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典故(集合14篇)
關于歷史典故 篇1
一、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jīng)》: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于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蛟S,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后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三、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游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yǎng)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五、銜環(huán)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huán)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后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huán)四枚,聲言此環(huán)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后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于懷。銜環(huán)結草,生死不負。
六、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
七、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鐘子期聽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并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傻诙瓴纴頃悠跁r,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jīng)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八、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后,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后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彼埱筅w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后伏劍自殺。
九、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關于歷史典故 篇2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nèi)浩鸲ブ,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關于歷史典故 篇3
鼠竊狗盜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農(nóng)民起義烈火熊熊燃燒。秦二世憂心忡忡,博士官們紛紛建議秦二世迅速派兵鎮(zhèn)壓,只有候補博士叔孫通出于對個人安全的.考慮,假作不以為然地阿諛二世說,陳勝等不過是一小群“鼠竊狗盜”之徒,根本無足輕重。
后用“鼠竊狗盜”形容那些沒有政治目的,只會小偷小摸的人。亦作“鼠竊狗盜”。《舊唐書·蕭銑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jù)!
關于歷史典故 篇4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zhí)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xiàn)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yǎng)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關于歷史典故 篇5
漢朝有個劉姓書生,上京趕考的時候路過華山,準備登山一游。山上有一座神廟,廟里供奉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神女-華岳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獨寂寞,這一日有人路過當然喜不自勝;梢蛔鹚芟。劉書生進入神廟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這樣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處百感交集,提筆在墻上作詩一首。三娘見書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里也特別喜歡。雖然也知道這是違反天條的事情,但是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噴涌而出的愛情。
終于化成了凡人,追上劉書生,與其結為夫妻,自是恩愛無比。后來三娘懷孕,而書生還要去考試,只能暫時分別,書生送給三娘一塊祖?zhèn)鞒料悖镆源私o孩子命名。后來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這件事,將三娘壓在華山下的黑云洞中。而神物寶蓮燈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后來產(chǎn)下了沉香,托人送到了劉書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歲的時候,劉書生將整件事情說給他聽。沉香決定上天救母。
關于歷史典故 篇6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的陰歷9月29日,唐太宗李世民來到慶善宮舉行宴會,而且還在宴會上吟詩作賦,有娛樂節(jié)目,參與宴會的不是皇親國戚,就是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慶善宮是李世民出生的地方,選擇這樣的宅子舉辦宴會,也可以說是比較隨和的私人宴會。
當然,氣氛隨和不等于隨便,排座次就有講究。當時參與宴會的有同州刺史尉遲敬德,就是隋唐名將尉遲恭。尉遲將軍的分量大家是知道的,在唐太宗開創(chuàng)江山的武將當中,尉遲恭和秦叔寶、程咬金等都是位置居前的大功臣,李世民當年被單雄信追殺的時候,是尉遲恭及時出馬救主,將單雄信打下馬,讓李世民免了一難。這個不僅“說唐”里有,正史里也有。
然而,這天居然有人坐在尉遲恭位置的上頭,老尉遲將軍講話很不講客氣,沖著那人吼:“你立了什么功勞,居然敢坐在老子上面!
坐在尉遲恭下頭的任城王李道宗出來好意勸解,沒想到尉遲恭不領情,掄起拳頭對著李道宗一頓狂扁,尉遲將軍一手好拳棒,李道宗不一會就滿臉烏青,最嚴重的是,眼睛都幾乎被揍瞎了。
李道宗是唐太宗堂弟,也是大唐的開國功臣,李世民看著自己的老部下毆打自己的堂弟,那滋味不好受,于是宴席也不開了,很不高興地打道回府。
李世民沒有公開處分尉遲老將軍,而是私下里給他上了一堂歷史課:“我過去對漢高祖誅殺功臣的事,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我誠心誠意地希望和你們這幫文武功臣一起保守這富貴美好的生活,子子孫孫綿延不絕。不過,今天你是鬧得過分了點,你任職以來,不良記錄也不少,看老兄你的`表現(xiàn),我才明白漢高祖殺韓信,將彭越剁成肉末,也不能說全是漢高祖的錯。咱們大唐立國,講究法度,其實就是賞與罰。你該有什么待遇和恩寵都給你了,非分的你就不要去癡心妄想了。希望老兄你好好自勉,努力加強修養(yǎng),不要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尉遲恭天不怕地不怕,但還是怕老大,從此,他就收斂了很多。史載他后來天天在家里練仙丹打坐,安享晚年。
唐太宗這番話多少帶點威脅,然而他對待老下屬的方法還是很得體的,他沒有選擇在公共場合批評,照顧了尉遲恭的面子,選擇在私下里進行教育,讓他明白事情的嚴重性,也沒有直接說要如何處理,而是引用歷史上的往事進行旁敲側擊,可以說仁至義盡,對得起尉遲恭的功勞,也對得起大唐的法度。
關于歷史典故 篇7
孟嘗君小時候日子并不好過,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親想要扔掉他,還是她的母親瞞著父親把他偷偷養(yǎng)大的。不過田文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著自己的雄辯之財和出眾表現(xiàn)最終在四十幾個兄弟中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繼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來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納,因此他的賓客號稱有三千人。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辦好事,有一次孟嘗君應秦王之邀出使秦國,秦王因擔心放他回去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將他軟禁了起來。這時田文的一個食客便扮成一條狗偷了狐白裘獻給了秦王中的一個妾讓她說服了秦王放田文離開。但是當田文逃到函谷關的時候,秦王有改變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這時另一個食客便發(fā)出雞鳴叫的聲音騙過守衛(wèi)開了城門,孟嘗君總算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來歷。
這個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時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場的行為。就像孟嘗君那樣,離開秦國要用這樣的伎倆才能回去。
關于歷史典故 篇8
東晉新亭會
西晉末年,中原經(jīng)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jīng)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痹谧娙烁袘阎性淙胍氖郑粫r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么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里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qū)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雅的傳統(tǒng)。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后世詠嘆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里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 “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tài)。后來,眾士人團結起來,使東晉政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關于歷史典故 篇9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姇,主動在爭執(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jīng)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蓖踉:“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jié)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比撼及儆杏嗳,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zhàn),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愿肝腦涂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后失禮,并巧妙地為失禮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后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yè)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說,生活在紛繁復雜、人際關系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tài)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里能撐船”
