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典故精選14篇
關于歷史典故 篇1
戰(zhàn)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lián)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wèi)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并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占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后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還回家干什么!”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shù)弥R湣王已經(jīng)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關于歷史典故 篇2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zhàn),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后,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閑,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說:“父王爭戰(zhàn)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yǎng)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閑、寧靜!
劉秀聽罷,說:“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边@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于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chuàng)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弦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后,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說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說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xiàn)在是正當年,流連于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么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蔥,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后院樂此不疲地重復著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著全球貿(mào)易路線并且不斷派遣船只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xiàn)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里樂此不疲的做著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guī)的貨幣政策,使美聯(lián)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回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閑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用戶心甘情愿、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jié)日活動類似于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愿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并沒多要財產(chǎn)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復決絕,又重復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qū)鄰邦關系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短信真心誠心衷心祝愿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jié)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jié)日快樂。
35) 由于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幸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群山遍布,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么疑難,每問必知,據(jù)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并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脫。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于歷史典故 篇3
塞翁:邊塞的老頭兒。失馬:丟失馬。焉知非福: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兒呢?
《淮南子 人間訓》里說:古時候塞上有個老頭兒,丟了一匹馬,人家來安慰他,老頭兒說:“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后來這匹馬居然又帶了一匹好馬回來。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得到了好處。也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關于歷史典故 篇4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他都會設法辦到,因此廣受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項羽兵敗后,季布孤身一人殺出重圍,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生活。而當了皇帝的劉邦一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于是下令通緝季布。
那些仰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化裝后,到山東一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去找汝?侯夏侯嬰說情。在夏侯嬰的勸說下,劉邦不僅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還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季布有一個同鄉(xiāng)曹邱生,聽說季布做了大官,就馬上去見季布。但季布對他有些誤會,知道他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沉,話語多么難聽,只是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說:“你我都是楚地人,既是同鄉(xiāng),便應該珍視鄉(xiāng)情才對。我聽說楚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么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皆因你是我的同鄉(xiāng),我才到處宣揚你啊。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與我結為朋友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對于他的誤解頓時消除了,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成長心語】
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如果一個人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誠實的人能忠實于事物的本來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實,同時也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光明磊落,言語真切,處世實在。誠實的人反對投機取巧,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爭功推過,弄虛作假,口是心非。誠實守信首先是一種社會公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關于歷史典故 篇5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孟母很有教養(yǎng),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jīng)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jīng)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墒撬姨幱隰[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學宮那里的環(huán)境很好,書聲瑯瑯,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的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qū)W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來。一天,孟母發(fā)現(xiàn)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里很難,在聽兒子說是在演習周禮后,就又高興起來。
后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宮,學習《詩經(jīng)》、《尚書》!懊夏溉w”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笨墒敲献涌偸欠瓉韽腿サ乇痴b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闭f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后,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于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huán)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并養(yǎng)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而穩(wěn)固的基礎。
還有一個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稊嗥淇棥C献討侄鴨柶涔。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泵献討郑┫η趯W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選自《列女傳》
《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逼淠缸曰诙,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么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后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xiàn)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于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huán)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fā)教育孟子!百I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關于歷史典故 篇6
夢中殺人
為防止別人暗算,曹操他對照料、服侍自己飲食起居的侍從們說:“我有個毛病,或者說特殊功能,當我在睡夢中時,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會跟夢游癥似的,馬上跳起身來殺死這個人,所以今后當我睡著、尤其是熟睡之際,千萬不要靠近我,以免誤殺。”
曹操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裝作受凍而不知的酣睡狀態(tài)。
一個平日深受曹操喜愛、對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細入微的小男童,見主人在寒夜受凍,出于職責、更出于對曹操的'愛戴,便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走到曹操臥床前,剛要伸手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頭寶劍,狠命一揮,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殺人之后,一言不發(fā),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來。
其他侍從嚇得面無人色,都呆傻般一動不能動。很長時間才清醒過來,但誰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個被殺的小童也就一直橫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來,一見床頭床尾濺滿鮮血、床下又橫臥著已死的小童,大驚之后便大怒:“誰敢殺我所愛之人?!”
