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12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風民俗作文1
清明時節(jié)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jīng)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戰(zhàn)斗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jié),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涌現(xiàn)“寒食”,因兩節(jié)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jié)合二而一,清明節(jié)承載了原寒食節(jié)吊唁介子推“割股充饑”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xù)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布《對于更改〈全國年節(jié)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后,清明節(jié)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jié)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糍”之分。實在“青餅”和“麻糍”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糍”原料都是經(jīng)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后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糍”只是把原料攤成一厘米厚的薄片后,用刀切成菱形而已,糍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糍”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糍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團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糍樣子罷了,是后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糍”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采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于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制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xiāng)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昂我越獬睿ㄓ卸趴怠,行人想到借酒澆愁,于是呈現(xiàn)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后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jié)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游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舍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xiāng)――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jié)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jié)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么。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jīng)湮逝的“寒食節(jié)”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jié)雨紛紜,路上行人欲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于“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糍”,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后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谷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民風民俗作文2
打過了臘月二十,家里邊開始了忙年,先是家里上年紀的劈上一大垛的劈柴備用。這劈劈柴有講究,講究順著紋理劈。粗的木棒劈不動,便鋸成幾段,一段段劈開。若嫌鋸開麻煩,先將木棒劈開一口子,然后加上楔子,劈開一點,木楔子進一點,最終木棒一分為二。劈好的木柴整整齊齊碼好備用。
臘月二十三小年,又稱辭灶,原來有溜街串巷買灶王爺?shù),也不貴,一塊錢張,貼在鍋灶旁,便可以大掃除了,過年也得煥然一新。
忙碌一天后,臘月二十四便開始蒸饃。把青翠的大蘿卜打成細絲,用開水焯過,然后撈出來,用紗布狠狠擠出蘿卜絲里的水分,越干越好,這活一般都是男人干。女人呢,在一旁案板上哐當哐當?shù)亩缛怵W,干什么用,蒸菜包子(土語叫菜mo)。菜包子有被捏成多個褶的,有被捏成月牙形的,有被捏成月牙兼帶褶子的。然后下鍋,開蒸!這時候劈好的劈柴便排上了用場,劈柴架在鍋膛里,紅紅火火,一燒是一天。最先出鍋的菜包子是不能吃的,由家里上年紀的,用碗端著,挨個門后面,從菜包子上揪上那么一點,念叨念叨,說是敬神敬先人。然后就可以開吃了。
蒸完菜包子之后,蒸甜饅頭,所謂甜饅頭還真不加糖,有啥呢?紅小豆、綠豆、紅薯、蜜棗、花生等,混在一起,煮熟后做餡子,有時候會點一點豬油,甜中帶香,經(jīng)常性的,甜饅頭沒出來,餡子已被孩子們干走一大碗了,這時包甜饅頭的女人們便忙不迭的趕這些孩子們。
二十五,過油。炸丸子,酥藕、酥魚,魚有時候用白鰱魚,切成大塊,用鹽花椒面腌好,肉粗,不好吃;更多時候用小鯽魚,又叫草魚殼子,就是說魚小的意思,沾干面,放入油鍋內,魚炸得吱吱直響,片刻出鍋,脆、香、焦,特別是魚頭。
過油最過癮的還是焦葉子,這是壓軸的大菜,用糖水和面,搟面杖壓好,撒上芝麻,切成菱形,入鍋,出鍋,進嘴,堪稱無與倫比的美味了。
蒸了饃過了油,這年也就備個差不多了,二十七二十八便走親戚了,老娘家,叔叔大爺家,得挨個拜訪一遍,在外工作的、做生意的、上學的、打工的都回來了,相逢未免大醉一場。
其間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上林(陵),又稱作焼年紙,家里面剪好紙錢,用包袱皮包著,到祖墳前放上掛鞭炮,念叨著,過年了,給您老人家送點錢來,有錢了,別省了諸如此類的話,然后虔誠的磕上幾個頭,別笑話,誰叫咱們有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呢?
二十九趕個年級,鞭炮對聯(lián)買來,張燈結彩享受著過年。
三十中午便開始包扁食(水餃),還沒到下午三點鐘,早有及不待的放起了鞭炮,鞭炮須與扁食同時下鍋。
吃完餃子后,門口須放上一木棍,說是防止金元寶滾出家門。晚上十二點的時候,須放上一掛大鞭炮,估計與春晚倒數(shù)同步了吧。
初一早晨,起的越早越好,大初一的扁食須是素餡的,以求來年素素靜靜,安定為主。接著是拜年,也就是磕頭,由家里長輩領著,到同姓長輩家里磕頭,有的在路上碰到,跪下便磕。有的長輩早早就坐在堂屋里,前面鋪上個草席子,候著拜年的。磕頭起來,被上年紀的拉住手,拉拉家常。在外工作的,混的好的,熱衷此道,算是一種交流,也算是不忘本的表現(xiàn)吧!