呂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睍r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說明:別說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說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fā)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說:“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于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夫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夫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說了,想要把馬夫給辭掉。丙吉說: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后到哪里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夫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zhàn)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于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著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炭,都害怕曹彬發(fā)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說:它注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于歷史典故 篇10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
關于歷史典故 篇11
1.文君當壚:
據(j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并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雇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xiāng)。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圣”之稱,他最為后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圣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圣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圣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于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nèi)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nèi)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關于歷史典故 篇12
公元1853年的陽春三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滿足于半壁江山到手,開始關門當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輝煌的“小天堂”的營造中。
洪秀全從四十一歲進南京,到1864年6月52歲時自殺,十一年中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轎出宮,去探視生病的東王楊秀清。
那時他正值壯年,卻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搞得老對頭曾國藩也莫名其妙:他在干什么呢?一句話,在他的太陽城金龍殿坐享榮華,在后宮與他的“嬪妃娘娘”們飲酒作樂去了。
鄉(xiāng)村塾師出身的洪秀全,雖說不上有啥出眾的文韜武略,卻擅長“數(shù)字化”管理,尤其表現(xiàn)在他對后宮妃嬪的約束上。
洪秀全是個一夫多妻主義者,而且規(guī)定多妻制是太平天國高級文武官員的特權:“大員妻不止,無職之人,只娶一妻”。
金田起義后洪秀全即選美納妃十五人。一年后至廣西永安,“有三十六個女人”。
進南京后,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為他獻上美女六人;每年春暖花開之際,蒙得恩還要在天京十三道城門口為洪秀全選美女;后來干脆明文規(guī)定:“所有少婦美女俱備天王選用!
公元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京城的三千名美女中挑出一百八十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宮中有橫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擁有多少個女人,恐怕永遠難以準確統(tǒng)計。據(jù)一本叫做《江南春夢筆記》的書說,天王府連太監(jiān)也不設,妃嬪加上服役的女官,總計有二千三百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個男人。
公元1864年京城淪陷,其子洪天在被俘后的口供中說:“我現(xiàn)年十六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八十八個母后,我是第二個賴氏所生,我九歲時就給我娶了四個妻子。”
天王洪秀全的八十八個后妃,已超過了歷代帝王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數(shù)了。當時愛好聲色犬馬的咸豐也只有十八個妃嬪,相比之下遜色多了。
這八十八個后妃,一律沒有封號,統(tǒng)稱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連姓名都記不住,怎么傳喚享用呢?洪秀全來了個古今中外后宮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舉,數(shù)字化依次編號,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曠古未聞的名目。
至于上千個如花似玉的宮女,更是比妻妾還要等而下之的備用享樂工具,所以連個數(shù)字編號都攤不上。
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宮上。他制定了許多奇怪的“數(shù)字化”清規(guī)戒律,使后宮女人終日生活在非人的苛政之下,動輒得咎,比牛馬都不如。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天王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fā)了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nèi)事,外事非宜所聞!辈⑶,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婦女與外界聯(lián)系。
天王雖對朝政不發(fā)令旨,卻平均三四天寫一首詩管教美人。
公元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jīng)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五百首天王大作,其中四百七十六首是洪秀全進入南京初期三年中寫給后妃的.夫權獨白,實際上就是苛刻的數(shù)字化教條,叫妻妾宮女們背誦。
如在詩17、詩18中。他訂了個數(shù)字化的“十該打”條規(guī):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喚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喜歡八該打。
眼左望右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洪秀全還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教,要求妃嬪們從細節(jié)抓起,侍候好他這位宮中“太陽”。如詩197:“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
詩237:“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詩294:“因何當睡又不睡,因何不當睡又睡。因何不顧主顧睡,因何到今還敢睡!
在這些“天父詩”里,哪里還有洪秀全在初創(chuàng)拜上帝教時所倡導的“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而且看畢天王的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人們就會明白他為什么四次參加科舉都考不上!
洪秀全在美女群中享受了十一年的帝王生活,終于在湘軍的隆隆炮聲中,不得不拋下他的后宮粉黛魂歸天外。一個掌握了天朝大權的鄉(xiāng)村塾師,所編列的數(shù)字化后宮,真實地反映了洪秀全的荒淫無恥和極端腐敗。
關于歷史典故 篇13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于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類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齊桓公的老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fā)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后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糊口,可衣食無憂之后卻由于所做之事違反了內(nèi)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jù)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于郡里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后,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xiàn)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
趙括打仗——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jīng)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魯班皺眉頭——別具匠心
別:獨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也作“獨具匠心”、“匠心獨運”。
[語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陳勝扯旗——揭竿而起。
陳勝字涉,陽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漁陽,與陽夏人吳廣在蘄縣大澤鄉(xiāng)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大旗。在陳縣(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聲勢浩大,震撼暴秦。起義失敗后,被車夫莊賈殺害,部將呂臣又斬莊賈,遷葬陳勝于芒碭山。西漢以陳勝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時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賦稅雜役,以守護墓地,東漢后漸廢。
關于歷史典故 篇14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5-20
「歷史典故」08-1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07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