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清明節(jié)的傳說:介子推的故事
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等,節(jié)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傳說:介子推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清明節(jié)的傳說: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自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曾在文公流亡時,為饑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后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文公幡然醒悟,于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愿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了衛(wèi)國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許諾將來繼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后報答,只求你關(guān)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國人內(nèi)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終于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經(jīng)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巖洞中隱居,草衣寒食。
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于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
結(jié)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后有人從半山巖的巖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
看后,晉文公感到很內(nèi)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2】寒食紀念介子推的故事
子推天資聰明,介母請德高望重的伯子常為師,教子推學文、射箭、騎馬,子推5歲習箭,6歲習騎馬,8歲能善文,少年的子推博學道家經(jīng)典,伯子常稱贊他是少有的“超群之才”。
介推長到十六歲,生就一張大圓臉,魁悟英俊,十分灑脫,拜鄉(xiāng)里狐安老人為師,勤學苦練,技藝精湛,三年出師,名聲大振,文武雙全。
少年時期介子推目睹戰(zhàn)爭造成的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這對他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影響。晉國的南面有個小國家叫虎,虎軍經(jīng)常到晉國邊界搔擾。
子推率領(lǐng)二三十個小伙伴,隨帶生石灰和繩子,藏在樹林中用強索拴在樹根上絆馬,虎軍人仰馬翻,隨之石粉撲面飛來,嗆得虎軍個個難以睜眼,被介子推捆綁活捉。
晉獻公聞聽此事,召見介子推,介子推把他們富國強兵的辦法,講給獻公,獻公聽得津津有味,稱贊子推有“雄才大略”。
晉國諸侯戰(zhàn)亂不休,內(nèi)政賦稅加大,官府任意使用勞役,豪強盤剝農(nóng)民,百姓怨聲載道,叫苦不迭,介子推看到這些情況,向晉獻公上書“富國強民政”。
介子推建議把晉國的圖地、桑田全部歸還人民,抑制豪強并吞民財,確保百姓的權(quán)益,使其安居樂業(yè),晉獻公聽了十分高興,遂封子推為“晉國大夫”。
公子重耳生的龍眉鳳目,儀表堂堂,禮賢下士,主仆二人,一見如故,視介推心腹,朝夕相伴,十分相得。
重耳掛帥,介推為先鋒,出征攻打西方部落驪戒,雙方交戰(zhàn),一舉攻進城池,威震驪國,滿朝文武紛紛獻策,美人和國。
驪姬為奪取朝政,為獻公慶六十大壽之際,用“蜜蜂計”表演給獻公,妄說申生對他不規(guī),晉獻公聽信讒言,進而被迫申生自縊身亡,危及重耳,重耳和介推商議對策。
晉獻公寵信驪姬,驪姬慌說夜夢重耳生母狐氏,讓重耳用酒肉祭尊。祭后把祭品送給獻公吃,驪姬乘機下了毒藥,當獻公的面喂狗吃,狗死,制造把柄,誣陷重耳謀反害父,打入冷宮。
在介推的保護下,重耳逃離冷宮,喘息未定,忽聞遠處有人呼喊,驚恐萬狀,原來是狐僵、趙衰等追至,愿和公子患難與共。
在子推的提醒下,重耳一行周游列國,一路上乞討。重耳等人因連日奔波,又無飲食,其情其景十分凄涼,重耳頭枕狐僵大腿臥在地上,閉目昏睡,介推目睹難忍,毅然割股,熬作肉湯奉給公子。
介推將肉湯奉給公子,公子問其來歷,介推以實言之,公子聽后十分感動,揮淚曰:“汝之大德,吾何日能報之!苯樽油茟┣械卣f:“我不求任何報答,只愿您日后能做一位清明的國君”。
介推侍奉公子,白天服役,夜間讀書,一日讀至三更,掩卷托腮,思念母親,不覺睡去,忽見一仙翁飄然而至,站立面前曰:“汝非俗人,不可眷戀塵世,久后得道,便隨仙人至一青山綠水,野鶴煙露的仙境,指之”。曰:“此處可作修道之地”說畢而去。介推一覺而思及夢中情形,有歸隱之意。
介子推去見齊桓公。子推懇切地說:“公子是晉國后裔,聲望極高,將來必然能復國興晉!庇谑驱R桓公派人迎接重耳一行,安排住處供給車馬,送水送肉,招待十分周到。
來到齊國后,齊桓公選美女姜氏許配重耳,重耳沉湎美色,不思復國,介推等苦諫重耳以國事為重,不要貪圖安樂。
齊桓公為了強化晉齊兩國關(guān)系,把本家的一個美女齊姜嫁給重耳作夫人,重耳非常感激。從此重耳貪圖安逸,整天廝守看齊姜,再也不想離開。
子推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把狐偃幾個叫上來到桑林深處,子推坦然表示:“重耳再這樣下去,對返晉復國是沒有好處的,我認為最好把公子哄到宋國去!
