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匯編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chuàng)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侗族最古老的盛裝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于牯藏節(jié)或蘆笙節(jié),亦稱蘆笙衣。上衣為左衽長袖式,下為草條式簾裙,飾有白羽。盤蛇紋與游蛇紋圖案繡在深色布面上,既華麗又神秘。其“連環(huán)鎖絲繡”技藝精湛,歷史悠久。
北侗最華麗的服飾是鎮(zhèn)遠縣報京地區(qū)的姑娘服飾,頭上系一銀花環(huán),發(fā)髻上,插滿放射狀的銀花,后腦吊一組銀花。上衣右衽無領,長及膝上一、二寸,衣領四周鑲深色坎肩,衣袖鑲深色花緞,胸前系一齊衣長的圍腰,圍腰配有色彩艷麗,繡工精美的刺繡紋樣。戴銀耳環(huán)。銀項圈兩三只,胸掛大銀牌,戴銀手鐲,穿長褲,衣褲同色同料,褲腳鑲有五寸寬的深色花邊。腳穿繡花翹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婦女夏裝:從江貫洞地區(qū)的婦女夏裝,頭上挽髻,略偏于左側,髻旁飾有鮮花或銀花。戴耳環(huán),環(huán)下吊有三四顆亮珠。上衣白色,為自織的侗布。胸前開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內系一菱形圍腰、青色,圍腰上方衣領處,飾有對稱的三角形挑花紋,圖案多為蝴蝶的.變形。圍腰上端有兩條線帶,垂于背后,系在一個呈雙圓形∽的銀垂飾上,既是圍腰的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裝飾,有的是呈多面球體的銀背砣。衣袖細小,袖口有花邊。上衣長及大腿中部,兩旁開叉五寸,顯得修長飄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長及膝蓋處。小腿上著青布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飾優(yōu)美、簡潔。行走時,長衣裊娜,短裙擺動,不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體,更顯現(xiàn)出侗族姑娘獨特而動人的風韻,無不與服飾的選料、款式、色調,做工絲絲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飾:黎平縣黃崗地區(qū)的青年服飾,頭包花格帕,為藍、青、白色自織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狀,包頭較大。上衣為紫色閃光的特制侗布,款式獨特。上衣無領,開襟從領口正中橫向右側二寸處,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橫至正中,再直下到下擺。衣扣分圓銀珠和蠶形布扣兩種,六對,每對為雙排扣。上衣短小貼身,衣袖緊貼手臂,腰系布帶,顯得緊扎壯實。穿長便褲,褲腳寬大。腳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銀手鐲,有的將精致的銀煙盒吊于上衣擺右側。衣褲上緊下松,大有粗獷陽剛的男性美。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農歷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民間俗稱為:“鬼節(jié)”。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jié)”,此日有許
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jié)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牲口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與中國明朝皇帝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從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貧困,被迫去給財主放牛。這天,財主想起“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說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長工們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們又累又餓,而財主卻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氣憤不過,指揮伙伴們偷來殺牛刀,大家一齊動手,殺牛的殺牛,燒火的.燒火,不一會兒,一頭活牛變成了一堆噴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時,打著飽嗝的伙伴們發(fā)愁了,牛少了一頭,財主定會變本加厲懲罰大家。朱元璋低頭沉思一會兒,指揮眾人將剩下的牛肉藏起來,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讓一個小伙伴回去報信,謊說牛鉆到地底下了。待財主隨著小長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發(fā)現(xiàn)黃牛真是鉆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見牛身,只露牛尾。他氣急敗壞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誰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兩聲,財主只拉出一條牛尾巴。后來,財主又命人挖地,結果什么都沒有挖出來。他垂頭喪氣,自認倒霉。事后,伙伴們慶幸沒有受罰,一邊吃著剩下的牛肉,一邊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響。從此以后,人們?yōu)楦兄x耕牛,就把農歷七月十五當作“牲口節(jié)”,意在感謝它為窮人謀福,希望它重新轉世。 中原是農耕地區(qū),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勞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勞動,人們把農歷七月十五專門奉為“牲口節(jié)”,足見人們對牲畜的重視以及牲畜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二十四,燒紙錢,接了祖,過小年”家鄉(xiāng)一直就有著這風俗,然而往年由于不太注意的緣故,總難窺全貌。世事變遷,倘不是我稍微對民俗產生了興趣,倘不是親族紛紛舉遷卻載不動先祖的牌位,可能我游離于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將永遠持續(xù)下去。
中國人是一向規(guī)矩傳統(tǒng)的。也不知自哪個年代傳下來的,但祖祖輩輩都這么做了,后人自然無權間斷或廢除,只管照舊就是了!
