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22篇)
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相關(guān)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魯國。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動員全國的軍隊準備抵抗。魯國有一個精通兵法、很有謀略的人叫曹劌,他自告奮勇,請求跟魯莊公一同參戰(zhàn)。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率領(lǐng)軍隊在魯國的長勺與齊軍作戰(zhàn)。雙方剛擺好了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進攻。曹劌說:“時機未到,不能進攻!饼R國擊了三次鼓,發(fā)了三次進攻的命令,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好了,現(xiàn)在可以進攻了。”于是,魯軍鼓聲震天,士兵們像潮水一樣沖向齊軍,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抱頭逃命。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并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觀察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后說:“現(xiàn)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魯莊公問曹劌:“為什么要等齊軍擊鼓三次以后,你才讓我下令出兵呢?”曹劌答道:“打仗時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大家的士氣就會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兵的勇氣就全消失了。等齊軍的三通鼓擊完,我們才擊鼓沖鋒,這時齊兵的勇氣已經(jīng)衰竭,而我方的士氣正是最旺盛的時候。因此,一鼓作氣,打敗了齊軍。”
成語“一鼓作氣”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2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挨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tài)度不好,趕忙道歉?墒悄莻人怎么說也不肯吃,終于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tài)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班怠笔沁汉鹊穆曇,“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3
張乖崖將他喝住,上前盤問。庫吏不敢隱瞞,如實承認了。于是張乖崖下令把他捉進縣衙,命手下衙役對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庫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錢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為這么一文錢你就打我,你還能打死我不成?”
張乖崖聽了這話,氣憤至極,提筆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币馑际钦f,一天偷一文錢,看上去確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錢;繩子雖然很鈍,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頭鋸斷;水從上往下滴雖然沒有多大力量,但時間長了,也可以把很堅硬的石頭滴穿。寫罷,他下令把這名庫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來的,有時也寫作“滴水穿石”,有時又直接引用原文“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合起來使用。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然不大,但天長日久積累起來,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作用,F(xiàn)在人們多從積極方面加以使用,表示雖然力量暫時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4
從前,有個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說:“小伙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青年人就問:“棗兒吃多了呢?”老頭兒說:“棗兒對身體是好的,可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也不能多吃!鼻嗄耆丝戳丝蠢鎯,又看了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說:“哈哈,我想出了個好辦法!我吃梨兒就只用牙齒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棗兒,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闭f完話,他就拿起一個棗兒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棗兒噎住了。
“囫圇吞棗”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班駠鳌本褪峭暾,整個兒的意思。有人念書只顧死記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書里所說的內(nèi)容,可以說他是“囫圇吞棗”。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5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輕時的郭象,不僅好學,而且對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xiàn)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后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這使得他知識淵博,對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獨到。因此,郭象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了。
后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并且對他們的學說有了深刻的理解。當時,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請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謝絕,每天只是埋頭研究學問,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談?wù)撜芾。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活得充實自在。但是,又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廷中做了黃門侍郎。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么事情他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wù)摃r,都覺得津津有味。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贊揚郭象說:“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币馑际钦f,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后來,人們根據(jù)王衍的話,引申出“口若懸河”作為成語,用來形容某人能言善辯,講起話來滔滔不絕。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6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shè)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
這時敬慕季布為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后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jié)交有權(quán)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句許諾就價值千金。比喻說話算數(shù),講信用。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7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fā),突發(fā)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diào),仍然低著頭繼續(xù)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fā)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qū)ν庑腥苏f內(nèi)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xiàn)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經(jīng)典兒童成語故事,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8
亡羊補牢告訴我們: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yǎng)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nèi)。
