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中考知識點總結
語文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初三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后階段。如何充分利用好這個關鍵時期,幫助學生獲取足夠的語文知識來從容面對中考,是廣大語文教師非常關心的話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初三語文中考知識點總結,歡迎參考閱讀!
初三語文中考知識點總結 1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xiàn)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lián)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jié)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jié)四部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體環(huán)境
十六、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十八、論據(jù)分類為: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jù)、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diào);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diào)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diào),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diào)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diào)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xiàn)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規(guī)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nèi)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基本文體知識匯總
1.文章體裁?此文是一篇 。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
3.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文章內(nèi)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xiàn)了(贊美了、揭示了)……。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fā)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號內(nèi))。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fā)展先后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fā)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diào),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jié)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略)
11.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詞語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yōu)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jié)奏感強。(注: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2.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夸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jié)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3.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jié)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diào)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
(8)反問:態(tài)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注: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lián)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lián)系上下文再解釋。
16.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后文作鋪墊
17.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fā)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9.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fā)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fā)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種類:
(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tài)描寫(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10)環(huán)境描寫(11)細節(jié)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揭示文章主題。
21.散文特點?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種類?
(1)敘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說種類?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
24.小說三要素?
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
25.環(huán)境的種類及作用?
(1)自然環(huán)境
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托人物的心情。
(2)社會環(huán)境
交代事件發(fā)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征,襯托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揭示文章主題。
26.情節(jié)由哪幾部分構成?
(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
27.續(xù)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規(guī)律續(xù)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議論文閱讀技巧一論點(證明什么)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一般是用判斷句的形式表達的。
1.中心論點1個(統(tǒng)帥分論點)
、琶鞔_:
分論點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購奈恢蒙险遥孩駱祟};Ⅱ開篇;Ⅲ中間;Ⅳ結尾。
、诜治鑫恼碌恼摀(jù)。(可用于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壅浄(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2.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①擺事實講道理后歸結論點;
、陂_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坩槍ι钪写嬖诘默F(xiàn)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軘⑹鲎髡叩囊欢谓(jīng)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后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論據(jù)(用什么證明)
⑴論據(jù)的類型:①事實論據(jù)(舉例后要總結,概述論據(jù)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jù)(引用名言要分析)。
、普摀(jù)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谴涡虬才(照應論點);
、扰袛嗾摀(jù)能否證明論點;
、裳a充論據(jù)(要能證明論點)。
三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倥e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jù)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jù)議論
、蹖Ρ日撟C(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喻證法(比喻)
、品治稣撟C過程
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谡擖c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lián)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钦撟C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chǎn)生誤解)
、确治稣撟C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議論文的結構
、乓话阈问剑孩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祁愋
、俨⒘惺剑孩窨偡挚;Ⅱ總分;Ⅲ分總。
、谶f進式。
五議論文的語言
、艊烂(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粕鷦(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窃~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lián)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六駁論文的閱讀
、抛髡咭g的錯誤觀點是什么?
、谱髡呤窃鯓舆M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jù);
、怯纱,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么?中考說明文閱讀指導一、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一)、把握說明對象,分清說明對象是事物還是事理。
