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六個矮兒子》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文《六個矮兒子》教案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內(nèi)容:
新課程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4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故事內(nèi)容與角色行為,結(jié)合故事情節(jié)理解“搬”、“肥肥壯壯”等詞匯。
2、體驗勞動的幸福與快樂,感受故事所蘊含的幽默感。
3、能夠根據(jù)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大膽在集體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用判斷、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兒子不同的生活方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用判斷、推理的方法知道矮兒子不同的生活方式,體驗勞動的幸福與快樂,懂得長大后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經(jīng)過兩年多學期的學習,能夠借助拼音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的梗概。特別是有關(guān)童話故事,更能吸引學生!读鶄矮兒子》是一篇語言幽默、寓意深刻、充滿快樂與幸福感的兒童文學作品。通過對6個矮兒子靠自己雙手獲得幸福生活的描寫,頌揚了他們不畏困難、勤勞能干、愛動腦筋的優(yōu)良品德。故事以對話貫穿始終,將6個矮兒子賴以生活的動植物以幾只“腳”出現(xiàn),極富幽默感與趣味性.易感染吸引學生在欣賞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同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藝術(shù)中各種美好的事物,不斷積聚積極健康的情感,促使其行為趨向真、善、美。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豐富學生有關(guān)動植物特征與成人勞動方式的經(jīng)驗
教學設計:
一、設置問題、引出課題
有一對老爺爺、老奶奶,他們有6個長得很矮很矮的兒子,一直靠老爺爺、老奶奶養(yǎng)活著,現(xiàn)在老爺爺、老奶奶年紀大了,不能勞動了,6個矮兒子靠什么生活呢?(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替6個矮兒子想了那么多辦法,6個矮兒子到底靠什么生活呢?(引出課題,齊讀課題)
二、聽錄音,初步感知
學生聽課文錄音,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提問:(一)6個矮兒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二)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根據(jù)矮兒子的勞動特點,說出“8只腳”、“6只腳”、“4只腳”、“2只腳”、“1只腳”、“沒有腳”所代表的6種事物,感受故事所蘊含的幽默感。)
過渡:小朋友真聰明,6個矮兒子沒有直接說出他們的名稱,你們卻能聽得出來,那么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6個矮兒子到底又是怎樣靠這些東西生活的?讓我們走進故事。
三、讀通課文,了解內(nèi)容
。ㄒ唬、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二)、檢查讀書情況:
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學生評議。
(三)、討論交流。
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四、爭當“六個兒子”,深入感悟
小朋友,你們喜歡這六個兒子嗎?愿意演演他們的故事嗎?讓我們進入夢想劇場環(huán)節(jié)。
。ㄒ唬┬〗M合作
要求: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兒子的故事表演,可以自由組合表演,可以個人表演。
。ǘ┙涣鲄R報表演
在表演中,老師以采訪的方式詢問學生他們勞動的感受,適時通過提問重點引導學生理解6個矮兒子是怎樣勞動的.,感受他們勞動的辛苦與快樂
1、6個矮兒子離開爸爸、媽媽時是怎樣說的?
2、大兒子是什么時候去捉“八只腳”的?
3、二兒子是怎樣照料“六只腳”的?(理解詞“搬”,并用動作表現(xiàn))
4、三兒子飼養(yǎng)的“四只腳”長得怎樣?為什么會肥肥壯壯?(理解詞匯“肥肥壯壯”)
5、五兒子要在漂亮的草房上鋪上馬糞,他嫌臟了嗎?
6、六兒子飼養(yǎng)“沒有腳”是怎樣做的?看著“沒有腳”在水里游來游去,他心里是怎樣想的?
7、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體驗6個矮兒子勞動的快樂及老爺爺老奶奶欣慰、喜悅的心情。
A、為什么老爺爺老奶奶說6個矮兒子是聰明勤勞的好兒子?
B、你喜歡6個矮兒子嗎?為什么?
8、小結(jié)
小朋友,六個矮兒子用六種方法能過上好日子,其實用的同一種方法,那就是聰明勤勞,人們只有靠聰明的大腦,勤勞的雙手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讓我們憑我們的聰明勤勞,去描繪了一幅幅未來五彩繽紛的藍圖吧!
五、拓展練習
。1)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6個矮兒子今后的勞動故事。
。2)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說一說,再寫一寫。
板書:
4
六個矮兒子
聰明
勤勞
【課文《六個矮兒子》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課文《六個矮兒子》教案范文06-30
課文《六個矮兒子》說課稿范文01-05
課文《六個矮兒子》說課稿范文01-06
六個矮兒子教案03-19
《六個矮兒子》教案03-03
六個矮兒子教案范文04-20
大班語言《六個矮兒子》教案06-21
《六個矮兒子》說課稿07-10
六個矮兒子教學設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