-14

孟子的教育思想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