中午便是大餐了,一家人老老少少,團聚一起,吃個團圓飯。
初二走親戚,是回娘家的日子,初三走親戚,一般是姑姑家。初四一般是老親戚,爺爺奶奶的親戚了,初五不出門,初六,三六九往外走,打工的,工作的開始返程了。初七最熱鬧,送火神,用稻草木棒綁成一個大大的火把,里面放上鞭炮。
天擦黑,便點著這火把,撒開腳丫子向東面湖大堤跑去,一路上,火星點點,可謂壯觀。
送完火神,這年味也就慢慢淡了,等元宵節(jié)完,年味終于消散了,新的一年就算正式開始了!
民風民俗作文3
傣族在普洱全區(qū)均有分布,以景谷、孟連、瀾滄、江城、寧洱、墨江、普洱居多。景谷、孟連的為傣那支系,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江城土卡河的為傣社毫支系。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結構,以茅草或瓦覆蓋,進門為中廳,設煮飯、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鐵三腳架,廳中鋪床,供待客用,中廳左右兩廂小房為主人寢室。房屋結構有落地式和干欄式兩種,干欄式的掌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堆放柴禾和生產工具。干欄式房屋冬暖夏涼,以竹木為建筑材料,以雜木為主,多用紅毛樹、錐栗樹、黑荊樹當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頂蓋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木板或竹笆圍墻,樓后搭有曬臺,孟連、瀾滄、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欄式屋。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雞罩籠房。
景谷傣族的服飾,男子頭纏白頭巾,節(jié)日期間愛戴氈帽、身穿白布對襟衣,寬襠子。婦女穿統(tǒng)裙、上衣為寬袖敞領,領口上襯白布。多數(shù)人喜歡白、藍、黑三色,老年多穿深色,少女喜穿淺色。老幼均喜戴銀耳環(huán)、玉手鐲男子有紋身習俗,從四肢到胸部、背部都可紋,紋身圖案較多,有動物形態(tài)、花卉圖案,更多的則是刺些祈愿祝福之類的傣文,或是佛經(jīng)中一些有影響的名言。傣繃人服飾,婦女喜愛緊身短上衣,深色長統(tǒng)裙,系銀扣腰帶,耳墜小巧的銀耳環(huán),喜歡白包頭,多數(shù)用自紡自織的橫幅紅花條紋包頭。新中國建立初期,也有以此花紋布為裙的,故被他族稱為“花腰傣”。傣繃男子服飾趨于漢化。老年人穿大擺襠土布褲子,對襟土布上衣,戴氈帽或包白布包頭。婦女留長發(fā),不編辮子,只是挽結在后腦上插上銀發(fā)針,然后用花包頭蓋上,傣繃人普遍喜歡黑色服裝。傣社毫男子不紋身,不鑲牙,已流行時裝,婦女上身穿緊身白布衣服,兩襟對開,釘有12對銀質雙紐扣,下身穿青色統(tǒng)裙,墜耳環(huán)、頭包頭巾。
傣族青年談情說愛稱為“另卜少”、意為串姑娘。有邀伴進行的,有單獨進行的,相愛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邊帶子、耳環(huán)、首飾等。結婚無須雙方父母同意,但須按婚俗完成各項聘禮,方許成婚,婚齡一般在20歲以后。結婚聘禮較多,景谷江東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須給女方家長酒2壺、肉5斤、面條4把、紅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錢100元。此外要送給媒人豬頭一個、枕頭一個,鞋子一雙,還要送給頭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門要給女家2元4角錢,一丈布。傣繃人的婚姻較自由,只要雙方相愛,即可告訴父母請媒提親,用錢做聘禮,數(shù)量多少根據(jù)各自財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條件限制、傣繃人普遍為近親結婚,沒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禮較簡單,窮困的備辦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煙酒,請親友來祝賀舉行儀式即可,富裕家殺豬請客吃飯,不搭棚不抬轎,也不吹拉彈唱,舉行婚禮時由長者拴魂線,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賀喜,夫從妻居較為普通,從居多少年,由雙方商量決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請佛爺念經(jīng)超度亡靈,主人家備辦佳肴殿給佛爺和尚,要殺豬牛井招待親友和幫忙的人。超度亡靈后把尸體抬到林里埋葬,頭朝東,腳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殯,葬后不壘墳,不立碑,后人也不掃墓。年節(jié)日到佛寺賧佛、滴水,由佛爺念《滴水經(jīng)》,把后人獻給的祭物獻給亡靈。有名望和僧侶等級高的佛爺和尚死后要豎碑,形如佛塔,從“撒迪”級起,地位越高碑塔級越多,碑上刻花卉圖案,無文字。傣繃人死后,要請佛爺和尚念經(jīng)超度,家人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殯殮用棺,壘墳為志,但無碑文,僅用石塊圍圓。成年人死后,要殺一頭水牛、一頭黃牛作祭品,出殯要請哈尼族“嫫庇”推算選擇。