明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標志。
(二)、為了說明事物特征或說明事理,需要采用恰當?shù)恼莆諑追N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類別:使說明的內(nèi)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xiàn)象。
2.下定義:使讀者對概念有確切的了解。
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4.舉例子:可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獲得具體認識。
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數(shù)字:可以準確地說明事物。
7.配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的事物。
8.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nèi)容更具體、更充實。
(三)、說明要有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jù)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四)、說明文的閱讀還要注意結構。
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概說)——分(具體)”式、“總——分——總”式、“分——總”式、并列式、遞進式等。
(五)、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
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由于說明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蚋爬ā⒒蚓唧w、或簡潔、或豐腴、或精練、或詳盡;或平易樸實,或幽默風趣?傊痪幸桓。
初三語文中考知識點總結 2
1、縮句:滿足壓縮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擾項。
縮句順口溜:
“的”前“地”前“得”字后,形容限制去個夠。數(shù)量出現(xiàn)莫放過,介賓來了也殺頭。
2、修辭手法作用類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夸張: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梢砸鹭S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對偶:它是一對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jié)整齊勻稱、節(jié)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nèi)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排比: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設問: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fā)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diào)作用
擬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
反復:由二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反復
作用:主要起強調(diào)作用
★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答題方式: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 ,表達了情感。
排比:表現(xiàn)了 ,抒發(fā)了 ,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反復,夸張:突出了(強調(diào)了) (的情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點明何種表現(xiàn)手法 (2). 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此句運用了……從而生動形象表現(xiàn)了……表達了…… 這一句采用了… …的修辭手法, …....(作用)論述了… …(內(nèi)容)。
3、圖表徽標:看懂圖畫,對圖畫的畫面和文字分析比較、用簡潔的文字表述,并一定要挖掘其深層含義。
綜合性學習
課標要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命題趨勢:有并入“知識積累與運用”和“現(xiàn)代文閱讀”中的趨勢,答題思路、解題技巧不變。
常用題型:
1、活動類:根據(jù)活動主題設計活動宣傳口號、活動步驟等。
對策:語言表述要簡潔。主題詞要簡明、準確、生動;活動過程或計劃要點表述要清楚,目的要明確,過程和計劃要分項列出。
2、提取、概括信息、擬寫標題類
對策:篩選重點詞語組成一句話,形成自己的觀點。思考材料的共性,找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標題
要點概括:
A.摘引文中原句作為答案。
B.選取文中重要詞語語句組合成答案
C.劃分相關內(nèi)容層次,一般有幾個層次就有幾個要點。
3、口語交際語言運用類 結合情境,簡明、連貫、得體地完成交際任務。
對策:要有說服力和條理性,注意謙語和敬語的使用。
4、語言積累類:
對策:積累古詩文、現(xiàn)代詩文、俗語、諺語、名言警句、文學文化常識,山川名勝、風土人情。特別是時代性、地域性較強的綜合性知識表述。
5、感悟啟示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悟和體驗,不能局限于一方面,可以多角度,正反兩方面回答。語言精煉,表意準確,抓住關鍵。一般用第一人稱作答。
初三語文中考知識點總結 3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習。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6.當
(1)面對,對著。例: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2)在某個時候或某個地方。例:當余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
(3)應當。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方
(1)指面積。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處所。例:有朋自遠方來(《論語。學而》)
(3)當……時。例:方其遠出海門(《觀潮》)
(4)將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國
(1)國防。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國家。例: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zhàn)》)
(3)國都,京城。例: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惠子相梁》)
(4)國事。例: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5)地勢。例:國險而民附(《隆中對》)
9.會
(1)適逢。例: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
(2)體會,領會。例: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3)匯集。例: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4)定將。例: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會當凌絕頂(《望岳》)
10.見
(1)看見。例:清澈見底(《滿井游記》)/見漁人(《桃花源記》)
(2)拜見。例:徐庶見先主(《隆中對》)/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3)接見。例:將軍豈愿見之乎(《隆中對》)
(4)了解。例:見往事耳(《孫權勸學》)
(5)認識。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孫權勸學》)
(6)xiàn,引見。例: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11.將
(1)將要。例:將以攻宋(《公輸》)/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2)帶兵。例: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3)帶兵的人,將領。例: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帶領。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6)拿。例: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
(7)和,與,同。例:暫伴月將影(《月下獨酌》)
12.盡
(1)全部取得。例:利盡南海(《隆中對》)
(2)盡興。例:造飲輒盡(《五柳先生傳》)
(3)盡頭,到頭。例:林盡水源(《桃花源記》)
(4)窮盡。例: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觀潮》)
(5)完,沒有了。例: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6)全,這里作動詞,“吃盡”。例: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13.文
(1)文章。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記》)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傷仲永》)
(4)刺花紋,畫著文采。例:皆披發(fā)文身(《觀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2)同“智”,聰明,智慧。例: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謂知類(《公輸》)
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5)識別,認識。例: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6)覺得,感覺。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二、常用虛詞
知識點總結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七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常用虛詞例釋
