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常見的歷史典故簡介
歷史典故是有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小編整理了常見的歷史典故,歡迎欣賞與借鑒。
1):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jù)守,秦無策,后秦使離間之計,調(diào)離了廉頗,趙國任趙括統(tǒng)兵,此人只識紙上談兵,并無實戰(zhàn)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萬趙兵,除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于長平,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2)毛遂自薦: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秦攻打趙國時,說服楚國合縱抗秦,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胺f”指錐子的柄。
3)竊符救趙: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圍攻趙都邯鄲,平原君一面與楚合縱,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國威脅未允,信陵君竊取兵符,假魏王將令出兵救趙,事成后留在趙國未歸。
4)荊軻刺秦王:秦王嬴政執(zhí)政后,滅韓趙,并攻占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見(xiàn)”,刺殺未果,丟了性命,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5)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秦王先后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實行yu民政策;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導(dǎo)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農(nóng)民義軍推翻。
6)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xù)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兵夫屯長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yīng),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農(nóng)民大起義。
7)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間“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文化燦爛,國力鼎盛,史稱“貞觀之治”。
8)女皇武則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廢皇后王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自此,武氏獨攬內(nèi)宮大權(quán);660年,因高宗患風眩,目不能視,下詔委托武則天協(xié)理政事;674年武則天與高宗同殿聽政,共受朝拜,天下稱“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則天立三子李顯為帝,為唐中宗,自為皇太后臨朝聽政;次年,武后廢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為睿宗;公元690年,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下,登臨大寶,改唐為“周”,自號“圣神皇帝”。
9)請君入甕: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yè)叛亂后,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xiàn)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后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yù)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發(fā)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10)狄仁杰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后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11)唐中宗復(fù)位后,讓其妻韋后當權(quán),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起兵殺韋后,擁其父戴睿宗復(fù)位,兩年后,睿宗傳位給李隆基,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再次出現(xiàn)中興局面,史稱“開元盛世”。后來被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楊玉環(huán)的同族哥哥)破壞殆盡。
12)蜀漢建興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后主劉禪,后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歲。雖然沒有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
1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孫),公元年,因司馬昭權(quán)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wèi)士僮仆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quán)。
14)三國歸晉: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后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后主劉禪昏庸透頂,是扶不起來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chuàng)的蜀漢政權(quán)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tǒng)一。
15)八王之亂:公元年,晉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后賈南風(賈后)陰險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太子(毒殺),趙王司馬倫聯(lián)合齊王司馬囧廢除賈后,司馬倫稱帝,之后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有: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囧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加上被賈后所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xù)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16)十六國:從后漢開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許多國家,史上稱為“十六國”,南方由東晉統(tǒng)治。十六國與東晉并立百余年。
17)南北朝:公元420年,東晉將領(lǐng)劉裕登基,國號“宋”,統(tǒng)治南方,晉恭帝退位,東晉滅亡;次年劉裕毒殺晉恭帝,開了殺“禪讓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滅掉北方的幾個小國,結(jié)束了十六國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統(tǒng)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統(tǒng)天下,并立百余年,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叫“南北朝”。
18)司馬遷寫《史記》:西漢司馬遷秉承父志編寫《太史公記》,因替大將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歷時多年完成了《史記》,共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19)昭君出塞:王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名王嬙,字昭君,因未行hui畫師毛延壽而被丑化,不得寵幸。后漢室與匈奴和親嫁給匈奴單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艷,南飛大雁為之駐足,故有“落雁”之稱。昭君出塞成為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
20)王莽改制:漢成帝時大司馬,王莽篡漢位稱帝,該國號“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終未成功,漢皇族子弟劉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東漢王朝。
21)黃巾軍起義:東漢晚期,官宦和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流離失所。冀州巨鹿人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規(guī)定義軍以黃巾纏頭,故稱“黃巾起義”,后被官軍鎮(zhèn)壓,余部作亂了余年,使得東漢王朝奄奄一息。
22)董卓專權(quán):黃巾起義后,各地豪強以鎮(zhèn)壓黃巾為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割據(jù)一方。涼州軍閥董卓以鏟除宦官為名進京駐守,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漢獻帝),董卓自封相國,獨攬大權(quán)。驍騎校尉曹操,聯(lián)絡(luò)冀州袁紹,聚集各州郡人馬,歃血為盟,進軍洛陽。董卓得知,遷都長安,燒毀洛陽城。
23)王允巧誅董卓:董卓挾天子專橫當?shù)溃l(fā)展到“董卓不除,國無寧日”的地步,司馬王允將義女貂蟬同時許給呂布和董卓,使之反目,并挑唆呂布將董卓誅殺。
24)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定計誅董卓,執(zhí)掌朝政,董卓部將郭汜帥大軍攻陷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殺,郭汜當政,國舅董承及部將楊奉護漢獻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許昌,曹操自封大將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25)官渡之戰(zhàn):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北方的袁紹產(chǎn)生了沖突,袁紹派軍萬,先是大將顏良文丑被暫時降于曹操的關(guān)羽所殺,形成了官渡對峙。袁紹謀士許攸獻計不被采用,許攸棄袁投曹,并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營烏巢,一戰(zhàn)便將袁紹擊敗。官渡之戰(zhàn)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此后,曹操逐漸統(tǒng)一北方。
26)西楚霸王項羽:陳勝吳廣被害后,反秦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lǐng)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侄子項羽,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劉邦英布呂臣的反秦武裝,并在巨鹿一戰(zhàn),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zhuǎn)了反秦戰(zhàn)局。
27)鴻門宴:反秦義軍劉邦攻下秦都咸陽,秦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從范增之計預(yù)設(shè)鴻門宴鏟除劉邦,劉邦攜張良樊噲赴宴,席間項莊(項羽的堂弟)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得以逃脫。
28)蕭何月下追韓信:漢王劉邦謀士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并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占據(jù)關(guān)中,后協(xié)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做了皇帝后,以韓信匿藏項羽部下將其治罪降職,后蕭何與呂后(劉邦妻)設(shè)計將韓信處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9)“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并將自己的女兒文嬴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30)鼎是古代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31)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報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
32)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于吳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滅吳。勾踐成霸業(yè)后,尊范蠡為上將軍。但范蠡認為:“大名之后,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后攜西施隱退到陶邑經(jīng)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33)“三家分晉”: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tǒng)一力量重振霸業(yè),多年后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34)商鞅變法: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zhí)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尸)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35)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帝,并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后有“圍魏救趙”的事跡,并在一次戰(zhàn)役中設(shè)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后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36)合縱連橫: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便“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連橫”消解聯(lián)盟,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
37)屈原名平,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尸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屈原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后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38)將相和: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應(yīng)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绷H聽說后,便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39)霸王別姬: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占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擒獲了劉太公和呂雉,劉邦求和,范增未允,劉邦用反間計離間了范增,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誘救回老小,后采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愛妻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損。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西楚霸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常見的歷史典故簡介】相關(guān)文章:
常見歷史典故六則01-30
常見歷史典故集錦01-30
常見的歷史典故大全11-22
常見歷史典故的由來大全02-03
10則常見歷史典故由來08-16
常見的中醫(yī)典故匯總-歷史典故素材12-24
26個常見的國外歷史典故集錦08-12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中國一百個常見的歷史典故匯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