民風民俗作文4
山神節(jié):由于長白山盛產人參,雖然清初嚴設禁令不準人們進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還是與年俱增的,特別是康熙后期,山東、河北農民大量破產,這些破舊產農民為生活計便翻山過海來到長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區(qū)采挖,絡繹不絕。進山采挖人參,俗稱“放山”,是一項十分艱苦危險的勞動。既要躲避官府的緝拿,又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幾人組織起來集體行動。領頭的叫“把頭”,人多時再設個“二把頭”。進山時,先由把頭領著大伙祭拜山神爺(俗稱老把頭),燒香擺供,磕頭許愿,禱詞曰:“山神爺老把頭在上,弟子進山取貨,請給指路,讓我樣開眼,拿了大貨,發(fā)了大財,回來一定殺雞宰豬給你還愿!
放山季節(jié)一般是開始于農歷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間,這時的采參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掃帚市”,六七月叫“放紅榔頭市”。由于放山是在農歷三月開始,故而人們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十,作為山神爺把頭節(jié)。山里農家,特別是進山挖參的人都要燒香上供,給山神爺把頭過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舉杯慶祝。祭祀時,還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禱告詞,曰: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跨海來挖參,三天吃了個喇喇蛄,挖不到人參不甘心!”
人參節(jié):近幾年來,長白山區(qū)的撫松、渾江、通化等市縣,常于每年七、八月間舉行人參節(jié)。屆時,全城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展開一片以人參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濃厚的山區(qū)特色和風韻,有許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因此,每年節(jié)日期間吸引來大量游客,其中有許多外地的以及國外的客商趁此機會來洽談生意要,協(xié)商各種投資與開發(fā)項目。
在人參節(jié)舉辦的各項文化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過于“摹擬式深山采參活動” 。參加這項旅游活動的人,事先都要穿上當年放山人的服裝,帶上蚊帽,背上背筐,分頭地拿上剪刀、快斧、鏟子、鹿骨、簽子、索寶緄、銅錢、紅頭繩等器具,然后由把頭帶領進山,按照事先設置好的路線進山挖寶。當把頭將他們帶到預定的地點后,把頭在前面用索寶棍撥開草叢放“頭棍”,在他旁邊的三把頭放“二棍”,然后一字排開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邊上的人叫“放邊棍”。這樣的并排前進尋找,叫作“壓趟子”。按照當年的老規(guī)矩,壓上趟子后,人們便不準說笑打鬧,必須聚精會神地尋找。有誰發(fā)現(xiàn)了人參,便高聲喊:“棒槌!”這叫作“喊山”,別人聽見后,立即接問:“幾品葉?”這叫作“應山”。喊山人發(fā)現(xiàn)瞅準后,馬上回答說,三品葉或者是四品葉、五品葉。
按照當?shù)厝说牧晳T,管人參都叫棒槌;人參鳥叫棒槌鳥。幾品葉是指人參枝幾簇對生的葉子而言。品葉越高,人參的生長年限越長,價錢也就越高。如果發(fā)現(xiàn)有數(shù)棵人參生長在一起的,便叫“幾品是堆”或“幾品葉片”。
喊山過后,大家便趕湊過來,由把頭帶領挖參。挖之前先用兩端拴銅錢的紅頭繩將參系住
(據(jù)說是怕人參跑了,實際是取得準確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樹棍支個架子將人參罩住,這才能動鏟子破土挖參。遇到參須子要特別小心謹慎,一根也不能挖斷。挖斷須子的參,便不那么值錢了。等到把須子周圍的土用鹿骨簽子都剔除干凈后,便由把頭將人參起出來,然后有人剝下附近的樺樹皮將它包好。
整個采參過程,規(guī)定十分嚴格,操作十分謹慎,也帶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擬采參活動,也必須完全按照這個規(guī)程來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線上都栽埋下了人參,所以參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參的,因此操作起來情趣盎然,決不會掃興而歸,一棵也找不到的。
民風民俗作文5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每個節(jié)日都有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
