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張衡的歷史故事
導語: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張衡的相關材料,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人物介紹
張衡,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zhèn))人,東漢年間的天文學家(或者說地球科學家)、數(shù)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精通天文歷法,觀察并記錄了2500多顆恒星(肉眼可見的恒星約6000多個,在同一地點能觀測到的不超過3000個);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地動儀,以及候風儀、指南車等多項器具。張衡在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經(jīng)花了十年的時間寫成《二京賦》,包括《西京賦》和《東京賦》兩篇!抖┵x》運用文學手法進行社會剖析,其中有政治方面的諷諫、社會事物的描述,歷史的反思、哲理的寓含,洋洋灑灑,蔚為大觀。他的詩、賦有《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其賦一掃漢賦鋪排、堆積、仿真的惡習,以平淺清麗的字句,抒寫個人的胸懷、人生的理想、田園的生趣、道家的哲學,使人感到活潑、親切。
拒絕學習古文的叛逆少年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的南陽西鄂(現(xiàn)在的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石橋鎮(zhèn)夏村)。少年時期,由于父親的早逝,家里的生活十分清苦。貧困的生活,不僅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欲望,反而更加激勵他刻苦忘我地學習。
張衡十多歲的時候,就讀了很多書,寫一手好文章,在遠近已經(jīng)小有名氣。
好學多聞的名氣傳到地方官那兒,地方官找來張衡說:“我看你才學出眾,想推薦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樣?”17歲的張衡,拒絕了地方官的推薦。他認為不能成天待在家鄉(xiāng)讀那些古文經(jīng)傳,更不能去追求做官發(fā)財,他要到實踐中去探求科學的真理。
于是,張衡收拾好行裝,離開家鄉(xiāng),踏上了游覽名都大城、訪師求學、探索科學真理的征途。
驪山腳下的不朽名篇
公元94年,張衡來到關中觀覽西京(長安)名勝,游覽了西漢時最高學府所在地三輔(現(xiàn)在的陜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陜西省西安市往東到華陰、藍田一帶,加上長安臨近的“左馮翊”和“右扶風”,合稱三輔)。他跋山涉水,往來游息于坦蕩肥沃的渭河平原上,觀覽了巍峨青翠的終南山和奇險峻峭的華山,接觸了關隘和城鎮(zhèn),考察關中的民間風俗習慣、土質和物產以及古代的遺跡、當代的事物,尤其對長安城郊的宮闕規(guī)模、市井制度,遠近商賈財貨的集散,富豪、游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較深切的認識。通過這次游覽,張衡積累了豐富、新鮮的文學素材,為他后來寫作《二京賦》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95年,張衡游罷秦始皇陵,在驪山腳下寫下了不朽名篇《溫泉賦》,描寫了驪山“湯谷”的優(yōu)美,春水的清新。他那字字句句的吟哦,散發(fā)著無盡的才思,抒發(fā)了他熱愛祖國山川,熱愛生活的胸臆。這是他留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
豐富的游學經(jīng)歷
公元95年,18歲的張衡,來到了繁華的洛陽城。張衡在游學長安、洛陽期間,為了增長科學文化知識,他不辭辛苦,求師訪友,結識了許多著名學者和優(yōu)秀青年:有擅長辭賦文學、彈琴吹笛的音樂家馬融;有謙虛勤樸、名聞當世的賢士竇章;有學識淵博、潛研時務、著有30多篇政論名著的王符;有學習過天文、數(shù)學、歷數(shù)等學問、豪俠英俊的青年崔瑗……這些有為青年對張衡都有著很好的影響和幫助。特別是崔瑗,他與張衡的友情較深,經(jīng)常在一起研究問題,交換心得。后來張衡進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學,也是受了崔瑗的很大影響。
張衡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積累,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志趣也越來越高漲,5年來的游學生活使這個少年才子終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張衡的歷史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科學家張衡的故事01-17
少年張衡的故事07-31
描寫張衡的故事05-22
張衡數(shù)星星的故事03-13
張衡喜歡數(shù)星星的故事06-07
名人故事張衡數(shù)星星10-24
張衡數(shù)星星名人故事10-04
名人故事之少年張衡11-11
張衡小時候的故事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