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教材第7頁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長度單位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
從呈現(xiàn)形式來說,教材仍然以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反思與回顧三個步驟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其中,在分析與解答環(huán)節(jié),特別突出了判斷(估測)的方法,即運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如一拃的長度、身高等)去比較或推測,既有方法上的引領,又有測量思想的滲透。回顧與反思環(huán)節(jié),則是以學生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標準,回到情境中對解答的結論進行檢驗。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都突出了用長度表象解決問題,使學生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學情分析】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于學生只認識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
雖然旗桿、課桌、小鳥、籃球場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們的長度,也就是說我們應高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運用單位和數(shù)據(jù)相結合及借助參照物的方法,恰當選擇長度單位。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觀念。
3.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單位和數(shù)據(jù)相結合的判斷方法。
難點:學會借助參照物進行判斷。
【教學準備】
課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會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
↓ ↓
鞏固應用→通過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
↓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1.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長。
2.播放課件:長頸鹿與小羊比本領的動畫片。
師:在長頸鹿和小羊比本領時,為什么長頸鹿贏了?
生:因為長頸鹿長得高。
師: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還是5米?由此引入新課。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課件出示高大的長頸鹿圖片。
師:你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見過長頸鹿嗎?在哪里見過?
生:在動物園里見過。
師:聯(lián)系實際想一想,你和長頸鹿相比,誰高?
生:長頸鹿比我高。
2.議一議。
提出問題:長頸鹿高5厘米還是5米?
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手勢比劃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長,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注意發(fā)現(xiàn)有代表性的觀點,為向全班匯報作準備。
3.說一說。
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5厘米就是5個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寬量5次的長度,這跟我的中指的長度差不多,長頸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覺得長頸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從0到5的長度就是5厘米。
這太短了,還沒有長頸鹿的耳朵長,所以我覺得長頸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開雙臂,兩手之間的距離大約1米,還沒有長頸鹿的脖子長,我覺得長頸鹿有好幾個1米,應該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還沒有長頸鹿的腳高,所以長頸鹿應該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長頸鹿一樣高,所以長頸鹿是5米高。
……
【鞏固應用】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選擇合適的長度,在括號里畫“√”。
(1) 黑板長:①3厘米 ( 。3米 ( 。
(2) 橡皮長:①2厘米 ( )②2米 ( 。
(3) 大樹高:①10厘米 ( 。10米 ( )
學生自己辨別以上物體的長度,教師及時反饋。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橡皮長2厘米 長頸鹿高5米
大樹高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