春節(jié)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jié)里,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后,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jié)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huán)節(jié)開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每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看后真讓人覺得其樂無窮呢!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你們的家鄉(xiāng)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呢?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美麗小城揚州。我們家鄉(xiāng)過年的習俗大概從臘月二十四左右就要算起了,那時候已經(jīng)充分感覺新年的腳步離我們是越來越近了。
我們家鄉(xiāng)一般臘月二十四這天撣塵,用雞毛做的撣子將屋里的所有旮旯角落的灰塵都要打掃干凈,然后給灶王爺上好香,帖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聯(lián),送灶王爺上天,稟明今年在我家一年的待遇情況,和我們家的大小事情。記得那時在家給灶王爺上香帖對聯(lián)要相當嚴肅的,要誠心誠意的,這樣灶王爺才會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保我家平安。
接著就要將家里的被褥床單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凈,將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當,做到窗明幾凈,干干凈凈迎接新年。二十五開始做饅頭,饅頭的面要發(fā)酵,發(fā)酵的時間就可以準備饅頭餡,餡有很多種,我家一般都喜歡坐糯米肉丁餡的,青菜肉丁餡的,豆沙餡的,平安菜餡的,還有芝麻餡的。現(xiàn)在想來家里的饅頭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買的包子有嚼勁多了。
二十八左右開始帖對聯(lián)和福字,不知幾何起,福字都是倒帖著了。好像以前媽媽解釋倒著帖,就是福到了,F(xiàn)在的對聯(lián)一般是買現(xiàn)成的,手寫的少了。記得小時候在家,每年的對聯(lián)都是自己寫的,別人一來,爸媽都會對別人炫耀那是我兒寫的對聯(lián),自己好不得意。因此小時候是特盼著過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虛榮心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大年三十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為晚上的年夜飯準備,殺雞宰羊,煨湯燉肉,涼菜熱菜準備一大桌,晚上一邊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一邊享用。我們家是一大家,每年我們兄弟姐妹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都是用一個大圓桌來吃飯,伴著晚會上的相聲小品的哈哈聲,年味氣氛十足。
我們家一般在年夜飯中途的時候就去放煙花爆竹,我們兄妹幾個都會搶著放煙花,點著了放孩子手里,看誰的煙花放得高,放得遠,好開心。晚上會一直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守歲,等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去放鞭炮,然后我們打牌,爸媽會去準備芝麻桿放在門邊,門檻那兒還會放一根木材。
第二天早上,我們兄妹幾個都會起得很早,去放自來水,也叫搶財神水,誰第一個搶到誰今年就會行大運。然后開大門,看見木材,要說發(fā)財,討得吉利,看見芝麻要說,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今年好運。然后放鞭炮,拿吉禮。就是每人一個托盤,托盤里有一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一個桔子,寓意運氣好,一條糕,寓意甜甜蜜蜜,一個紅包,寓意紅紅火火。
然后就是吃早點,一般就是棗茶加各色點心,去村里給長輩拜年。
從初二開始拎著禮物走親戚,親戚如果多的話,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節(jié)才能算結束。
民風民俗作文6
“二十四,燒紙錢,接了祖,過小年”家鄉(xiāng)一直就有著這風俗,然而往年由于不太注意的緣故,總難窺全貌。世事變遷,倘不是我稍微對民俗產生了興趣,倘不是親族紛紛舉遷卻載不動先祖的牌位,可能我游離于接祖文化之外的缺憾將永遠持續(xù)下去。
中國人是一向規(guī)矩傳統(tǒng)的。也不知自哪個年代傳下來的,但祖祖輩輩都這么做了,后人自然無權間斷或廢除,只管照舊就是了!