子推等人的議事,讓齊姜的幾個仕女正在樹上采桑圳,偷聽了他們的談話,回去后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齊姜。
子推獨自找到齊姜,請求幫助,齊姜深明大義,當晚設宴把重耳灌得大醉,介子推將重耳抱上車,連夜出城。
行至半路,重耳醒來大怒,從魏武王手里奪過戈向狐偃刺去,介子推架住戈說:“此乃子推所為不關(guān)別人!”
子推一路上給重耳作戰(zhàn)略分析,他告訴重耳晉懷公死后,晉懷公即位,晉國百姓怨聲載道,晉國和鄰國的關(guān)系十分緊張,英雄豪杰無不樂于創(chuàng)造一明君,復國大事定能成功。
介子推見重耳低頭沿思,便提出當務之爭是和鄰國修好,前往曹、宋、楚國聯(lián)盟,說服秦穆公借用秦兵復晉。
時隔不久,一行來到曹國,重耳復國心切,只住一夜,便趕到宋國,在介子推的督促下,重耳帶領(lǐng)眾臣晝夜不停又趕到楚國。
重耳一行告別宋國,來到楚國,楚成王隆重歡迎重耳,用招待國君的禮節(jié)招待他。一日,楚成王問重耳:“公子回到晉國怎樣報答楚國呢?”子推機智地說:“如果托您的福,公子回國,一定會和楚國和睦相處,將來萬一兩國交戰(zhàn),重耳一定會下令退避三舍的”。
秦穆公熱情接待重耳,還把女兒懷贏嫁給重耳。子推向秦穆公提出,借兵送重耳返晉,秦穆公親自率兵車四百乘、護送重耳向東進發(fā),直達黃河渡口。
越十九年重耳復國,行至黃河渡口,文公將船上舊物棄之河內(nèi),狐、衰等見狀,認為文公喜新厭舊,之后被逐,辭別公子,介推在側(cè),鄙視狐偃等人貪天之功居為己有,羞與為伍。
公元前636年,重耳借助秦公援力,帶領(lǐng)秦兵及介推掛帥,寺人披內(nèi)應,里應外合攻進城池,返回即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重耳一行復國后,晉惠公的舊臣呂省、郤芮策劃火燒王宮,殺害新君文公,呂、郤的陰謀,被寺人披揭露,介推配合秦軍將呂、郤等人誘至秦城池殺死。
復國后,面對這些無恥之徒,子推感到氣憤,又覺得可笑,和這些爭名于朝奪利于市的相處已毫無意義。子推打定主意功成身退。子推神色堅毅地行進在去隨地(今介休)的路上。母子抱頭痛哭。鄉(xiāng)鄰等不勝感慨。
子推告訴母親,重耳即位為國君這是天意。那兒個人認為這全是他們的功勞,像這樣臣上把罪過說成正義,君上對奸滑的人封賞,互相蒙騙,我實在不愿意和他們相處。
介母試探兒子:“你何不也去請求一下君主?”子推回答:“效仿他們?nèi)プ,罪過就更大了!苯槟赣衷囂秸f:“那讓君主知道一下也行!弊油拼鸬溃骸拔疑眢w都要隱去了,還要文飾干啥?”介母聽后很高興,夸獎子推有志氣。
介推向母親道歉,言及當年隨公子流亡他國,未及辭別母親,讓母親懸念心中十分難堪。介母曰:古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吾兒追隨明君是得其主矣,今文公復國,汝是患難之臣,為國立功,千古不朽,吾死而暝目也。
介母告兒子曰:文公賞從亡,吾兒追隨他十九年,曾割股啖君,功勞也不小,何不去求之,介推曰:文公復國乃天意,吾不敢貪天之功居為己有,介母聽后點頭稱是。介推曰:吾兒有歸隱之意,不知母親意為如何,介母曰:如能這樣,我與你一同歸隱。
介推一日進城出售草鞋維持生計,忽見城門口張貼一文:“晉文公封賞,有功者討封”過目后并未上朝討封,以圖富貴,將籃內(nèi)草鞋施舍于眾,匆忙回家。
晉文公大會群臣,論功行賞,尤其重賞那些患難與共的有功之臣。有的賞給城邑,有的賞給官爵,眾人即拜謝恩。魏武子、司空季子也準備攤牌,連頭頂也準備討賞……
鄰居解張是介推多年好友,聽說晉文公封賞,特給介推報喜傳訊,勸介推進宮封賞,介推曰:“文公得務此乃天意,吾不敢貪天之功居為己有”。
介推母子路上千辛萬苦,一日沿石河灘往綿山而來,來到山下,一村莊名曰:“瓦甕村”,介母路經(jīng)風寒偶染微感在村上小住一宿。
母子二人速速趕路,來到張壁村,遇到陰雨連綿,夜宿古廟,三更時分,夢見殿門自開,走進一位白發(fā)仙公指路供食。話別,轉(zhuǎn)身不見,二日天明供桌上放有供品滿桌。
介母因路途艱苦跋涉,口渴難忍,告介推讓其尋水解渴,介推尋思間忽聽崖下水聲叮叮,那是崖徒壁上出現(xiàn)石乳,原為綿山龍母所化,救助他母子,介推急忙取水奉給老母。
母子二人沿崖道,來至棲賢谷口,松風陣陣,崖谷幽幽,行至深處,忽然天昏地暗,日月隱形,驟雨將至,此間石壁忽開一洞穴,可容二人,他母子慌忙進入穴內(nèi)避之。頓時云開日出,他母子出得洞來覺得身上輕松,原來是上天之意,試探介推歸隱之意。棲賢谷有脫凡洞。脫胎換骨羽化成神。
晉文公看到《龍蚊歌》才想起了子推割股等往事,內(nèi)疚之余,馬上派人去請子推,連續(xù)幾次,子推不肯相見。
晉文公率領(lǐng)文武隨從來到綿山槐志村口。文公向農(nóng)夫打聽,農(nóng)夫邊走邊說:“介子推不想榮耀顯貴,我怎么能知道呢?”轉(zhuǎn)身便走了。
子推得知晉文公上山尋找,便背母親來到一個壁立不仞的地方隱蔽起來,介母說:“兒呀,這下子他們就尋不著了!惫,晉文公找到這里,看看上下左右,頭暈眼花,兩腿哆嗦只好扭頭走去。
母子二人沿山谷攀危巖,登臨山腰,尋找安身之地,來至一懸崖下,翠柏蒼松十分幽靜,有巨石形似“魚、龜”介推曰:此處風水極佳,更兼龜石高聳,即歸也遂結(jié)屢而居。
晉文公帶領(lǐng)隨從人員,爬山來到綿山圪堆頭,下馬又問幾個樵夫,打聽介推母子,上山隱居之處。樵夫曰:“數(shù)日里,有一漢子背一老婦上了南天門……”,文公嘆息。
介推母子達隱地,過起了結(jié)廬而居,采薇而食的隱居生活,《晉史乘》說《詩經(jīng)》“逝將去汝,適彼樂郊;適彼樂郊,誰之永號”,這就是母子此時生活的寫照。
介推母子隱居仙山寶地,一日風和日麗,滿山春色,母子觀景,觀見文公帶一班人馬上山訪賢,便背母到壁立萬仞,高出云表、溝深有千尺,絕壁險道的地方隱藏起來。
文公尋介推不獲,趙衰等進言,介推為人孝順,何不舉火焚山,逼其母子出來,文公然之,于是四方舉火。
大火熄滅后,晉文公見子推母子相抱,燒死于一株大柳樹下,面對焦木余煙,文公十分悲痛,命隨從收集母子遺像,依山為墓,葬于山嶺之上,此嶺后稱介公嶺。
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時,一群白鴉飛燒煙火嗚叫,還有的棲集在子推母子身邊,使火不能接近,晉國人為紀念此事,專門建起了一座高臺,叫做“恩煙臺”。
晉文公二年(前635)晉文公下詔在綿山建造介公祠,造墓碑、石人、石鳥、牌樓。
晉文公元年晉文公撫摸燒焦的樹木頓足哀號,后又命人砍下一塊木頭制成的木屐穿在腳下,喚喊:“足下啊,足下!”足下稱呼由此而來。
晉文公二年春,文公來到介公墓前悼念,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棵被燒死的柳樹,又奇跡般地復活了,青青的柳枝,飄著嫩綠的柳絲。
晉文公回想起介推割股啖君時說的話:“只愿您做一位清明國君!”為此,文公又一次老淚縱橫,把這棵柳樹封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封為“清明節(jié)”。
為紀念介推,文公把綿山封為介推的祭田,并說:“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推忌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全國禁火,只許屹冷食,為寒食節(jié)。
介子推功不言祿,志在政治清明的風骨,震撼著文公的心靈,他全力整頓政治、發(fā)展生產(chǎn),實行“通商寬農(nóng)”的改革,優(yōu)撫百姓,建立三軍,使晉國國力強盛。