曹操的這種伎倆,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極。這個人就是楊修。當曹操裝模做樣為小童送葬時,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見楊修戳穿了自己的計謀,深恨楊修,后來終于找了個借口殺死了楊修。
關于歷史典故 篇7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是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并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jié)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于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閑出游,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jié),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嘧x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xiāng)野農(nóng)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里已是僻野,農(nóng)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發(fā)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并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nèi)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靠墻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墻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聯(lián)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shù)桃花水浸霞!闭Z句雅致,情趣不俗,絕不同于一般鄉(xiāng)野農(nóng)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干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里?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huán)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墻上的對聯(lián)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zhuǎn)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fā)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態(tài)。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zhèn)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xiāng)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辈⒉惶峒靶帐虾图沂,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墻上的聯(lián)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zhuǎn)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并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fā),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后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蕩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圣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xiāng)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里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陽中激蕩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fā)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jié)教育的年輕人并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jīng)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后,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倥壑袩o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后,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于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yè)。
時光如流,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于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fā)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回音外,并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zhuǎn)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并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掃墓?探親?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M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于是,數(shù)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后,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崩蠞h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F(xiàn)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仿佛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癡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jīng)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nèi)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后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后,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jīng)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yǎng)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jīng)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于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zhí)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于功課,學業(yè)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jié)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關于歷史典故 篇8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于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類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齊桓公的老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fā)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后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糊口,可衣食無憂之后卻由于所做之事違反了內(nèi)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jù)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于郡里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后,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xiàn)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
趙括打仗——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jīng)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魯班皺眉頭——別具匠心
別:獨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也作“獨具匠心”、“匠心獨運”。
[語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陳勝扯旗——揭竿而起。
陳勝字涉,陽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漁陽,與陽夏人吳廣在蘄縣大澤鄉(xiāng)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大旗。在陳縣(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聲勢浩大,震撼暴秦。起義失敗后,被車夫莊賈殺害,部將呂臣又斬莊賈,遷葬陳勝于芒碭山。西漢以陳勝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時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賦稅雜役,以守護墓地,東漢后漸廢。
關于歷史典故 篇9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蚩尤有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jīng)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zhí)千鈞之弩驅(qū)羊數(shù)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qū)羊數(shù)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zhàn)。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jù)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zhàn)。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qū)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后來,又有神農(nóng)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qū),與榆岡戰(zhàn)于版泉之野。歷經(jīng)三戰(zhàn),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jīng)52戰(zhàn),天下始歸一統(tǒng)。
關于歷史典故 篇10
每年農(nóng)歷四月間,公歷5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nóng)諺:“立夏三朝遍地鋤!辈⒁粤⑾娜罩幥缯疾芬荒甑呢S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nóng)諺。 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稱“立夏節(jié)!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那么,關于立夏的由來有什么呢?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S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眳桥和 读⑾摹吩娨舱f:“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xiāng)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立夏“稱人”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shù)打到大數(shù)),不能外打里。
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jù)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后,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后,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shù)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托,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斗,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素材庫。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
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么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關于歷史典故 篇11
南柯一夢的傳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zhì)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吹揭煌慧旁谙叴笫险谙聡澹谑前芽巢裼玫母臃旁谙叺厣,住足觀看?戳硕鄷r,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zhì)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jīng)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zhì)非常奇怪;氐郊依锖螅l(fā)現(xiàn)家鄉(xiāng)已經(jīng)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zhì)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關于歷史典故 篇12
一、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jīng)》: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于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蛟S,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后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三、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游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四、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yǎng)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五、銜環(huán)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huán)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qū)⑵涓傅膼坻硇屑奕耍皇寡吃,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后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huán)四枚,聲言此環(huán)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后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于懷。銜環(huán)結草,生死不負。
六、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此吷嫌袀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后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后以千金相贈。
七、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巖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鐘子期聽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并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jīng)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八、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diào)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后,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后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彼埱筅w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后伏劍自殺。
九、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關于歷史典故 篇13
有一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到營地附近散步,看到許多小戰(zhàn)士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打鬧,玩得不亦樂乎。他就主動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和年輕的戰(zhàn)士們一起談天說地,非常高興。
忽然,從頭頂上傳來幾聲鳥叫,劉伯承順著聲音一看,原來不知什么時候,大樹上站著一群烏鴉。他不由心中一動,立刻對周圍的戰(zhàn)士們說:“你們哪個的槍法最準,快打只烏鴉下來,讓大家飽餐一頓吧!”