中國人是很重情敬上的。沒有祖先輩,哪有子孫代。尊崇自己的先祖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
中國人是很迷信功利的。逝去的先人的靈魂總會圍繞在他生前的屋宅,后人去孝敬他們,自然就能夠得到庇佑的。
中國人是很講究禮儀的。事關民族精魂的接祖之風變少不得一些必要的繁瑣,且每一節(jié)程序都賦予一定的意義。
臘月二十四這一日的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燃起香火,點響鞭炮。人們總是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精心覓一處所在(決不能靠近草堆的),謹慎地將一疊早已裁好的草紙擺好,一大串或大或小(切忌響得不亮的假貨)的鞭炮栓在手中,點燃草紙,當他趨向旺盛的當兒,放響鞭炮。在一陣陣煙香彌漫之中,仿佛現(xiàn)出了幾張張慈祥而又熟悉的臉影,正籍著飄飄的炮樂涌進了堂屋安身。紙燒得差不多的時候,要記住翻上一翻,任那騰起的灰燼夾著一絲鬼魅飛舞。這也算是把祖宗接進門了。于是,晚上的飯菜自然要別致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魚肉要拿出點,說是給祖先吃的,順便自己也可以解解饞。飯菜弄好了,要先給列祖列宗擺上三碗飯,三碗菜,三盅酒,三雙筷,且口中須念念有詞,大抵是懇請先祖回來過來賜福家人等語。然后才是家里人吃飯。飯畢,撤下供臺上酒菜時定要等到飯桌上的收拾干凈,否則便有不敬之嫌。大概從今日起,祖先們就在家里“逗留”些時日了。確切地何時送行似乎很模糊,或許正月十五鬧元宵就是為他們餞行的儀式吧!
“接祖”雖不是難事,但必須謹慎細致。畢竟,其中每一舉動都意義非凡,都蘊著美的因子!叭技埛排凇崩硭斎皇菫榱蓑屝氨芩畹模乐鼓承﹥椿陳荷芬不爝M了先祖?zhèn)兊男辛,而?jù)說先祖?zhèn)冸m亦是鬼魂,卻并不怕其后人的鞭炮。所以你大可不必須顧慮會驚跑你的上客,更何況,即使有特殊膽小的先祖,只要接進了門,自然會有美酒洗塵壓驚。做儀禮時,紙的放姿要齊整,燒的要穩(wěn)妥,鞭炮燃得要利索,響得要脆利,似乎都要盡著順眼順心。否則便有了晦兆。然而,總會生出疑問:“炮仗煙火有時是抵不住煞氣重的鬼怪的,倒是“雞血糞污”驅鬼最具法效,何不改用“雞血糞污”?曰:不美甚矣!潑出了一堆觸目惡心,臭氣四溢的污物,哪管得了鬼了,倒先將人自己給“驅”了。無論從視覺、嗅覺、感覺來說,這都是有違人性,絕不倡行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人的心靈在掙扎和抗爭的樣子了,大約是附帶痛苦的吧!帮埲,菜三,酒三,筷三”要求擺放得齊整上眼,力求顯出對稱美拉,至于何以皆為三?這倒讓我覺得愈鈍起來。從“三生三界”到“三綱三從”聯(lián)想開去。依然覓不出極佳的闡釋。權且謂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習慣性使然”。
敬祖孝宗本中華傳統(tǒng)的美德,“承之則榮,廢之則恥”。接祖程序做了,先祖接來了,便可以成全我們的孝道了,還能在心中政治總生發(fā)出福佑祥安的幻愿。值得樂而為之呀!當人的心中愉悅了,舒心了,滿足了,則定然是美善的無疑了。
當然,一方水土,一處習俗,地大物博的祖國各地接祖風俗可能各有千秋,但都很鄭重則是無疑的。人們那不知所云的喃喃低語迸發(fā)自顆顆質樸敦厚的心靈,在芬芳的土地上靜靜流淌著,亙古不移。
我的心緒在暮色煙火中變得虛無飄渺起來,似乎這接祖還接來了另外一種著實的存在——它不好定出名謂的。
民風民俗作文7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子女,西藏以其博大、寬廣、神圣養(yǎng)育了勤勞善良的藏民。藏民以他們特有的文化快樂的以自己的方式過著屬于他們的生活。
酥油茶是藏鄉(xiāng)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剛進藏的漢族干部,要適應高原環(huán)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致: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后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lián)v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經(jīng)過這樣搗打后,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于皮翼中,冷卻后便成酥油,現(xiàn)在,手搖奶分離器已經(jīng)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
喝酥油茶時還有一套喝茶的規(guī)矩?腿俗煤螅魅巳〕霾柰攵朔旁诿媲,恭敬地將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將茶壺輕輕晃蕩數(shù)下,意將壺里的茶攪均勻。飲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發(fā)出響聲。主人對客人的茶碗總是添的滿滿的,以表示禮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擺著不要動,等告別時,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當?shù)仫嫴枇晳T。酥油茶營養(yǎng)非常豐富,喝后還能生津止渴。
青稞酒是藏族人都喜愛喝的酒,是自己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shù)很低的一種家制酒。青稞酒制作簡單,先將青稞洗凈煮熟,稍加降溫后加進酒曲,裝進木桶或淘罐加封發(fā)酵3——4天后,在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幾天后便成了清爽可口的青稞酒。每當親戚、朋友團聚或客人來訪,主人都要給客人敬三杯酒,客人用無名指沾少許彈向空中,以示敬天地神,最后小喝一口,添滿,再喝一口,如此三次,然后滿杯喝干。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禮儀,常在覲期佛像,建房豎柱、認錯請罪,拜會尊長,送別迎親、饋贈親友時使用,表示敬意、祝賀,表達純潔、誠摯之心。哈達有藍、白、黃、綠、紅五種,最常見的為白色哈達,象征純潔、吉利。哈達一般用絲綢做成。五彩哈達是最為隆重的禮物,是獻給菩薩和迎親做彩禮用的特定禮物。送接哈達有講究:下輩向上輩或高僧活佛敬獻哈達,要微微躬身,雙手捧著獻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獻后后退數(shù)步方能轉身離去,以示尊敬。長輩給晚輩贈送哈達可直接掛在對方頸上。平輩獻哈達只需獻于手上。接受哈達者,身體要微微前傾,恭敬地用雙手接過,然后舉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有事求人則要到他人家獻哈達,將哈達獻于主人家神龕前,對方應允留下哈達,不應允則當面退還。向對立的一方獻哈達,對方接受了哈達,意味著有可能化干戈為玉帛。
