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3篇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yǎng)人們的觀察力、聯(lián)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 篇1
前幾天,我們學(xué)了葉圣陶老先生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學(xué)了這篇課文,我喜歡上了雙龍洞這個地方,今天特地去詳細了解了一下,現(xiàn)在我來給大家當一回“導(dǎo)游”,告訴你們雙龍洞的美麗景色。
雙龍洞海拔520米,顧名思義,因為它內(nèi)洞洞頂有兩條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兩條龍的龍頭在外洞,龍的身子卻在內(nèi)洞,十分奇特。它的外洞面積大約有1200平方米,可以聚集千人。常年洞溫都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內(nèi)洞洞內(nèi)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它比外洞大得多了!面積大約有3500平方米,差不多有10座房子那么大。外洞和內(nèi)洞之間有一條孔隙,容得下一艘能平躺四人的小船進出。
關(guān)于雙龍洞的雙龍龍頭在外洞,龍身卻在內(nèi)洞有一個傳說: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和黃龍知道后,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nèi)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不過,我認為大家還是在人少的時候去雙龍洞,或者不去,以免因為人多而有時間問題,聽說在雙龍洞的孔隙坐船得排上至少兩小時的隊呢!
這就是美麗的雙龍洞,你聽了一定很想去吧!告訴你,我也沒有去過呢!
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 篇2
內(nèi)蒙古成吉思汗陵以神奇的草原風(fēng)光,神秘的人文景觀,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再現(xiàn)了蒙古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和世界偉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博大的精神。
一進大門,我便被氣壯山河門景所震撼了。正中間是成吉思汗騎馬、手持蘇勒德指揮大軍的雕像,兩邊是兩個刻滿浮雕的三角形建筑,共同組成一個大大的“山”字,代表了成吉思汗開天劈地、氣壯山河的偉大形象。
穿過氣壯山河門景,來到了鐵馬金帳,它完整地展示了成吉思汗的`軍陣行宮。既然是軍陣,當然少不了英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士啦!這些戰(zhàn)士姿態(tài)各異,有的騎在馬上,手握利刃;有的拿著弓箭,瞄準遠方;有的神情嚴肅,護衛(wèi)行宮……繞過金色的行宮,便是一幅巨大的亞歐版圖,游人可以一邊走在亞歐版圖上,一邊領(lǐng)略成吉思汗驚人的戰(zhàn)線。
走過亞歐版圖,一個以蒙古文“汗”為造型的建筑直入眼簾,那就是蒙古歷史文化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便能看見一幅巨大的油畫,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油畫,全長206米,反映了公元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至1368年元朝結(jié)束的全部歷史。館內(nèi)還展出了各式各樣的蒙古馬鞍,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馬鞍文化也是蒙古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
走過博物館,便能看到兩塊巨大的石碑,宛如一本打開的歷史巨著,加上兩匹躍躍欲試的駿馬,組成了成吉思汗中心廣場。
走進成吉思汗陵,仿佛走進一幅歷史的畫卷,它向我們展示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英雄事跡和輝煌的一生。此次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 篇3
我去過云南的洱海、蒼山,也去過寶島臺灣,我最喜歡擁有壯麗景觀新疆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的九曲十八灣。
我能到這里真是老天給我千載難逢的機會。到了巴音布魯克,我一眼望去,九曲十八灣還真是名不虛傳!草原上鮮花盛開猶如綠色的海面上飄著一顆顆燦燦發(fā)光、五光十色的寶石!羊群去在綠沒的綠的草原上游蕩,雪蓮花般的座座蒙古包坐落其間,美不勝收。
站在天鵝湖畔,看到遠處是一層層的雪山,古老的開都河從天邊緩緩地向我們走來。這就是“此景應(yīng)是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現(xiàn)”的九曲十八灣。它像是泉水和雪水匯取而成的仙女飄帶穿過天鵝湖,更猶如上天為巴音魯克這個翡翠王國披上圣潔的哈達。當夕陽從云縫中把萬道霞光射向草原,蜿蜒如蟒的九曲十八灣就映出了后弈射下的那九個太陽。天邊的火燒云,把整個草原映襯得金燦燦的,游客們有的拿著相機按動著快門,有的歡呼活雀躍,有的手舞足蹈,都為這個美麗壯觀的景色感到驚嘆!
這次新疆之行,讓我感到祖國的幅員遼闊,大好河山,我們要更珍惜保護祖國的每一片土地,我愛祖國,我更愛大美新疆。
【有關(guān)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3篇】相關(guān)文章:
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08-04
寫一處自然景觀作文范文09-06
寫自然景觀作文09-20
我喜歡的一處自然景觀作文550字12-07
寫自然景觀的作文07-20
寫一處自然現(xiàn)象的作文09-22
寫自然景觀的優(yōu)秀作文11-12
寫關(guān)于自然景觀的作文08-15
寫自然景觀的作文八篇09-27