介子推功成隱退的高風亮節(jié)的精神,受到海內(nèi)外人民的尊敬和懷念,評價:“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百姓紛紛建廟祭祀。
介子推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前來綿山瞻仰,寫下了懷念介子推的詞詩千篇。
北宋元豐元年,宋神宗敕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敕令文彥博將綿山建封侯亭,擇日和誥封。
【3】清明節(jié)的簡介
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等,節(jié)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jié)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jié)。清明節(jié)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nèi)涵,既是自然節(jié)氣點,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jié)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tǒng)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jié)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jié)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節(jié)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jīng)達15°)為清明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jié),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xiàn)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jié)。清明祭祖節(jié)期很長,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明前后各10日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nèi)均屬清明祭祖節(jié)期內(nèi)。
清明節(jié)是傳統(tǒng)的重大春祭節(jié)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jié)融匯自然節(jié)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先祖?zhèn)冏非蟆疤、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思想。
清明節(jié)與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過清明節(jié),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jié)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4】清明節(jié)的由來
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ji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jié)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xiàn)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jié)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xiàn)由陰到陽的轉(zhuǎn)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jié),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5】清明節(jié)的習俗
清明節(jié)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jīng)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jīng)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jié)習俗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jié)為秋千節(jié),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jù)《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jié)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知道了清明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jié)的一些禁忌。
插柳
清明節(jié),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
據(jù)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jié)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fā)現(xiàn)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jié),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yōu)榉乐构淼那謹_、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碰雞蛋
清明還有“碰雞蛋”的習俗,小孩子們在這天將煮熟的雞蛋互碰,誰的雞蛋先破,誰就算輸了。在今天的孩子們中間“碰雞蛋”是不太常見了。不過這小小的“碰雞蛋”,并非是一時一地窮壤僻野里的節(jié)俗,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表示“碰雞蛋”可溯及六朝時代。梁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荊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雞、鏤雞子、斗雞子”的習俗,并轉(zhuǎn)載《玉燭寶典》句“此節(jié),城市尤多斗雞卵之戲”。唐代詩人元稹在詩歌《寒食夜》中也載錄了這一民俗“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斗贏時。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別有期”?梢姟芭鲭u蛋”是大有來歷的。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做“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6】清明節(jié)文化內(nèi)涵