1.但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谶B詞:用在復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折?勺g為“但是”“不過”“只是”等。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①代詞:相當于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谶B詞:A.表示遞進,相當于“而且”“并且”。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B.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C.表示順承,相當于“然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D.表修飾,相當于“地”。例: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E.表并列,相當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語氣詞:A.表示肯定、判斷語氣,相當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為學》)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诟痹~: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于“啊”“呀”。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于“吧”。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谥~: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jié),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蓮說》)
、劢樵~: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蔽釃L疑乎是。(《捕蛇者說》)
6.或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岳陽樓記》)
7.乃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诟痹~: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fā)生、出現(xiàn)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8.其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诟痹~: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編者注)
9.且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出現(xiàn)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將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谶B詞: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連詞:A.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11.遂副詞:A.表示結果,可譯為“終于”“結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出現(xiàn),可譯為“已”“已經(jīng)”等。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醉翁亭記》)
14.以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出現(xiàn)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谶B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果,可譯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15.矣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矣。(《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
三、多音字
知識點總結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幾種用法讀音有區(qū)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這種類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異讀”,約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對這類多音字,我們應該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加以辨析、記憶。如“將”:jiāng(可作動詞或副詞等),動詞可作“帶領”解,副詞可作“將要”解;jiàng(名詞),作“將帥”或“大將”解;qiāng(動詞),作“愿”“請求”講,如“將子無怒”(請你別生氣)。
2.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qū)別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單用,薄餅、薄紙;bó,一般用于合成詞,薄禮、厚古薄今;bò,薄荷(專有名詞)。
3.語體不同,讀音不同,讀音有區(qū)別語體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口語和書面語等。如“給”:口語讀gěi;書面語讀jǐ,給予、給養(yǎng)。
4.方言詞匯的存在造成多音。這類多音字比較少,僅限于部分地區(qū)。如“忒”:tè,差忒(差錯之意);tuī(方言),風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續(xù)使用到現(xiàn)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此部分詳見第二節(jié)“異讀字”。)
常見多音字例釋
行xíng
、傩凶呷诵,必有我?guī)熝?《論語。述而》)
②運動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háng
、俾纷癖宋⑿(《詩經(jīng)。七月》)
、谛辛续x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漢樂府。雞鳴》)
、酃糯婈牼幹,二十五人為一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難nán困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nàn患難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數(shù)shǔ ①動詞,計算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②數(shù)落,列舉罪狀晏子請數(shù)其罪(《貞觀政要。納諫第五》)
shù作數(shù)詞用,譯為“幾”騎千余,卒數(shù)萬(《陳涉世家》)
shuò副詞,屢次,多次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為wéi①制,造,做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公輸》)
②充當,當作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③擔任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④是中軒敞者為艙(《核舟記》)
、莘Q為,叫做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拗瑢懝蕿橹f,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⑦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唷把伞迸c“為”合用,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wèi①介詞,為,給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②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蹫榇嗽笧槭邪榜R,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苓B詞,因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騎qí動詞,騎馬其子好騎(《塞翁失馬》)
jì名詞,一人一馬叫一騎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少shǎo①名詞,少數(shù)人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
②不多閑靜少言,不慕榮利(《五柳先生傳》)
、凵晕①e客意少舒(《口技》)
、苌贂r,一會兒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shào①年輕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小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陳涉世家》)
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陌上!)
②相善,交好外結好孫權(《隆中對》)
hào愛好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舍shě舍棄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shè房屋又漸如高舍(《山市》)
號háo大聲喊叫八月秋高風怒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大聲哭號呼而轉徙(《捕蛇者說》)
hào ①國號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诜Q號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命令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陳涉世家》)
間jiān ①中間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晏子春秋》)
、诒矸课莸牧吭~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jiàn ①暗地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趨⑴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③夾雜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茈x間趙王信秦之間(《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異讀字
知識點總結
異讀字是一種特有的讀音現(xiàn)象,它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而表示的意義相同的字。文言文異讀字有三種情況:破音異讀、通假異讀和古音異讀。
破音異讀,又叫“讀破”。它是采用改變漢字通常讀音的方法來表示該字詞性和意義的改變。如:天雨墻壞。(《智子疑鄰》)句中沒有謂語動詞,因此“雨”轉化為動詞。所以,在習慣上把它讀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詞的“雨”(yǔ)的區(qū)別。
所謂通假異讀,是指在通假現(xiàn)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讀音去讀。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這里的“說”是“悅”的通假字,因此,就應該讀成它的本字“悅”(yuè),而不能再讀shuō音了。
所謂古音異讀,是指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稱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專有,就有了固定性,從而保留發(fā)古音。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木蘭詩》)此句中“可汗”是對我國古代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能讀為“kěhàn”。
