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jīng)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儒家思想精髓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篇1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時代變遷后的今天仍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學習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體會及想法。
學習了儒家思想,深深地體會到“仁”的核心,“仁”字雖然簡單,所含的意蘊卻是深刻的,在這個社會里,如果每個人都能心懷著一個“仁”字,那些大義不道,燒強掠奪,不孝不敬等不良行為也就不會發(fā)生,人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美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這令我想起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我認為,“世外桃源”就是一個充滿“仁愛”的世界,在這個充滿仁愛的世界里,人與人互相尊重,互愛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諧美好。而我又認為,儒家思想不僅是提倡用“仁”對人,還提倡用“仁”來對待自然,心懷“仁愛”的人是懂得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壞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們好好學習思考的,獲得“仁愛”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種想要達到“仁”的決心,就像孔子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學習儒家思想,習得了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進取心和能夠獨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有進取心才能夠不斷地取得進步,從而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仔細想想,我覺得作為一名大學生,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必須要培養(yǎng)自己的進取心,不斷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儒家思想還提出了很多怎樣與別人相處的問題,這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信用問題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會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樣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還是要誠信。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強調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只有講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當今社會,不講信用卻大有人在,翻開報紙,我們經(jīng)?梢钥吹侥切┎涣忌碳覟榱艘患核嚼谏唐防锛尤雽θ梭w有害的物質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聞,這是商家們不講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到誠實守信呢?學習儒家思想后,我總結了幾點:首先,在作出承諾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兌現(xiàn)這個承諾。其次,做出了承諾以后就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兌現(xiàn),不能輕易放棄。最后,如果盡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諾還是因為意外情況的發(fā)生而無法兌現(xiàn),要及時向對方說清楚,請求對方原諒并且與他一起想辦法。我覺得一個人若能做到這幾點,那他便是個講信用的人了。
同時,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讓我體會很深。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確實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將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歡的,厭惡的東西扔給別人的人是不禮貌的,同時也是自私的,這樣的人是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的。在日常生活中,這句話總在時時地提醒著我要多點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于人。
因為自己是個師范生,以后成為一個教師的機率很大,而學習儒家思想能給我很多關于以后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比寮宜枷霃娬{教師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樹立好的榜樣。一個做到以身作則的老師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同時也能對學生起著持久的積極影響。所以,現(xiàn)在我就必須要好好地充實自己,增強自己,不僅要知識扎實,豐富,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心理修養(yǎng)。并且,在未來的教育事業(yè)中,要求學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說:“有教無類。”我想,作為一個教師,明白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個班的學生,有聽話的,自然也有不聽話的,有聰明的,也一定會有天資不是很好的,而當老師的就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不聽話或天資不高而對他們漠不關心,忘記了每個學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
儒家思想強調德育,認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這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是的,一個人連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都沒有,那他再學習也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為一名教師,我一定不會忽視道德教育,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讓我的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蘊含非常豐富的思想體系,學習儒家思想后,我學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體會,但畢竟自己的水平還是很有限的,所以,我決定,在以后我將會繼續(xù)學習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體會。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篇2
一百多年來,儒學在經(jīng)受了西方文化的沖擊,現(xiàn)代化過程的考驗后,又開始煥發(fā)生機。整個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和儒學有著高度的熱情,儒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隨著時代的變化,需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傳統(tǒng)文化和儒家思想。
一、儒家治國理想的六大精髓
。ㄒ唬┮匀藶楸。
在古代,以人為本是儒家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的觀點。以人為本,在儒家思想中,有自己的一些提法,它解決這么幾個問題:
其一,解決人和神的關系。
儒家講以人為本,與之相對的是以神為本的思想,所以它代表一種人文思想的進步。其實從西周開始就有人文思潮的躍動。在這個躍動中,把人和神的關系顛倒過來,不是“神是人的”,而是“人是神的”。