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jié),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fā)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jié)歷史悠久,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jù)現(xiàn)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jù)考古發(fā)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fā)現(xiàn)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澳辜馈倍Y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tǒng)春季節(jié)俗的綜合與升華。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jié)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節(jié)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jié)令傳統(tǒng):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節(jié)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tǒng)理念在清明節(jié)中得到了生動體現(xiàn)。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經(jīng)歷史發(fā)展,清明節(jié)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jié)與上巳節(jié)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7】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jié)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jié)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shù)地區(qū)叫寒食節(jié),但過節(jié)卻是在清明這天。墾利地方自清明節(jié)前三日算起,稱“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為清明,人們于這四天內(nèi)掃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jié),又稱清明節(jié)為“鬼門關(guān)節(jié)”。
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舊時,泰安的掃墓儀式比較隆重。男主人挑著四個小菜和水餃到祖墳,先將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燒紙,灑酒祭奠。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掃墓時還要給墳墓添新土。據(jù)說,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實質(zhì)上是對祖先的懷念。多數(shù)地區(qū)是在清明這天掃墓,少數(shù)地區(qū)(如諸城)在寒食這天掃墓,而龍口、博興等地則在清明前四天掃墓,F(xiàn)在一般都在清明這天掃墓。
清明節(jié)山東各地都插柳條、松枝,據(jù)說是紀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戶戶插柳條,并給狗戴上柳條圈。民謠:“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奔茨珓t習慣戴松枝,寓意要象松柏一樣興旺。臨沂、諸城卻用柳條、松枝在墻壁等處輕輕抽打,邊打邊說:“一年一個清明節(jié),楊柳單打青幫蝎,白天不準門前過,夜里不準把人蜇。”
【8】關(guān)于寒食節(jié)的傳說
公元前655年,晉國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寵妃驪姬的陷害,被迫帶著一群家臣倉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重耳饑病交加,氣息奄奄。介子推見狀毅然拔刀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饑,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
這就是歷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晉國王位,史稱晉文公。此時,他受到一幫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時間志得意滿,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規(guī)勸卻無濟于事,便作出了隱居綿山、獨善其身的選擇。晉文公知道后,急忙帶著大臣們趕到綿山尋找,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影子。晉文公便命人放火燒山,只留下一條道路。一時間,風起火烈,大火綿延數(shù)百里。三天后,晉文公上山尋找,卻發(fā)現(xiàn)介子推與母親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難的那個月,全國上下家家禁煙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漸形成了寒食節(jié)。
【清明節(jié)的傳說:介子推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介子推和寒食節(jié)名人故事09-24
清明又思介子推高中作文(精選41篇)04-07
清明節(jié)的傳說故事03-28
清明節(jié)由來與傳說03-28
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故事06-30
關(guān)于長城的傳說故事04-23
關(guān)羽出生的傳說故事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