中國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沒有祖先輩,哪有子孫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
中國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靈魂總會圍繞在他生前的屋宅,后人去孝敬他們,自然就能夠得到庇佑的。
中國人是很講究禮儀的。事關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風變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瑣,且每一節(jié)程序都賦予一定的意義。
臘月二十四這一日的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燃起香火,點響鞭炮。人們總是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精心覓一處所在(決不能靠近草堆的),謹慎地將一疊早已裁好的草紙擺好,一大串或大或。ㄇ屑身懙貌涣恋募儇洠┑谋夼谒ㄔ谑种校c燃草紙,當他趨向旺盛的當兒,放響鞭炮。在一陣陣煙香彌漫之中,仿佛現(xiàn)出了幾張張慈祥而又熟悉的臉影,正籍著飄飄的炮樂涌進了堂屋安身。紙燒得差不多的時候,要記住翻上一翻,任那騰起的灰燼夾著一絲鬼魅飛舞。這也算是把祖宗接進門了。于是,晚上的'飯菜自然要別致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魚肉要拿出點,說是給祖先吃的,順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饞。飯菜弄好了,要先給列祖列宗擺上三碗飯,三碗菜,三盅酒,三雙筷,且口中須念念有詞,大抵是懇請先祖回來過來賜福家人等語。然后才是家里人吃飯。飯畢,撤下供臺上酒菜時定要等到飯桌上的收拾干凈,否則便有不敬之嫌。大概從今日起,祖先們就在家里“逗留”些時日了。確切地何時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許正月十五鬧元宵就是為他們餞行的儀式吧!
“接祖”雖不是難事,但必須謹慎細致。畢竟,其中每一舉動都意義非凡,都蘊著美的因子!叭技埛排凇崩硭斎皇菫榱蓑屝氨芩畹,防止某些兇魂惡煞也混進了先祖?zhèn)兊男辛,而?jù)說先祖?zhèn)冸m亦是鬼魂,卻并不怕其后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須顧慮會驚跑你的上客,更何況,即使有特殊膽小的先祖,只要接進了門,自然會有美酒洗塵壓驚。做儀禮時,紙的放姿要齊整,燒的要穩(wěn)妥,鞭炮燃得要利索,響得要脆利,似乎都要盡著順眼順心。否則便有了晦兆。然而,總會生出疑問:“炮仗煙火有時是抵不住煞氣重的鬼怪的,倒是“雞血糞污”驅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雞血糞污”?曰:不美甚矣!潑出了一堆觸目惡心,臭氣四溢的污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將人自己給“驅”了。無論從視覺、嗅覺、感覺來說,這都是有違人性,絕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靈在掙扎和抗爭的樣子了,大約是附帶痛苦的吧!帮埲,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擺放得齊整上眼,力求顯出對稱美拉,至于何以皆為三?這倒讓我覺得愈鈍起來。從“三生三界”到“三綱三從”聯(lián)想開去。依然覓不出極佳的闡釋。權且謂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習慣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承之則榮,廢之則恥”。接祖程序做了,先祖接來了,便可以成全我們的孝道了,還能在心中政治總生發(fā)出福佑祥安的幻愿。值得樂而為之呀!當人的心中愉悅了,舒心了,滿足了,則定然是美善的無疑了。
當然,一方水土,一處習俗,地大物博的祖國各地接祖風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鄭重則是無疑的。人們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語迸發(fā)自顆顆質樸敦厚的心靈,在芬芳的土地上靜靜流淌著,亙古不移。
我的心緒在暮色煙火中變得虛無飄渺起來,似乎這接祖還接來了另外一種著實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謂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不一樣的節(jié)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說起端午節(jié),讓我想起了爺爺曾對我說的故事:
據(jù)說,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羅江,死后被蛟龍所困,世人衰之,每于此日,人們都會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從此后來逐漸發(fā)展為龍舟比賽。由于現(xiàn)在水污染厲害,人們通常吃粽子來度過端午節(jié)。
粽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我姥姥會包粽子,聽奶奶說:包粽子非常復雜,要用各種材料,葉子。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粽子分兩種:一種是甜粽子,另一種是咸粽子。
甜粽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來是赤紅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會覺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點糖吃,吃起來會更美味。而咸粽子用的材料很多,有:咸蛋、黃豆、豬肉。所以吃起來會很美味,并且材料多,深受人們喜愛。我也愛吃咸粽子。
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我最喜歡湖南的習俗!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tǒng)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弊,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tǒng)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F(xiàn)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zhí)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xiàn)代演變?yōu)榘。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lián)送葬,到近、現(xiàn)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lián)。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xiāng)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xiàn)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lián)、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guī)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guī)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都t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shù)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03-06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03-07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3-29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19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24
(精選)民俗民風的作文08-19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21
民俗民風的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