戰(zhàn)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開槍打烏鴉。他們有的是怕槍法不準,當面丟臉;有的是不愿在總參謀長面前賣弄武藝。
這時,其中一個年輕、調(diào)皮的警衛(wèi)員,跟劉伯承開玩笑說:“總參謀長,你文武雙全,是全軍出了名的神槍手,今天就請您給我們來個‘神槍打烏鴉’吧!”
“好藹—”
“歡迎——”戰(zhàn)士們不約而同地拍起巴掌來。還不停地歡呼著:“參謀長,來一個!”
劉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說:
“你們還給我來個‘’?好吧,就讓我來試試看!
說著,他不慌不忙地從腰里拔出,看也不看,也不用瞄準,手一舉,“啪”的一聲,一只烏鴉“撲棱棱”地落下來,黑光閃閃的翅膀還在不停地抖動。樹上的烏鴉“轟”的一聲,全都嚇得飛走了。
“好槍法!”
“好!真是神槍手!”
戰(zhàn)士們異口同聲地歡呼稱贊。那位警衛(wèi)員卻依然半信半疑地說:“樹上那么多烏鴉,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戰(zhàn)士聽了,都默不做聲地看著劉伯承,怕他生氣。
但劉伯承聽了毫不動怒,只是笑了笑說:“也許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煩你去給我找個雞蛋來。”
那個警衛(wèi)員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來了一個雞蛋。劉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氣把雞蛋朝天上拋去。
雞蛋飛向天空,越飛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黃豆。此時,劉伯承把槍一舉,“砰”的一聲,雞蛋隨著槍聲四分五裂,蛋殼、蛋黃、蛋白紛紛灑落下來。
戰(zhàn)士們都連聲叫好,那個調(diào)皮的警衛(wèi)員連忙伸出大拇指,夸贊劉伯承是神槍手。
戰(zhàn)士們紛紛要拜劉伯承為師,請他教練槍法。劉伯承謙虛地說:“什么神槍手,業(yè)精于勤嘛!不說什么老師、學生的,我們互相學習好了。槍法準,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啊!”
從此,劉伯承就擠時間給戰(zhàn)士們講習槍法,沒過多久,紅軍隊伍中讓他訓練出一大批神槍手。
紅軍這種官兵平等,其樂融融的軍隊氣氛,不僅得到紅軍戰(zhàn)士們的一致好評,使許多人都愿意來當紅軍,連敵人也十分羨慕這種關系呢。
長征后期,包座戰(zhàn)役取得勝利時,曾經(jīng)抓了幾百個俘虜。紅軍對待俘虜從來都是很寬松的,講過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發(fā)放路費讓回家。
當時,幾百個俘虜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紅軍領導們就把他們編成了兩個連,準備依照他們各自家鄉(xiāng)的遠近,發(fā)放路費。
趁著等候的時間,幾位紅軍領導,到俘虜?shù)年犖槔锶フ勗,了解情況。俘虜們可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士兵說,他們原來的十九路軍戰(zhàn)敗時,死傷很嚴重,許多營、連級的干部都戰(zhàn)死了,只有一個被俘虜?shù)摹?/p>
團長和副團長見大勢已去,都跳河自盡了。
紅軍領導接著問:“為什么跳河?”
士兵說宣傳的紅軍很可怕,動不動就要殺人,俘虜更是不要想著活下來,還要受折磨。
“那現(xiàn)在怎么樣?受了什么折磨?”
“沒有啊!給飯吃,還給錢回家!笔勘拖骂^:“我勸團長別跳的……”又一個士兵站出來:“不相信我們十九路軍,在那里,每天都有人監(jiān)視著我們!
“是啊,紅軍這里挺好的,長官沒有架子!
這時,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吃飽了飯,擠在一起聊天打鬧。見紅軍領導來了,都圍了上來。搶著說:
“我要當紅軍!我不回家了!”
“我給你當勤務兵,我以前就是勤務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們長官,那么兇!
