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格局下的法學-管窺十種法學著作的演講稿
在2000年剛剛結(jié)束之際,作為一個對法學感興趣的讀者,我不禁想要翻檢一下去年所出版的法學著作,整理出一部分,以便將其與過去的世紀一并存入我的記憶檔案。去年的法律出版業(yè)空前繁榮,法學著作之豐頗有令人目不暇接之勢,由此所帶來的后果之一是,即便純從自己主觀偏好出發(fā),要從浩若煙海的法學出版物中選出我視之為具學術(shù)代表性的作品亦非易事,但是既然選擇結(jié)果是代表我的個人私見,我也就不避“過度詮釋”之嫌,從中選出十種著作略加介紹。
面對現(xiàn)狀,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我國法學研究正日益走向多元。但是真正自覺地走向邊緣也許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更強的獨立意識。舒國瀅教授的《在法律的邊緣》(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首先吸引我的,正是其書名。與其他法學研究取向不同,該書內(nèi)容似乎并無太多直接通常所謂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具體內(nèi)容尚在其次,更能充實其意蘊的也許是其滲透于字里行間的一種“邊緣精神”。在全書三十余篇或長或短的典雅而富有韻律之美的文字中,舒先生以其追求智慧的執(zhí)著與沖淡從容的敘述,給我們帶來一股遠離塵世喧囂的飄逸之風。
如果說舒先生的文字給人以“潤含春雨”之感,那么,我傾向于以“干裂秋風”來形容許章潤先生。許先生稱其收集在《說法活法立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的文字皆為“發(fā)憤之作”;“發(fā)于困惑不安,憤激、喟然于世道人心、天命大化”。許先生具不俗的西學素養(yǎng),但他似乎更愿意將其學術(shù)之根扎于中國。全書各文以“人生與人心”這一梁漱溟式的追問為共通主旨,既飽含“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孤寂,又不乏“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闊。
許先生著意于接引前人智慧的旨趣使我想起民國先賢。梁啟超先生并不以“法學家”之名為后人所知,因此應該感謝范忠信教授告訴我們:“梁啟超對中國近代法學的貢獻,不在沈家本之下。”(《梁啟超法學文集》),我不得不承認,梁先生通過這些文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學問見識是令后輩如我者汗顏不己。其實這一尷尬豈止在理論法學上存在,曾為民國民法典起草人的史尚寬先生的《民法總論》(張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亦不失為二十世紀中國法學的經(jīng)典。該書作為史先生“民法全書”的壓軸之作,以其論證嚴密、資料詳實而享有盛譽,即便是時至今日,它仍然是民法學研習者無法繞過的'界碑。
學術(shù)批評對于學術(shù)發(fā)展的價值已無須多說,多元的格局自離不開自由批評意識的養(yǎng)成。嚴肅的學術(shù)批評往往因其“不講情面”而令人卻步,然而惟其如此,徐忠明先生的書評文集《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才更顯出其分量。且不論評論質(zhì)量如何(事實上我以為其中大部分皆屬上乘),單就該書所呈現(xiàn)的學術(shù)性、嚴肅性而言便已值得佩服。通過閱讀書中文字,我不僅獲得了解讀他人著作的有益指導,亦領(lǐng)略到了作者“通過批評而思考”的學術(shù)風景。
中國法學家整體上面臨著可資利用的學術(shù)積累太少的尷尬,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長時期以來我國法學研究水平一直未取得太大的突破。但是,通過近幾年學界的共同努力,堅冰已逐漸消融,尤其是從2000年出版的法學著作來看,我國一些法學家已初步顯示出其頗為深厚的法學功力與獨立的人文精神。對照西方法學所取得的成就,結(jié)合相應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也許可以認為:法學的真正繁榮需要以多元的社會格局為依托。
【多元格局下的法學-管窺十種法學著作的演講稿】相關(guān)文章:
法學簡歷模板03-29
法學實習報告05-26
法學實習日記04-11
法學作業(yè)答案06-26
政法學院法學專業(yè)實習報告06-11
法學應聘簡歷模板03-24
法學實習報告模板11-18
拼音拼法學習08-03
法學實習報告范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