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我們仨》讀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觸,卻遲遲沒有動筆,我想等自己靜下來,走出世俗的瑣碎與煩惱,在一個澄澈清明的境界里,來解讀我所看到的《我們仨》?墒,我竟然不能夠;蛘哒f,年近不惑的我,其實還“惑”著,而且,“惑”得還不輕,“惑”到找不見了支撐。如果說,還有那么一點支撐的話,那么,就是白發(fā)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楊絳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沒有了。他們仨,一路走來,失散了,丟了一個,又丟了一個,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經(jīng)被他們稱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筆,懷想他們仨曾經(jīng)擁有的歲月。
我總是忍不住要想,每一個清晨,從殘破的夢里醒來,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開的帳幔,一個人,靜靜地躺著,她,一個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獨自囈語的方式,在呼喚著熟睡的親人?永無止息的訴說,訴說給無邊的寂寞。每一個夜晚,那種真正的、靜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筆,摘下老花鏡,一個人,走到水池邊洗臉,看到面前的鏡里,有著她清瘦的容顏,她會不會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漸稀疏的花白的頭發(fā),說,頭發(fā)又長了,鐘書,替我剪剪?一回頭,啞然失笑,笑出眼窩里一汪抹不去的淚。永無止息的思念,思念著走遠了的親人。
也許我是錯的,楊絳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會是一個把痛苦當做日常功課的人,最起碼,她不是石評梅,沒有“把剩下的淚水,都灑在你的墳頭”,直到“再也不能來看你的時候”。她從石評梅黃廬隱的時代走來,一路上有她的鐘書相伴,沒有生活的困頓,沒有情感被遺棄被背負的傷痛,她的心里,滿滿當當?shù),裝著他們一起走過的歲月,每一個日子,都可以讓她長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爛了,嚼碎了,吐出來,是《我們仨》,是《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我們的錢媛》,這樣,在她終于回到親人身邊以后,我們還可以繼續(xù)咀嚼她,咀嚼他們曾經(jīng)擁有的歲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龍上,大家關于死亡的一系列見解。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瞬間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死亡的過程。這話是喬忠延老師說的。他還說,一個人,走出了別人的記憶,那么,對于這個淡忘了他的人來說,他已經(jīng)死了。不管是誰,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階段,就等于親手埋葬了自己的過去,那個舊他,死了。死亡時最尋常的,尋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謝草榮,石出水落,秋去冬來。
那么,楊絳之所以是楊絳,之所以在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還能以頑強的聲音證明自己和親人的存在或者存在過,不僅僅是勇者,更是超脫,是悟透了生死禪機之后的平靜。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書的最后這樣寫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地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我一人!
這一聲長嘆,是謝幕嗎?不,是思索。因為,她接著寫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一個珍藏著丈夫隨手寫的紙條的妻子,一個珍藏著女兒的信手涂鴉的畫片的母親,這樣說。家,曾經(jīng)是她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現(xiàn)在,她找不到了。我卻絲毫也不為她悲戚。在這樣一個清晨,在愛人濃稠的酣夢里,在兒子朦朧的呼喚里,我品味著一個女人的傷痛與豁達,白天困擾著我的一些煩惱,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戶被推開了。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里行間里透出一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鐘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后鐘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里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一摸一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游記等等,說到西游記我現(xiàn)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一邊看一邊看注釋,所以要不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里耳濡目染,?刺圃娙偈,不會寫詩也會吟啊……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后,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娘勝祖宗,開會發(fā)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鐘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贊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里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贊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說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后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一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她說: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們仨……看著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鐘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我們仨》讀書筆記3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夸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zhì)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仿佛一首溫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里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fā)現(xiàn),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著那么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卻是那么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只身于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么多的驚喜未被發(fā)現(xiàn),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jīng)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鉆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jīng)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么。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脫?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愿去作那波濤洶涌的江河,而沒有人愿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并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于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4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比碎g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著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著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焙推匠5募彝ヒ粯,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著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著一點火花,潛藏著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并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于夢中,記錄于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于楊絳是怎樣一種"凄凄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于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鐘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拔覀冐怼笔且欢位貞,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鐘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著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
