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厘米和米
第一課時: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1、使學生經(jīng)歷操作活動,觀察體會線段產(chǎn)生的全過程。
2、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線段的特征。
3、學生能與已有的知識相貫通,會數(shù)線段。會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線段,會使用不同的工具畫線段。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動手操作能力,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緒,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知識。
教學重點:感受線段的產(chǎn)生,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在實際的操作中體會線段的產(chǎn)生,體會線段與直線的關(guān)系,理解線段只是直線的一部分。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交流,引進新課。
1、小朋友,你們喜歡念兒歌嗎?誰愿意念給大家聽聽?今天老師也帶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喜歡嗎?一起大聲念念看。
2、仔細觀察兒歌里的兩行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線是什么樣子的?能把它變直嗎?試試看。(學生操作)
3、師:把線拉直,這兩手間的一段在數(shù)學上還有個名字呢,你們知道叫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線段。(板書:認識線段)
二、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師根據(jù)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zhuǎn))它變了,現(xiàn)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jié)過渡.
三、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shù)學書)你能在數(shù)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shù)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五、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shù)一數(shù),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jié)。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diào),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8、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六、總結(jié)
今天學到了什么?線段有哪些特點?
第二課時:學畫、量線段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學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學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師: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線段,懂得了線段有長有短之分。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
板書:學畫、量線段
師:請大家猜猜:要量、畫線段應該用到什么工具?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刻度尺”。
教師檢查全班同學是否準備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
1、學習量物體的長度。
(1)觀察、初步感知。
出示課本第51頁例題“量一量”的教學情境圖。
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說一說( 。├飸钍裁磾(shù),然后教師強調(diào):
A、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這個物體的一端要對準“0刻度線”。
B、看物體的另一端對準哪一條刻度線,如鉛筆刀的另一端對準刻度線“7”,所以,這只鉛筆刀長是7厘米,圖中的線段是5厘米。
(2)演示,直觀感知。
為了讓學生看得清楚,教師可在黑板上示范,讓學生詳細了解測量鉛筆刀的長和線段的長的過程。
(3)操作、親自體驗。
讓學生量一量自己數(shù)學課本和長度。
2、學習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1)觀察,初步感知。
出示課本第51頁例題的“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教學情境圖。
先讓學生認識觀察上圖,再讓學生議一議:畫指定長度的線段要注意什么?
小組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從尺的刻度‘0’開始畫起,畫到刻度‘4’的地方。
(2)演示,直觀感知。
為了學生看更清楚,教師可演示。
師強調(diào):在畫線段時,一定要在線段的兩端表示出端點。
(3)操作,親身體驗。
讓學生畫一條長6厘米的線段,畫完后與同桌的同學互相看一看,教師巡視,及時了解學生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畫完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1頁“想想做做”中的第1~3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題中測量方法的正誤,從而掌握正確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量一量,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指出:今后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邊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時,就可以用“大約”來表明長度。
四、全課總結(jié)
師: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學到這些知識的?
第三課時: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2、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學會用直尺畫定長線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什么是線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課。
(1)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課桌的寬。
提問:你們覺得這條邊有多長?
現(xiàn)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問:想一想為什么他們說的數(shù)不同?
(3)小結(jié):為了更加準確,我們在一般情況下用尺子來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體的長度,首先要認識尺上的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較小的長度單位“厘米”。
說明了:量比較短的東西,可以用厘米做單位。
2、認識厘米
(1)觀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訴學生:
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個一個的刻度叫刻度線,刻度線的數(shù)字表示所對應的刻度長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數(shù)字寫著“0”,說明刻度由此開始,從0到1是1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每個這么長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兒?
B、0到1的長度是幾厘米?1到2是幾厘米?3到4呢?從刻度0到5這么長是幾厘米?從0到10呢?
(3)請學生用食指、拇指比劃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長。
(4)請每位學生觀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長,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長度。
3、找一找。
讓學生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51~52頁“想想做做”第1~6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共同核對。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題。
做題時,可利用已有的各種表象作為參照來估計,估計的長度與實際長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學生的估計。
6、“想想做做”第6題。
讓學生畫一條7厘米長的線段,畫完后,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對方所畫的線段的長。
第四課時:認識米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量比較短、小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厘米作單位,但要量教室、操場這些大的物體,還用厘米作單位,這就太麻煩了,這時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米。(板書課題)
二、新授
1、認識長度單位“米”。
說明:在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通常用米做單位。
(1)出示米尺。
介紹:這就是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
(2)請學生將一米長的繩子去量一量課桌的長、自己的身高以及鉛筆的長度,進一步加深1米的實際長度。
(3)出示米尺,觀察刻度。
A、數(shù)一數(shù)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問:1米是多少厘米?
C、說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學生齊讀兩遍。
2、教學課本第53頁“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第1題。
(2)請學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長,注意在量的時候:應從物體的端點開始,一直量到另一個端點,尺子要擺平,這樣才能量出長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長。
(4)出示“試一試”第2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A、先請學生估計它們的長度是多少米。
B、再請學生量一量,檢查自己所估計的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請學生張開雙臂,比劃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填寫。
(2)集體訂正,對于有錯的題目與實際事物相聯(lián)系說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1)學生填寫,提醒:看清單位名稱。
(2)集體訂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分小組分別完成下面的活動。
(2)提醒注意測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1)口答,并說明原因,
(2)提問:如果這輛車高5米,能通過嗎?為什么?如果一座橋高3米,而一艘輪船高4米,能順利通過嗎?為什么?
四、總結(jié)
今天認識了什么長度單位?它有多長?用雙手比劃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用米做單位。
2、實踐活動:量一量
教學目標
通過對常用尺的認識到以及一系列的測量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初步感知長方形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認識尺
1、請學生來介紹一下自己在課前準備的一種尺。
2、著重介紹學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用學生尺量
1、用學生尺量一量一張長方形紙。
(1)學生用學生尺量一量長方形紙,并填在書上。
提醒:在量時應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饋測量的數(shù)據(jù)。
(3)組織討論:通過測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
(4)小結(jié)。
2、將這張長方形紙任意折一次,再打開,用學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約長多少厘米。
學生量后,匯報各自測量的結(jié)果。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怎樣折,折痕最長?大約是多少厘米?
3、想一想,這么一張長方形紙,如果用米尺或卷尺來量方便嗎?為什么?
說明:根據(jù)所要測量的物體的大小,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三、用各種尺量
1、提問:如果要量一量一拃有多長,你覺得用什么尺來量?如果要量一步、一庹呢?
2、學生們分組合作測量,匯報測量方法的結(jié)果。
3、介紹:根據(jù)所測量的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長度,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
4、組織學生估測一下數(shù)學書的長是多少?先請學生一拃一拃地量,再說出估測的結(jié)果。
四、想辦法量
1、學校的籃球場很大,如果要測量出它的長,你覺得用哪種尺量比較好?為什么?
2、如果給你一根3米長的繩子,你會用繩子量籃球場的長嗎?
小組討論:具體的測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場上去實地測量,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評選出最佳測量方案。
3、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就量出球架的高?
4、運用所學的知識、認識的測量工具,還可以量出球場上的哪些線段的長度?
學生測量后說說所選用的工具、所測量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