異讀字例釋
信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使者”等意,讀xìn.例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有時假借為“伸展”“伸張”之意,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食其在用于人名時,“食”讀yì,“其”讀jī。例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房古同“旁”,讀páng,用于“阿房宮”。例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葫蘆僧判斷葫蘆案》)
王作名詞,表示“帝王”“諸侯王”等意時,讀wáng.例
胡不見我于王?(《公輸》)
當其用作動詞,表示“成就王業(yè)”等意時,讀wàng.例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度作名詞,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意時,讀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
臭作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亂》)
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例
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
乘作動詞,在表示“駕”“坐”“趁”等意時,讀chéng.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贈汪倫》)
在表示“車輛”或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例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讀表示“誦讀”等意時,讀dú。例: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的意思時,讀dòu.例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泛在表示“漂浮”“廣泛”“浮行”等意思時,讀fàn.例: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時,讀fěng.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創(chuàng)當表示“始造”“首創(chuàng)”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在表示“創(chuàng)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例:夫身中大創(chuàng)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罷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例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當表示“疲勞困乏”之意時,同“!保x作pí。例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出師表》)(注:教材中“罷敝”寫作“疲弊”)
女表示“女性”“女兒”的意思時,讀nǚ。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作人稱代詞時,則同“汝”,讀作rǔ。例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降動詞,在表示“降落”“降臨”“降給”“下達”等意時,讀jiàng.例
必看!2016年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中考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表示“歡悅”“平和”的意思時,讀xiáng.例:未嘗稍降辭色。(《送東陽馬生序》)
五、通假字
知識點總結
通假字,漢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簡稱。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通用,或者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它們之間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記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夠用,想記一事而無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來代替。
、凇氨居衅渥帧钡耐僮。古人寫作時,不用原字或倉促間想不起原字,而寫成了另外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種類
、佟奥暸宰帧贝妗靶温曌帧。
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座)
、凇靶温曌帧贝妗奥暸宰帧薄
例: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庭廷)
、弁暸缘淖只ハ啻。
例:無隴斷焉。(《愚公移山》)(隴壟)
、芤敉蛞艚淖窒嗷ゴ。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慧)
常見通假字例釋
以下內(nèi)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釋義、例句及出處順序整理
說悅愉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女汝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
知智智慧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還旋回轉,掉轉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湯燙用熱水焐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齊劑湯藥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止只僅僅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陰蔭樹蔭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屏摒舍去屏棄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
帖貼粘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伙同伴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
竦聳高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
爭怎怎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見現(xiàn)出現(xiàn)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
要邀邀請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體知識
知識點總結
1.說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從內(nèi)容上看,文體可以敘述事情,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發(fā)表議論;大多是一事一議,要求說出對某個問題的深刻見解。這種“說”,它的敘事及議論,都是為了表明對社會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或某種現(xiàn)象的看法,從本質上說,它是屬于議論性的文體,與現(xiàn)代的雜文或雜感小品相似。初中階段所學的有《馬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
2.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我們初中課本所選諸葛亮的《出師表》
即“表”中范例。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做“贈序”,內(nèi)容多是對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即是寫給同鄉(xiāng)晚輩的贈序。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nèi)容或作詩的緣起,如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边@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詞的緣起與過程。
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都用韻,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內(nèi)容多含頌揚、鑒戒之意。我們學過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5.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文言文標題中的“……記”,相當于現(xiàn)代文“記……”的形式。如“小石潭記”,就是“記小石潭”,即記述游小石潭的行蹤以及小石潭的景物。這類文章當中,大多數(shù)是游記,一種用來記敘旅途見聞和某地政治生活、社會面貌、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勝古跡等的散文體裁。其次是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包括如《桃花源記》這樣的詩前序文)。除以上兩篇,我們學到的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核舟記》等。
6.傳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跡。多采用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慣用于史書。一般為他人所寫,如《張衡傳》等,也有寫自己的傳記,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7.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后學,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尺牘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
【初三語文中考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沁園春雪的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02-12
初三語文沁園春雪知識點12-27
初三語文中考總復習資料總結09-18
中考語文拼音的知識點拓展05-10
中考語文課外名著知識點12-30
中考語文知識點:屈原,陶淵明名句11-24
中考語文必備文學常識知識點04-17
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之文言文詞為用法08-11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知識點復習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