堆諧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們從小就受到了歌舞的熏陶。他們用歌舞表達自己的各種各種感情活動及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心理狀態(tài)。藏族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有人說會走路就是會跳舞,會說話就是會唱歌。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西藏的民間歌舞浩如海洋,而堆諧則是西藏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堆諧是藏語的讀音,“堆”是西藏的一個地方,“諧”為歌曲之意。這種具有快節(jié)奏表演、粗獷樸素的舞蹈,后來被藝人加工提煉,又有了各種舞姿,如踢踏舞的強節(jié)奏、扣胸挾臂的舒情浪漫,都在堆諧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藏戲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在藏語文中被稱為“阿吉拉姆”。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后來,他發(fā)現(xiàn)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jié)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jīng)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藏戲在西藏以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流傳至今已相當普及,是以歌舞形式表現(xiàn)故事內容的綜合藝術。
民風民俗作文8
按照家鄉(xiāng)過年的習俗,春節(jié)在正月初旬就開始了。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在臘八的前一天姥姥就將大白云豆提前泡在水盆里;把白蓮子用熱水漲發(fā),再去掉綠色芯。到了第二天,豆子就變得又圓又大了。熬粥時把白云豆先下入煮20分鐘。,然后再放些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飯豆和栗子。這不是粥,仿佛是在展示一年的收成。
這之后,街上便有小販擺攤賣東西了,各種蔬菜,各式各樣的玩具,顏色各異的衣服和形狀大小都不同的各色爆竹、煙火,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臘月二十三的小年似乎就是春節(jié)的前奏。在這一天,全家上下都要打掃房子。小年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jù)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希@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lián)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大街上也掛起了紅燈籠。按照姥姥的話說,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要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xiàn)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愿動一動。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這一天,還要守歲,除了比較小的孩子,人們都是徹夜不眠。
現(xiàn)在的除夕,人們一般都在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晚會結束后,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也隨之到來了。這時各家都燃放起了煙花、爆竹。整個小鎮(zhèn)沉浸在無限的歡樂之中了。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早上,整個小鎮(zhèn)都顯得格外寧靜。到了中午,人們就開始相繼走訪拜年了。拜年一般從家里先開始。初一的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一些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也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姥姥總是大年夜將屋子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到了正月初五,姥姥和姨媽們要“送窮”,聽她們說:“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fā)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元宵剛一上市,就被人們搶購一空。春節(jié)的熱浪再次掀起了一個高潮。春節(jié)雖然很熱鬧,卻沒有月亮,在元宵節(jié)的這天晚上,月亮像一輪月盤,嵌在黑色的天幕上,樸實的大地被月光照的紅火而美麗。吃過團圓飯后,大家便一起出去賞燈,大街上的燈各式各樣,漂亮極了。
轉瞬間,已到正月十六,春節(jié)也在這一天結束了。大人們又去忙自己的工作,小孩子也都去上學了。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雖不是過得那么繁華、氣派。但卻使久別的`家人重逢到了一起,老人的臉上堆滿了笑容,孩子的心里樂開了一朵朵幸福、快樂的花!
