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网,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歷史典故

時間:2022-01-22 14:10:10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歷史典故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駐關守軍請他為后世留書,由此,老子留下五千言。今天就給大家具體講一下老子留下五千言的歷史典故,希望讀者喜歡。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歷史典故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歷史典故

  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則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春秋時代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歷代不知有多少人考證過老子的姓名、字號。

  按照《老子內傳》的說法,他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fā),所以號為“老子”。

  《神仙傳》說,老子的母親是在李樹旁生下他的,當時指樹為姓,所以就姓李。

  概括地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去世后追謚(shì)為聃(dān)。也有人認為,老子就是太史儋(dān)或老萊(lái)子。

  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到他這里查閱資料,并向他請教許多問題。

  有一天,孔子又來拜會老子,問道:“我研究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非常精通了?墒俏抑苡瘟袊,用這些學問去游說諸侯,誰也不采用,這是什么道理呢?”

  老子謙遜地說:“也許你的學問不合時宜吧?”

  孔子道:“是的,我也經常在想一些問題:谷子種在田里會長成禾苗,雞蛋可以孵(fū)出小雞;母親懷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不投入變化,怎么去變化別人呢!”

  老子點點頭,似乎表示同意,隨后露出微笑,向孔子張開嘴,問他:“你看,我還有牙齒嗎?”

  “沒有了。”孔子回答說。

  “你再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在的。”

  “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您的意思是說:硬的容易掉,軟的卻能保留?”

  “你很聰明,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老子說。

  “那您不是更有學問,可以更有作為嗎?”孔子說。

  “不。你有為,我無為。道不相同。你走向朝廷,我走向山野。”

  后來東周王室發(fā)生內亂,老子便決定退隱,丟下官職走了。

  老子經過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認出了他,熱情地把他請到關上。尹喜親自打開城樓上的大廳,請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個不停。

  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見黃土平原延伸到天際,蒼蒼茫茫,沒有盡頭。函谷關地勢險要,關外左右都是土坡,夾著中間一條路。路上人來車往,一目了然。

  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學生仰慕您的道德學問,想拜您老為師。”

  老子道:“我已老了,肚子里的那些貨色也很有限,而且說話又七顛八倒的,怎么好意思開口教人呢?”

  尹喜見他推脫,便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您滿腹經綸,如果不留下些東西來,恐怕很難走出這個函谷關的。”

  老子知道無法推脫,便接過尹喜遞上的筆,一口氣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下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后世稱為《老子》的一部書。因為這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

  尹喜拿起老子剛寫好的書稿,認真地拜讀起來。老子連忙提醒道:“時候已經不早,請您放我出關。”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幾天,見他不答應,只得馬上放行;可心里有些遺憾,因為自己還沒有讀懂老子的這部書稿,正想慢慢請教呢!

  老子終于出了函谷關,騎著青牛揚長而去,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道教創(chuàng)立后,奉老子為尊神,稱作“帝君”、“太上老君”。到了唐代,道教在太清、玉清、上清“三境”的說法上,安排了三位大神各主一方,形成了“三清”的說法。這樣,太上老君也就被稱為“道德天尊”,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組合在一起,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唐代皇帝姓李,便尊老子為李氏祖先,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又加號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老子的神化過程,完全是一個學派的傳人變化為教派的祖師的過程;也是道教形成、發(fā)展,然后逐漸趨于統(tǒng)一的過程。老子從人到神、從太上老君到太上玄元皇帝,他的地位的變化,可以看做是道教發(fā)展的縮影。從前每逢農歷二月十五日老子誕辰,不少道教徒都會去道教廟觀奉祀一番;連一些銅匠、鐵匠以及燒窯的盆碗匠人等,也會在這一天用酒食祭祀老子。這是因為道教有煉丹之術,相傳太上老君煉丹有方,便被后世以燒煉為業(yè)的匠人奉為祖師爺了。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老子留下五千言09-20

歷史典故:老子出世07-20

老子出世的歷史典故06-09

歷史典故:老子出世02-02

癡頑老子的歷史典故01-25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焦作留下的歷史典故01-28

老子留下五千言01-29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