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典故:一沐三捉發(fā)
導語:一沐三捉發(fā) (yī mù sān zhuō fà)比喻求賢心切。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典故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典故:一沐三捉發(fā)【1】
謂一次沐浴須三度握其已散之發(fā)。形容求賢殷切或事務繁勞!秴问洗呵铩ぶ斅牎:"昔者 禹 一沐而三捉發(fā),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淮南子·泛論訓》:"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fā),以勞天下之民。"《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戒 伯禽 曰:'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亦作" 一沐三握發(fā) "。
《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
周公輔佐周成王,建設新的國家,日理萬機,忙的事情都有什么?比如制定戰(zhàn)俘處理政策,簽署奴隸管理條定,討伐周邊不服氣的小國,鎮(zhèn)壓反周復商勢力,還得給政策安置商朝貴族和遺老遺少。忙的.時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攪,古時候男人頭發(fā)長,周公握著濕頭發(fā)從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反復多次。至于吃飯也很麻煩,吃一口肉片,不等嚼完又得吐出來,因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來求見了,所以一飯三吐哺。
后來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這個典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是說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
歷史典故:一沐三捉發(fā)【2】
西周時期,周成王繼承父親的遺志,分封諸侯,他封伯禽為魯侯,周公向兄弟伯禽祝賀,說:"你以前是魯國的有名能士,你到任后不要忘記你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現(xiàn)今成王的叔叔。你要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愛惜人才。"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于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jù)《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魯"。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于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jiān)」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fā);吃一頓飯時,亦數(shù)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fā)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已經長大成人,于是周公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fā)現(xiàn)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fā)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鬃拥娜寮覍W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