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田園居》詞語詳解兩則
袁行霈先生在其《陶淵明集注跋》(中華書局2003年版)中曾指出他(指陶淵明一一筆 者注)的語言看似淺顯平易,含義卻深刻而豐富;那些當時的習用語具有特定的意思,很容易忽略講錯。此言對我們研讀陶文極具指導意義。高中語文課標教材(必修)(人教版2004年)選錄了兩篇陶文,且對其中一些看似淺顯平易的詞語有過精到的注釋,但教材在個別詞語的`注釋方面似乎還有可商榷之處,現(xiàn)指出其中一例并提出一己之見以供廣大師生參考。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高中語文課標教材(第二冊)注依依為輕柔而緩慢地飄升。此注表面上看似通順合理,實際上屬隨文釋義,未得其旨,頗有進一步商討的必要。據(jù)筆者初步了解,依依一詞在許多語文工具書中多只列有兩種意義,其一為輕柔貌,例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費相《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其二為依戀不舍貌,例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手長芳芳,二情同依依。,《三國志蜀志費詩傳》: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逯欽立先生校注的《陶淵明集》訓(中華書局 1979年版)將《歸同田居》中此處依依理解為“偎依留戀貌”。
顯而易見的是:第二種意義一般只能用來形容人對某人或某事物依戀不舍的樣子,而此處陶淵明是借依依來形容墟里煙的樣子而非其他,所以逯先生如此理解似乎與文意不諧,應屬欠妥。
而課標教材表面是按依依的第一種意義來理解,實則不然,其實依依一詞在漢語中 只有形容詞用法卻未見動詞用法。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標教材不經(jīng)意間已將依依理解為動詞用法,這顯然屬隨文釋義。林庚先生等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注此依依為輕柔的樣子。朱東潤先生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同樣注釋為依依,輕柔貌。這顯然是按照它的第一種意義來理解,且與文意也顯得比較切合,但有沒有比這更為合理準確的解釋呢?
我們不妨從具體的上下文來分析,曖曖遠人村一句是寫遠處的村落在作者眼中顯得模糊不清,依依墟里煙一句則是寫村落里的陣陣炊煙飄拂的樣子。作者既然處于同一視角,那么舉目遠望飄拂的炊煙也應該是依稀不清、若有若無。因此筆者認為將其中依依一詞理解為依稀隱約義似乎顯得更為切合文意。
郭在貽先生《訓詁學》(修訂本)(中華書局 2005年版)曾明確指出據(jù)同一篇的上下文以推敲詞義,同然是訓詁的一個好辦法,但單是這樣做還不夠,有時還必須聯(lián)系整部書的用詞,方能燭幽闡做、釋疑祛惑。此論可謂真知灼見。筆者為此特意檢索《陶淵明集》,發(fā)現(xiàn)其中142篇詩文中依依一詞共出現(xiàn)五例,另外四例為《答龐參軍》:依依舊楚,邀遙自西云!缎脸髿q七月赴假還江陵度行途中》:商歌非吾事,依依在桐耕。《還舊居》: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此三例依依顯然是它的第二種意義。又《歸園田居》其四徘徊丘域間,依依昔人居。這里大意是說我徘徊在墓地之間,依稀可見這里曾是過去人們居住的地方,顯然作者是在借以形容當時社會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災荒后之凋敝景象。無獨有偶,此依依理解為依稀隱約義無疑甚與意相諧,若將其理解為依戀不舍貌或輯貌則均不夠妥帖。
我們還特意查閱了頗具權(quán)威性的《漢語大詞典》,發(fā)現(xiàn)其依依條第三個義項為依稀貌;隱約貌;《辭源》依依條第三個義項也是“隱約”義;《辭!芬酪罈l列有隱約可辨貌義;《古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依依條也有隱約,好像義,且四部辭書的例證中均有“依依墟里煙”此句。袁行霈先生也注此依依為“隱約,若有若無”;郭在貽先生還從上下文結(jié)構(gòu)的角度分析指出依依與曖曖對文,則即曖曖:“狀渺遠模糊貌!币陨现T論均足見依依之真意義。
【《歸田園居》詞語詳解】相關(guān)文章:
歸田園居詞語詳解06-03
《歸田園居》詞語詳解二則參考05-21
改寫歸園田居06-29
改寫《歸園田居》作文07-02
困窘詞語詳解12-16
擴寫歸園田居的作文06-12
歸園田居擴寫散文03-31
高三作文:歸園田居09-20
歸園田居擴寫作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