民風民俗作文9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大事;橐龅暮脡,對于當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頗多。比如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別是**禁忌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嚴格。在中國人眼里,**不僅傷天害理,且為禽獸不如的行為。再婚禁忌也很嚴格。這里我們只談常見的有關婚禮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親時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認為是十分不吉利的,說明二人無緣頗為忌諱。打碎器皿有分、碎、爛、折的表述,而這些語言對于婚姻,對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莊重正式的場合,人們都有此忌。
晉南聞喜在結婚的當日,男女雙方在飲食中忌帶葷、不準吃豬肉,據(jù)說如果吃葷兩人便不能白頭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帶卻與此恰恰相反,結婚當天必須殺豬并以豬頭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時,還要用掃帚蘸著豬的熱血在洞房的墻上劃幾個“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晉中一帶,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時,一定要“偷”一個茶杯,所謂偷,就是女方看見也不能說,茶杯是一定要讓新郎帶上的,且必須完整帶回,不得破損。否則,對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種不祥的預兆。這里似乎是說日后待新娘要象對待這個杯子一樣,小心愛護,好好照顧,珍惜珍愛。
在汾陽,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輸兩個水碗,當?shù)厮渍Z叫做zhunzhun,因為有“偷兩 zhun zhun,快抱孫孫”之說,所以偷碗被賦予了抱孫子的含義。
新娘離開娘家時,過去要坐轎子,在雁北和呂梁的山區(qū)中人們常常乘一種頗有特色的“騾馱轎”,坐轎子是一定要掛上弓、箭和鏡子的,現(xiàn)在這些習俗都已逐漸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親還是要給女兒一面銅鏡或現(xiàn)在樣式新穎的鏡子帶上。它的用途并非用來梳妝打扮,是為了在路上避邪驅兇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時,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鏡給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紅布蓋頭。而新人來回最忌走自己已走過的路,以避走回頭路之嫌,當然也不能走辦喪事人走過的路。
蓋頭與墨鏡的作用都是避免與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禮隊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瘋人病人等,怕沖了“花套”與喜慶,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災多難。這是任何一個結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結婚這一天也忌諱談論什么與死、病有關的事情,也忌天氣時陰時晴,人們總是把這些事情聯(lián)想到婚姻的命運。
在一個村子里如果有兩家辦喜事,人們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稱后婚,所以不愿意落個“后”字。而且也忌兩結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則要交換所戴的鮮花或者手絹,這樣才算吉利。
晉南一帶,對于相同時間里村里同時舉行婚事和喪事是極力回避的,辦喜事者尤為不悅。迎親的隊伍也忌途中遇上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頭等物,如果避猶不及,則須用紅布蓋住,或用白石灰劃線圈住。
而在呂梁、汾陽一帶,迎親隊伍如果在半路與送葬隊伍相遇,對于結婚者來說還是個好兆頭,是吉利祥和的。也許是紅白喜事都是喜吧,人們并無此忌,雙方互扔鋼嘣兒以示招呼。
新娘下轎后,有屬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對人對已之不吉。在五臺縣,廚師們還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邊,鎖起廚房,全部回避。據(jù)說,廚師是新娘下車時相犯的主要對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換所有的衣服,換下來的衣服一般不再穿著回娘家,特別是鞋子是絕對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則對于娘家兄弟極為不利。這似乎可以作為“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的注腳。
民風民俗作文10
“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概括地描述了從臘八到大年初一人們忙忙碌碌過節(jié)的情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化緣,化得五谷雜糧充饑。后人為紀念他,在每年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
灶祭之后,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春節(jié)前,家家要徹底清掃,人人都理發(fā)洗澡,準備干干凈凈過新年。民諺道:“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撣塵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發(fā)師傅們這時也挑著挑子走街串巷,忙于為人理發(fā)。節(jié)前,一般人家在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lián),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門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貼剪紙。屋內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帶上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對聯(lián)。條案前方桌上擺設五供、高足盤,放上蜜供或年糕。屋里掛起大紅燈籠。墻上要貼年畫、福字。
除夕和元旦是春節(jié)的高潮,守歲辭歲、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團圓飯、過橋、摸門釘、拜年等,活動繁多。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時,要將”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于案上。”百份“亦稱”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在”百份“前要擺設蜜供、年糕、餃子、蘋果等祭品。夜深之后,人們點上紅燭,打開大門,燃放鞭炮、燒”元寶“、”接神咒“,貼上準備好的新灶君爺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并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譜。
大年初一,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總要拱手作揖,并說”恭喜發(fā)財“、”新喜、新喜“等等。初二祭財神,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有些人還要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初五又稱”破五“。自這天起,年節(jié)期間的各項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后,雖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復常態(tài),但仍很有節(jié)日氣氛。初八稱”順星日“,傳說眾星神于此日降臨下界。當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閃現(xiàn)之時,人們在院中案上放置糕點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還要把”星神馬“放在胡麻桿上燒掉。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活動的又一高潮和尾聲。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宮苑廟宇到處張燈結彩。入夜后,觀燈者滿街滿巷,耍社火,放鞭炮。