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jīng)意間漂走,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進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鐘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倍闹幸欢螌蹏睦斫猓骸拔覀儚膩聿怀獝蹏{(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fā)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5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里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后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里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鐘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后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游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著載著鐘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jié){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jiān)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fā)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彼s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yè),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jīng)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熬瓦@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弊x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楊絳先生用她的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講述了“我們仨”,一生,也因為有“我們仨”,感覺并不孤獨,生活很有意義。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楊絳先生心里的,是“我們仨”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樣的回憶,有些痛楚,有些溫暖,有些感動,有些回味。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很快樂,很溫馨。
《我們仨》讀書筆記6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帶給我的不只只是感動,更是思考。
楊老先生說,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著煩惱和憂慮。細細想來,似乎楊老先生和錢老的快樂大都是苦中作樂,他們沒有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亦沒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們習慣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尋找支點。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經(jīng)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運待她不公,在她年邁,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苦難,理應享受天倫時,讓她在經(jīng)歷了女兒的離去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又讓她承受喪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老先生是堅強的,她沒有讓悲傷逆流成河,甚至,她連悲苦都沒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楊老先生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下《我們仨》的,但我想,她在無可避免的傷感中定然也會覺得釋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摯愛至親,她寧愿是自己承受所有傷痛留下來“打掃現(xiàn)場”,寧愿所有的擔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來承受慣了,向來就不是一個會感嘆“人生如夢”“若夢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堅強的人,也無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將它寫成萬里長夢了。
《我們仨》第一部,楊老先生說她做了一個夢,夢見鐘書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走了。鐘書并不辯護,只安慰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也許是鐘書記住了此夢,不愿意讓楊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讓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第二部,楊老先生開始了古驛道之旅,從輕靈的夢,直到后來的'沉重,再到不敢夢,讓人真切觸摸到了楊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危,老人兩邊跑身體疲乏不說,每天還要忍受著隨時失去至親的心痛,而且,她還不能將悲苦啼哭,她得忍著,然后換用一種心情寬慰雙方,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了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在旁人看來,把離別拉得如此之長,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楊老先生心里,她應該是想陪他走得更遠的。想必鐘書亦懂,故贈予了楊老先生一個萬里長夢,可以且行且見,且行且散。
讀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楊老先生的夢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夢太真了,尤其是她夢里與圓圓和鐘書的對話,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動容,此情此景太溫馨,也太殘忍。我想,讀者們是寧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現(xiàn)實的。
這艘船,滿載著離情,愛情,哀愁,不舍與思念,最終,船負載不了這許多,還是沉了,而楊老先生也被一陣旋風卷回現(xiàn)實,落在往常變了夢歇宿的三里河臥房的床頭。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是家,只是楊老先生的客棧了。