……
“好,都留下!奔t軍領導微笑著回答。
這時一個領導拉住一個孩子的手,問他:“紅軍好不好?”
“好!
“為什么好?哪里好呢?”
“紅軍不打人。”
“還有什么好?”
“官兵平等。”
“還有?”
“官兵都是吃一樣飯,穿一樣衣服,我們長官要吃小灶的!焙⒆酉肓讼,很肯定地說。其他孩子都跟著點頭。
“還有嗎?”
“還有教我們讀書!
“還有?”
“好玩兒。”孩子歪著頭,頑皮地笑了笑。
領導也笑了笑,這還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
最終,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來當紅軍了,畢竟這里官兵平等,親如一家,也不用受“長官”的氣了。
為人親切,替戰(zhàn)士們考慮,平易近人,這是紅軍將領們普遍具有的品質(zhì)。朱德、、陳毅、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比比皆是,他們都是這種品質(zhì)的突出代表。
長征中,正是這種同甘共苦,親如一家的官兵關系,才讓紅軍戰(zhàn)士互相幫助,最終戰(zhàn)勝了困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關于歷史典故 篇14
子貢在理財和生意上也有著卓越的成績,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鬃訉W術授于老子,他經(jīng)常帶領子貢去周游列國。
子貢那張嘴能言善辯,所以為自己爭取了不少的機會,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而且子貢對孔子十分的謙虛,每當孔子拿他跟顏回比較的時候,由于子貢對顏回有著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顏回,所以每次孔子說這個問題,子貢總是謙虛地聽教。
有一天子貢對孔子說,我的柜子里有一塊美玉,我是繼續(xù)把美玉收放起來呢?還是找一個有眼光的買者把美玉賣掉呢?孔子不懂得經(jīng)商,為什么子貢還要問孔子這種問題呢?子貢的心里認為,像孔子這樣學術淵博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貪的官,但是卻不愿意出來做官,不愿意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個個都配有美玉,因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貢就借物喻人?鬃踊卮鹱迂曊f賣掉吧,要是打算把它賣了的話,一定要等遇到欣賞他的人再賣。于是子貢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賞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識貨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為什么要這么說,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優(yōu)秀,等遇到欣賞你的人,再去為他服務,如果是不懂欣賞的人,大可不必著急,等待合適的時機即可。
子貢贖人的典故
子貢贖人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貢。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善于經(jīng)商,是一位大商人。當時的魯國很多人都淪為其他諸侯國的奴隸,于是魯國頒布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見到自己國家的子民淪為奴隸,便可以自己先墊錢將他們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回到魯國后,魯國便會從國庫里面拿出大筆錢作為贖人的獎金。子貢有一次贖回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但他卻拒絕接受獎金。子貢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這點獎金,他覺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報?蛇@件事被他的老師孔子知道了,卻批評了他,說他做了一件錯事,告訴他人做好事,是為了能改變周圍的風氣。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做到就可以。然而當時魯國有錢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贖人回來,領獎金,會顯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領獎金,又會讓自己蒙受損失,以后便沒有人愿意去贖人了。
子貢贖人的故事中,子貢雖然做了好事,幫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標準提高了,讓很多人都難以達到此標準。這讓道德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讓人們害怕道德反而離得更遠。其實道德是人人都能達到的,是既不損傷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的典故
某一天,子貢碰到孔子后問到:“我這里有一塊不錯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柜子里放起來呢?還是說找一個懂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說道:“把它賣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貨識貨的商人呢。”這個對話就是對子貢曰有美玉于斯的通俗說法,古代的中國,很多事物都不明說的,經(jīng)常會用物用事來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貢這個關于美玉賣和藏的問話,真的.不是問孔子這玉是賣了還是收藏。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的話里還有別的話,說起做買賣子貢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貢的話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塊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樂認識他重用他呢,還是回歸山林隱居終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話自然就是說希望能有真正的伯樂能夠發(fā)現(xiàn)并重用子貢。
這樣的一番話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進入人世間,發(fā)揮自己的一切才能,盡可能的為這個社會服務貢獻才華和智慧。雖然說孔子的一生都顛沛流離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么是責任,他們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圣明的君主,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5-20
「歷史典故」08-1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07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