據(jù)文獻記載,過去北京城近郊區(qū)共有七百余座寺廟。春節(jié)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游人開放。在廟內或其附近設有集市,故稱廟會。北京的廟會以白云觀、大鐘寺、東岳廟等處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廠甸,更是盛極一時。
西便門外的白云觀原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處機曾在這里居住,死后葬于此。白云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開廟。傳說十九日邱處機下界超渡有緣者,稱”會神仙“,開廟時游人如云,各路民間花會多來此表演。大鐘寺正名覺生寺。廟內的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聞名中外。開廟時,廟中住持在其懸鈕兩側孔下,系一小銅鑼,游人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傳說擊中者可得福。宣武門外琉璃廠會從初一到十六開市,人稱”廠甸“。此處遼代為海王村,明代為琉璃窯廠,清乾隆時始成市肆。開市之日,商販云集,凡文物、古書、首飾、珠寶、玩具、食品,應有盡有,為舊時北京春節(jié)最熱鬧的去處,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廠甸出售的各種民間玩具。逛廠甸的孩子,一般都要買風車和空竹,再買上一串春節(jié)才上市的大糖葫蘆,捧在手里,走在街頭,為節(jié)日增色不少。此外,還有風箏、毽子、泥人、鬃人等等。傳統(tǒng)木版年畫”新正逛廠甸“反映了這種節(jié)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廟雍和宮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舉行”跳布札“活動,俗稱”打鬼“。雍和宮”打鬼“之后,北京的全部傳統(tǒng)春節(jié)活動就結束了。
民風民俗作文11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游。在旅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風俗。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假如你有一天去瑤族游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著一漂亮的銀項圈,而且這銀項圈外人是不能碰的,這表示她還沒有結婚。因為每個瑤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長就為她訂做這個銀項圈為她戴上,只到她結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為解下來。那么,如你看到脖子上沒有戴銀項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問一瑤族小姑娘幾歲了,應該問:“你家酸魚淹多久了”她就會告訴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齡。如你說“你幾歲了?”她理也不理你。原來,她們從剛生下來的那天,她阿爸阿媽就一定到街上買條大魚淹下,直到她結婚那天,這魚才能拿出來做給她舅舅吃,別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個小伙子,哪天你到瑤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腳,你千萬別生氣的也揣她一腳。因為,她揣你一腳是表示她喜歡你,揣得越重說明她越是喜歡你。如你也踩她的話,說明你也喜歡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馬上就會請全寨的長老來訂親,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伙子看上誰家姑娘呢?他就會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樓下唱歌,如姑娘喜歡他,就會和他對唱,如姑娘沒看上她,就會灑一盆冷水下來,那他就會知趣的走了。
同學們,你們說瑤族的風俗有趣嗎?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tǒng)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jù)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后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jīng)濟生活大體可分為游牧經(jīng)濟和狩獵經(jīng)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以后,雖然狩獵經(jīng)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游牧經(jīng)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guī)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shù)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瑤族人民饒有風趣的民俗有“掛袋子”。客人到了瑤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隨身帶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掛,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來用餐,都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guī)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去別的地方,吃飯往往落空。
在達山瑤中,去別人家吃飯,主人家會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家就會把金黃厚實的臘肉為上品,吃飯時主人會把大塊大塊的臘肉往客人的碗里夾。
瑤族普遍禁食狗肉,貓肉,蛙肉。凡是生產過的婦女頭幾天是不能吃豬油的。
到瑤族人家做客,吃飯時桌位也很講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頭幾位,一些瑤族人還會把雞冠給客人,老人給客人敬酒,其實是一種尊貴。
瑤族人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瑤族人天性好客會熱情接待你的。
民風民俗作文12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jīng)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fā)大利。不過,據(jù)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后。傳說,要想發(fā)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后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jié)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shù)膩砝!”這時屋里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shù)哪樱泶┘t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后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fā)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于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后,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后,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彩,張貼春聯(lián),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jié)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于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qū)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民風民俗作文(12篇)】相關文章: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民風民俗04-20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民風的民俗作文04-20
寫民俗民風作文03-10
民風民俗作文【熱】03-10
民風民俗·年糕作文12-03
關于民俗民風作文06-29
民風民俗春節(jié)作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