其二,解決人和法的問題。
荀子講:“有治人,無治法! 即沒有現(xiàn)成的法律,你拿過來就能很好地治理國家,只有找到對的人,有君子,才能夠實行這套法律。當時他講的法,更多講的是法代表的制度,最關鍵的是人和法之間的關系,其實也就是人和制度之間的關系。人和法之間要以人為本,人和制度之間也要以人為本,這是古代儒家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的'思想、善的力量不能代替行政的力量,可是制度本身并沒有實踐能力,所以人和制度兩方面要結合起來,結合的模式是以人為本。
其三,解決人和物的關系。
人的生存依賴于物品,對物品的欲望是人的第一個欲望。但是堅持人本,反對物本,就是人不能為物品所左右,要堅持人對物的主導性。除此以外,再提到一點,如果和整個近代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潮相對比的話,中國的以人為本有什么特點呢?西方的人文思潮,這個“人”更多的是個人,強調個人的權利。古代中國的“人”,以人為本,這個“人”不是以個人為本,它不是僅僅孔子和儒學對當今社會管理的意義強調自我發(fā)展,重視個人權益,而且是更多地強調在人際關系中、在人文關系中所存在的人。
(二)以民為本。
剛才我們講以人為本,這個“人”還是比較抽象。如果再進一步看儒家的治國理念,它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就是“以民為本”,而不是以君主為本。有一句話是講人民跟上天的關系,“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在孟子的時代,儒家的思想大師提出“民貴君輕”,就是人民的地位和重要性要遠遠超過君主。在君主制的時代,這是很難得的。這樣的思想支配了中國幾千年。“以民為本”,這個“民”字里包含什么樣的內容?近代以來,比如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就有民族、民權、民生三個不同的層次。應該說在古代儒家思想里,“以民為本”中的“民”字,強調的是民生方面。
。ㄈ┮缘聻楸。
在第三點和第二點之間有一個過渡,就是孟子的思想—“善政不如善教”。善政就是善于政治管理,善教就是善于教化人民!吧普姑裎分平淌姑駩壑!比寮业乃枷,特別是就孟子來講,他是把行政力、執(zhí)行力看得很重要,但是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行政力、執(zhí)行力在聚斂財富、得民財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從治理國家的大局來看,得民心更重要。以德為本就是要得民心。關于怎樣為政,孔子最典型的一個回答,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僅僅靠法律、政令以及刑罰去治理一個國家,在這樣的社會,人民是沒有羞恥心的。如果一個國家治理得再井井有條,但是人們沒有羞恥心,這不能算是成功!暗乐缘,齊之以禮”比“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更可取!坝袗u且格”,人民有羞恥心,這才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國方式。
(四)修身為本。
修身又叫作“正身”,就是修正自身。修身不是修理你的身體,身是代表你的行為,你要修正你的行為,“正”也是說要端正你的行為?鬃诱f:“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你自己率先修身、正身,誰還能不正。他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對孔子來講,政治的本質不是去糾正人民,民為貴,人民是最重要的,“正”是要正領導者自己。他對領導者的表率作用,有特別大的信任,這是儒家思想一個最重要的特點—以身作則,領導要起表率作用,這是孔子始終強調的一點。
。ㄎ澹┯H情為本
古代用“家”這個字來代表親情。家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學;另一方面是倫理學。在政治學方面,孔子認為家是一個國家最基層的單位,家道與治國之道有內在的一致性。比如《大學》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是連續(xù)體,這就是強調家道、齊家的重要性的原因。
孔子認為整個國家的治國之道,來源于齊家之道,而齊家之道,從根本上講是親情的倫理,就是父子、夫婦、兄弟、夫妻。中國人講五倫,五倫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五義就是最基本的倫理準則。在傳統(tǒng)社會,治家之道同時是治國之道,家庭倫理可以作為國家政治倫理的基礎。
在中國文化中,對親情的重視具有社會意義。儒家講禮必基于人情,任何一個政策、制度,都不能脫離人情。
。┩醯罏楸
這個問題比較大,這不僅僅是我們內部的關系,還涉及到外部的關系。王道的問題,即崇尚王道。王道是以禮待人,以德服人,而霸道是以力服人。孟子講得很清楚,“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就能夠統(tǒng)一天下。今天我們主要把王道理解為對外關系的一種戰(zhàn)略,但是就古代來講,王道有內有外,它始終涉及到怎樣得民心的問題。
二、儒學在當代中國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49 年到1965 年
這個階段叫政治建構的階段,因為它在本質上延續(xù)了前面的政治革命,甚至可以說它是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一種政治的繼續(xù)。這一階段的基調是革命,即用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來批判各種日常生活的文化。儒家講究的日常的道德倫理和生活規(guī)則,在1949 年以后受到革命文化的批判。儒家允許革命,但是儒家在原則上不把革命看成常態(tài),所以它不提倡革命主義,而認為常態(tài)是日常生活倫理。
第二階段:1966 年到1976 年
1966 年到1976 年時期,我們用一個正面的詞叫“繼續(xù)革命”。這一階段在文化上的表現(xiàn)就是批孔,當時認為法家是革新的,儒家是保守的,因此用一種斗爭的意識形態(tài)來批判守成的文化主義。毛主席很強調斗爭,他說:“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綱,其余都是目!蔽覀冎,儒家是崇尚安定團結的文化,所以在這個特定的時代受到了批判。
第三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我國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當然也有很多問題。總體來講,這個階段是比較忽略文化的,因為經(jīng)濟改革是這個時期主要的任務。在這個階段,儒學的角色不是給經(jīng)濟改革提供一種動員的力量,而是“正其誼不謀其利”等高尚人格的倡導者,因為儒學本質上是道德秩序的維護者。
第四階段:新世紀以來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整個文化秩序的重建,我國從階級斗爭轉變到經(jīng)濟建設,從單純的經(jīng)濟改革走向和諧社會的建構,所以我們開始更加重視安定團結、治國安邦的思想。尤其是在20世紀90 年代后期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這兩個口號提出以后,我們又開始看到,社會從下往上、從上往下,對傳統(tǒng)文化和儒學有高度的熱情。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重視協(xié)調發(fā)展和文化重建的階段,跟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一樣,儒學開始復興。一百多年來,儒學走出低谷之后,在新世紀,可以說,我們在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經(jīng)受現(xiàn)代化過程的考驗的過程中,在儒學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轉化之后,開始煥發(fā)生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今天跟30 年前、60 年前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傳統(tǒng)文化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相關文章: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06-29
易經(jīng)風水的核心精髓04-10
句句都是精髓的勵志名言05-12
精髓房屋租賃合同10-28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08-12
精髓師德風范演講五種模式03-17
文化的精髓作文800字(精選8篇)09-22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責任”》閱讀答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