一日清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fā)現(xiàn)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他的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xiàn)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9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lǐng),武藝高強,戰(zhàn)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眳蚊烧f軍務(wù)繁忙沒有時間,孫權(quán)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jīng)史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wù)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獲很大。”呂蒙于是開始利用空余時間讀書。
后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qū)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了,應該去看看他!庇谑囚斆C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現(xiàn)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guān)羽為鄰了,要怎么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現(xiàn)在吳蜀雖然結(jié)成了聯(lián)盟,但關(guān)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準備呢?”于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非常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幾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是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0
戰(zhàn)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大秦帝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lǐng)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壁w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lǐng)地。大秦帝國知道后,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jié)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lián)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1
從前大禹治水時堵塞洪道,疏通長江黃河并使四夷九州溝通起來,整治的大河三百條,分支河道三千條,水渠溪流不可計數(shù)。大禹親自抬筐揮鏟,終于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禹是大圣賢,仍親自為天下事務(wù)如此操勞。
相傳在堯的時代,中國有大川三百條,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處都是,一旦發(fā)生大水,江河橫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后來大禹擔起了治河的重任,他親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終于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因為太勞累,以至腿上無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體常常浸沐在暴雨中,頭發(fā)被強風給吹動著,每天頂著烈風急雨不斷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
《莊子·天下》記載,墨子稱禹“沐甚雨,櫛疾風”,因此,要讓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飾,日夜不停地操勞,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為準則。并且還說:“不這樣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張,也就不配稱作墨家。”
后來“櫛風沐雨”就被用來比喻行程非常辛苦,在外奔走,極為辛勞。亦可作“沐雨櫛風”。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2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但是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樣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В那膯査骸斑@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光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明白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3
古時候,有一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一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時候,屋里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沖進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里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一看,卻發(fā)現(xiàn)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里想:這怎么得了。∫俏也荒馨迅绺绲暮⒆泳瘸鰜,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么我以后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沖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于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一次沖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jié)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后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4
“病入膏育”這則成語的膏肓是古以膏為心尖脂肪,肓為心臟與隔膜之間,膏肓之間是藥力不到之處。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至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醫(y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y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后,那醫(y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5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fā)生在張協(xié)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quán)縣程莊鎮(zhèn))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nèi)容平淡得一無可取。于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jīng)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jù)說從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其實并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jīng)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務(wù)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6
《水滸傳》中,魯達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命案,被迫削發(fā)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后“打鬧五臺山”,魯智深通過智真長老介紹從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被智清長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個大菜園。
菜園附近住著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平?傇趫@內(nèi)偷盜蔬菜糊口,聽說新來了個管菜園子的和尚。便想方設(shè)法來個下馬威,以便今后能夠自由出入菜園;這幫小混混商量決定引誘魯智深到糞窖邊,然后一齊動手把他掀入糞窖,逼他離開。計 議商定后,那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禮來到菜園,嬉皮笑臉地對魯智深說:“聞之和尚新來主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濒斨巧畈恢怯,便來到 糞窖邊,說:“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里坐地!北娦』旎祛^領(lǐng)張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魯智深見了,心里早疑忌 道:
“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須!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水滸全傳》第七回)
魯智深走向前去,張三、李四便動起手來。魯智深不等他們靠近他,右腳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糞窖去;張三正要逃走,魯智深又起左腳,把張三也踢入糞窖。后面的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看到這種情形,嚇得目瞪口呆。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7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jīng)過幾次激戰(zhàn),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shù)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余名騎士突圍,最終只余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江邊,劉邦獨攬?zhí)煜隆?/p>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8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醫(y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cè)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醫(y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xiàn)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19
在周朝的等級制度中,大夫是諸侯下面的一個等級。其中又分為兩等,最高一級稱為卿,即上大夫,其余稱為下大夫。
孔丘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是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但他在當時的地位僅相當于下大夫。
孔子大力宣傳“仁”的學說,并提出“仁”的執(zhí)行要以“禮”為規(guī)范,極力維護貴族等級秩序,所以他是一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在家鄉(xiāng),在朝廷上;和上大夫說話,和下大夫說話,他都有不同的舉止和言語。
平時,在家鄉(xiāng)與鄉(xiāng)親們談話,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善辭令的樣子;但在祭祀和朝見的場合,他卻十分善言,只是比較謹慎罷了。在朝廷上,當國君不在場時,與下大夫說話,他言談毫無顧忌,侃侃而談,顯得從容不迫;但和上大夫說話,他和顏悅色,十分謙恭;如果國君臨朝,在國君面前,他一切都按朝儀去做,小心謹慎,還怕有不妥之處。
應該說,孔子提倡的禮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即使從現(xiàn)在來說,也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20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在宰相王安石手下當門生時,自恃敏慧,不夠虛心謹慎,因而被降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滿后回到京城,便去拜謁老師。恰逢王安石晝臥未醒,只得在書房等侯。蘇東坡見宰相的書桌上有一素箋,上有詩二句:“西風昨夜入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彼d之所發(fā),不能自己,提筆在素箋上續(xù)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碧K東坡題詩后,便離去了。
午休后,王安石來到書房,看到蘇東坡寫下的詩句,惡其輕薄之性不改,便密奏天子,降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明知因續(xù)詩觸犯了王安石而貶官,但不得不前去謝恩。蘇東坡到大堂拜見宰相,王安石待以師生之禮。他對蘇東坡說:“子瞻左遷黃州,乃圣上主意,老夫愛莫能助。子瞻莫錯怪老夫否?”蘇東坡趕忙回答說:“晚學生自知才力不及,豈敢怨老太師!”王安石笑道:“希你到了黃州,認真學習,以增長知識!碧K東坡點頭,拜辭而去。
蘇東坡到黃州后將近一年,時當重九之后,連日大風,一日風息,他到后園賞菊,只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驚得目瞪口呆,半晌無語。這時他才醒悟道:“以前只說老師揭我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并沒有錯,倒是我錯了。我輩一定要牢記,切忌不可輕易笑人!”一年任期滿后,蘇東坡到京拜伏于地,向老師賠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乃奏過天子,復了蘇東坡翰林學士的官職。
后來人們引用“愛莫能助”表示雖對人同情,但無力幫助。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21
隋朝末年,煬帝楊廣殘暴統(tǒng)治,荒淫奢侈,大興土木;又連年對外用兵,使百姓無法活下去,迫使他們揭竿而起,從而到處掀起農(nóng)民起義。
在眾多的農(nóng)民起義軍中,有一支是翟讓領(lǐng)導的義軍。它以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為根據(jù)地,稱為瓦崗軍。起義軍中有許多是漁獵手,勇敢善戰(zhàn)。翟讓驍勇而有膽略,隊伍很快發(fā)展到萬余人。
早在煬帝大業(yè)九年(公元六一三年),越國公楊玄感就乘農(nóng)民起義紛起的時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敗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敗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脫。大業(yè)十二年,他投奔瓦崗軍,游說翟讓聯(lián)合附近各起義軍,取得對隋軍的作戰(zhàn)勝利,從而取得了翟讓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軍領(lǐng)導權(quán),稱魏公。
李密取得大權(quán)后,為了進一步聯(lián)合各路起義軍,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員來投奔他,便在進攻隋都洛陽的時候,發(fā)布了一篇討伐煬帝的檄文(一種用以曉喻、征召、聲討等的文書),號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統(tǒng)治。檄文在歷數(shù)煬帝殘暴統(tǒng)治、禍國殃民的十大罪狀之后寫道:“用盡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簡,也寫不完楊廣的罪過;決出東海的水,也沖洗不清他的罪惡!
翟讓后被李密所殺,這對瓦崗軍起了嚴重的破壞作用。大業(yè)十四年,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禁軍將領(lǐng)宇文化及等縊殺。同年,李密入關(guān)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殺。
經(jīng)典成語故事 篇22
漢宣帝時,有個叫徐福的人幾次上書,提醒宣帝限制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權(quán)力,以防他的家人謀反。霍光死后,他的家人果然謀反。幸虧有人告狀,才未釀成大亂。事后,宣帝對告發(fā)的人大加賞賜,而對早就勸告他應限制霍光權(quán)力的人卻沒有一點賞賜。有位大臣覺得不公平,特地向宣帝上書。在上書中,這位大臣特地舉了“曲突徙薪”的事作例子:
有個人到朋友家作客,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灶邊又堆了不少柴薪,覺得這樣很危險,向主人建議說:“你這煙囪要改砌成彎曲的,柴薪要搬到遠處去,不然容易發(fā)生火災啊!”
主人不以為然,沒有作聲。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時趕來把火撲滅,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后,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沒有請不久前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間,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時你聽從那客人的話,把煙囪改砌成彎曲的,并把柴薪搬到遠處,那么就不會失火,也就不必殺牛擺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那客人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亡(沒有)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了嗎?”
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并奉他為上賓,漢宣帝看到這里,明白了這位大臣的意思,馬上重賞了徐福。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12-1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6-0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成語故事精選10-11
成語故事精選09-01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wǎng)成語故事02-28
成語故事:塞翁失馬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