第三部,楊老先生回憶了過去種種,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們仨的過去生活。楊老先生總是說自己最笨,什么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删褪撬簧袩o論遇到什么問題,她總能說“不要緊”,而且為了鐘書,她從一個連飯都不會做的小姐甘愿成為“灶下俾”,在鐘書死后,還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藝術。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這個家,她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這種愛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動容!沒有死去活來,沒有海誓山盟,他們的愛,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為她做早飯;是她為了他甘當“灶下婢”;是茶余飯后的一起“探險”;是天各一方時為對方記下瑣碎的生活日記;是久別重逢時把“石子”掏出來細細把玩……這種愛,任時空轉換,不會流逝,只會慢慢沉淀,并開出花來,散發(fā)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簡單,“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便是她一生的寫照。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也沒有永遠,好在,還有那“一艘船”“一個萬里長夢”,如今,“一艘船”終于將她渡得那“萬里長夢”里去,一家人團圓相親,再也不醒來。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楊絳先生優(yōu)雅而博學,從她的文字中書香君能感受到她那顆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她的文字溫暖而安寧,幽默而睿智。她有一個被時代熟知的稱號“錢鐘書夫人”,錢鐘書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妻子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是錢老對于夫人的評價,同時也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最高贊嘆。她是一個從容優(yōu)雅的精神貴族,卻有著一個令人感動的平民情懷。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帶給我們?nèi)松膯⒌!段覀冐怼肥清X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讀《我們仨》,書香君在她樸素的文字下感受到這是一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在歷盡滄桑后無聲的探尋,是寧靜生命里擲地有聲的娓娓道來。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將“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在那樣一個被漂泊、戰(zhàn)爭、分離、貧窮充斥著的特殊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鼓勵,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樂觀而積極的心態(tài)。在楊絳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的苦難沒有難為到充滿愛的家庭,幽默而生動的場景躍然紙上,讓書香君回味而向往。
我們仨讀后感:在楊絳看來苦難是一部荒誕的喜劇,即使“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碎琉璃脆”,書香君也能在這樸實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們仨”真實而溫暖的生活。她的文字如同一面鏡子,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磨難,平靜面對并學會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人生理想,在不斷體驗和實踐中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
《我們仨》讀書筆記8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對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憶錄。
本長篇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夢境為開端,雖然篇幅很短卻給行文一種幽悵的基調(diào),讓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意味深長。第二部分用夢幻般的描寫形式,寫了丈夫、女兒的相繼離去。第三部分則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著溫馨、樸實和快樂。
這三部分的順序安排是極好的,如一首起初透著悲涼的歌,曲中卻變得溫瀾潮生。如果順序變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寫生活、以夢幻寫死別,一實一虛,相得益彰。“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楊絳先生對丈夫、女兒的想念縈繞其間、獨留一人的那種滄桑感揮散不去。看似全文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調(diào)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地呈現(xiàn)了出來。深藏其中的寧靜和悲涼,是一個老者的釋懷。
《我們仨》讀書筆記9
忙時常成為我不能好好讀書的理由,忘于閱讀,懶于思考,此番托辭羞愧。
以前只聞錢鐘書先生,不知楊絳先生。如今,從新認識。紙上字字生機的日子,讓我心生羨慕,覺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橫生,始終有溫度。
好生羨慕”我們仨”互相懂趣味橫生的小日子,盡管曾在寒冬卻不曾寒冷。我記憶起,父親就倍疼我不曾舍得打罵,母親更像嚴母,但很小我便體會一個人,一個人消化情緒和知識,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憤怒他們會盡力理解小心呵護,卻不曾懂得。我想,他們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我的成長缺少他們的陪伴。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一種怎樣經(jīng)歷,透過文字能想象幾分。突然覺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忙于追求也錯過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時間,可惜自己大學里怎么也睡不夠的時間,可惜自己喜讀卻不堅持的時間。讀完”我們仨”,以景貼人,想做回那個喜讀善研的學生,做個知父知母不忘鄉(xiāng)柴火的女兒。
讀著錢和楊的相處,各有長短,互有鋒芒,互助互補,相互經(jīng)營,相互取暖。讀著錢、楊對媛的教養(yǎng),對價值觀的堅持,對家的養(yǎng)護。我心里期盼與另一半,現(xiàn)在和將來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謙互愛,過著妙趣無窮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擬人擬物,手法用詞不華卻流深。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花落滿地無人惜,深情只為邊旁樹。花兒總是這樣不懼萬人踐踏的痛苦,每年都要為鐘意的大樹獻上自己的養(yǎng)分。小時候的我只會對此厭惡不己,因為落花阻擋了我前進的步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才明白這是花對樹的癡情。
小時候追看電視劇,總是喜歡看君王為她喜愛的妃子拋下一切,只為與她相守,所以羨慕諸如烽火戲諸侯之類的故事。但隨著知識的積累,才發(fā)現(xiàn)古代君王冷薄無情,大多數(shù)位高權重者怎會為了這虛無縹緲的東西舍去榮華富貴。直到這時才真正明白帝王無真情,深情只在凡人間,就像楊絳老師與錢鐘書先生的愛情。
為了更加了解楊絳老師與錢鐘書先生,我特意去讀了楊絳老師的《我們仨》。因為沒有更多的了解,我莽撞的翻開了它。先是楊絳老師與錢鐘書先生的舊照,他們彼此眼中的深情,就連我這個過客都能輕而易舉的看了出來,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懷著對楊絳女士和錢鐘書先生的尊敬,我認真地閱讀每一個文字,讀到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的結尾時,我不禁淚眼盈眶,因為這本書是在楊絳老師的女兒和丈夫去世的時候才寫出來的。
我不能想象楊絳老師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書寫這本具有濃厚情味的書的,字里行間中根本看不出有人逝世的影子,透著幸福,和普通人家一樣的平平淡淡但濃郁的情昧。原諒我笨拙的文字寫不出她對女兒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樣的樂觀與深情,這太重了,壓的我有點喘不過氣來。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讓人聯(lián)想出一份情意,那樣的快樂,那樣的幸福。書中楊絳女士這樣寫到;“我活的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無論是女兒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后,楊絳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的強大,讓我十分敬佩。
有人說能撩動簾的風,必定是迷路的風,因為那風是追趕烏云的,終究留不住。但楊絳女士并不是這飄忽不定的風,她是那深情的花,守護著她的大樹,那樣的堅韌,那樣的心甘情愿,那樣的執(zhí)著。
執(zhí)筆完畢,往窗外一看,那花兒正與她的大樹共眠呢。
《無題》
落花滿地無人惜,萬人踐踏不懼傷。
月月年年復此行,深情只為邊旁樹。
【《我們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們仨》讀書筆記精選05-31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06-08
《我們仨》讀書筆記05-29
我們仨讀書筆記04-26
我們仨讀書筆記04-19
《我們仨》讀書筆記07-21
《我們仨》讀書筆記07-19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05-26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