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世界》觀后感例文
昨天夢見王峰(如果我們所有的老師都像王峰一樣起這么和諧的名字,我會在博客上不停地談論他們。王峰的名字就好像"張偉"一樣安全,我相信搜索引擎對這種名字毫無辦法)在教室里給我們上課,講怎么寫論文,具體講了什么醒來以后怎么也想不起來了。我的生活沒有因為上學與否發(fā)生什么變化,在學校的時候,我白天看見這群人;工作以后,我晚上夢見這些人。
繼續(xù)昨天我想說的那個話題。我在書中想要找到的是一個論文模型--姑且就把它稱作模型,當然我不是想要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框架,我說的模型是對論文的最初想象。毛毛說在閱讀的理論家的著作的時候你在尋找一個小詞,這是一種模型;我說論文應該以問題為中心,這也是一種模型;有些老師在答辯的時候(想不起來這個老師叫什么了……汗,就是毛毛說那個喜歡搞鄉(xiāng)土文學的)說自己特別關注目錄,這是他在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模型。
有些人或許會說,論文是研究的結果,在正式開始研究之前對論文加以設想有什么用呢?我覺得恰恰相反,事先設想論文的模型非常重要,因為最初的設想會大概決定一篇論文的形狀,正如我們寫這篇論文的決定產(chǎn)生了這篇論文一樣。
盡管以問一個問題開始自己的論文這種模型存在缺陷,可是我仍舊認為論文一定要以問題為中心,這保證了論文的意義。(雖然我很崇拜搞資料的,但我不會把那種論文當做理想中的模型,因為我覺得它不提供意義。從這個角度講,陳平原不是搞資料的,這就可以理解我為什么始終都喜歡陳平原。)昨天我在想,問題不能在閱讀資料之前產(chǎn)生,因為只有你讀到的東西才能證明你問的問題是有意義的;但今天把這個思路繼續(xù)下去,不難想到,你在書中讀到了什么,這取決于你問了什么問題。
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軖侀_這個雞生蛋的怪圈,僅僅把自己的才智當做一篇論文的起點呢?這樣說還比較抽象,就舉個例子,拿我比較熟悉的一本書來說吧。比如(審美意識形態(tài))這本書,1格2頓(這名字寫成這樣還真是沒人能通過搜索他的大名看見我陰暗的博客啊,得意中~1格2頓,這名字對于一個以爬格子為生的人頗有幾分詛咒意味,不管這個死老頭)把身體感覺作為中心問題來考量18世紀以來的美學,不過肉體、感覺這些詞的含義有點空虛,因此也有點模糊,或許這本書富有號召力,但它對肉體感覺并不提供比前人更多的理解,也不能加深我們對被考察的美學家的思想的理解。盡管從模型上來說,這本書比按照時代簡略介紹各位美學家的著作有更多意義,不過我認為它有負1格2頓的大名。假如這本書是在考察"肉體"是怎么從黑暗的歷史中浮出地表的,我會覺得這個中心詞是研究的結果,而不是用來強暴美學家們的工具。回頭看了看,覺得這一自然段我好像沒說清楚……好吧,我試著來個直率的--如果寫論文的同時我們也在改造我們的問題,那么研究就會帶來我們思想上的進步,強暴別人則不會帶來進步。那么寫論文就會成為純粹的自耗活動,不學習再多的才智也會枯竭;而讓自己有限的才智變得更少,這不是我寫論文的本意。
所以我讓自己再回到上一自然段之前遇到的困難境況:沒有問題是天生是真的、重要的,除非你在論述中證明了這一點。然而我們不能因為有一個無限循環(huán)出現(xiàn)就不去讀書。那么我們該怎么辦?那么我們只好去看看別人都在研究些什么問題。如果大家都認為一個問題有意義,至少你能保證你的研究對他們是有意義的。我終于要講到(壞世界)這本書。這本書對于我的意義在于,它為我確定了一些問題,并且在這些問題之間劃定了層級關系。不管這種確定是多么暫時,也沒有經(jīng)過我自己的反思,它對于一個一無所知的人總是有用的。這本書首先把兩個人的相遇當做第一個問題:當兩個人初次遇見的時候,他們是先選擇沖突還是先選擇合作?為什么?有了兩個人的相遇,才有后面談到的公正平等和共同信仰。如果兩個人根本不相遇,或者相遇的時候總是選擇沖突,就談不上什么公正平等、共同信仰。因此我們可以說,公正平等和共同信仰這兩個問題在層級上低于相遇抉擇。然后本書問:民主是否能夠保證公正?這個問題在層級上又低于公正平等。如果我們根本不要公正,或者根本不存在什么公正,就用不著費心思討論什么民主。中國的禮教制度如何保證了封建社會的運行?這個問題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按照作者對"某種社會制度能否保證公正"問題的回答是否定,往往社會制度都不能保證公正,才會有禮教(作為意識形態(tài))來維持社會正常運行這種說法,所以它在層級上又低了一級。我覺得趙汀陽的書寫得好,是因為這種層級關系在他的書里面很明顯,符合我對論文的想象。
我衷心希望讀書和寫論文是同一個過程,或許這也是朱老師所希望的,只是我們沒有使用同一個表述而已。那么,為了寫一篇以問題為中心的論文,看書的時候究竟應該找什么呢?或許應該找的就是各種問題之間的層級關系,以及不同論述帶來的層級關系的小小地震和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